强化资源意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2014-04-25高红彦
高红彦
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语文教科书及其他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材料及辅助手段和设备。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资源。科学合理驾驭教学资源,是对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走进课堂,它是时代的要求,是无法回避的。结合小学语文工作的教学实践,阐述科学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实效的几点做法。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课堂实效语文课程资源,是指语文教科书及其他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材料及辅助手段和设备。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呈现方式,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教材资源、生活资源、媒体资源、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重要资源。既然语文课程资源蕴藏于学校、社会、自然当中,那么作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身边有效的课程资源来充实语文课堂责无旁贷。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身边有效的课程资源来充实语文课堂。只有这样,师生才能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更多的回报。
一、校园文化建设为语文课程资源开辟了新视野
校园,作为教书的场所,育人的依托,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每一束花草,都是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那些凝聚着设计者和建设者血汗和智慧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相结合的激昂乐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思想和行动。教师只要有意识地点拨,就可以发挥它的教育功能。这些语文教学资源非常值得师生珍视。如楼梯、走廊、经典长廊板块中的名人名言、好书推介、著名科学家等校园文化,既可以洗涤孩子的心灵,又可以成为写作的好素材。孩子可以根据好书推荐的内容开展读书活动,积累灵感和智慧,净化内心世界。实践证明,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合理地利用了这些洋溢着快乐、和谐、文明、尚美的校园文化资源,就可以扩大语文教育的内容、提高语文教育的效果;学生不仅不会感到校园生活枯燥乏味,反而会感到校园生活的多姿多彩。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巧妙利用校园文化丰富语文教育的内容,以此启迪心智,点燃理想十分必要。
二、生活实际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泉源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生活即教育。语文和我们的生活如影相随。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决定着语文与生活的必然联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收集、整理,合理取舍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开阔视野,并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如漫步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富有韵味的店名、耐人寻味的广告词、提醒人们注意的宣传标语等,教师组织学生收集、整理,定期将收集到的素材进行交流,鼓励他们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再如,班会上,为了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孩子们分别以《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我好后悔》《感谢你,我亲爱的朋友》,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抒发了对老师的谢意,对父母的歉疚、对朋友的感动,由于真情实感,所以个个滔滔不绝。从作文中,我感受到那些隐隐约约的感伤,那些突如其来的感动,那些难以表达的情绪……此时,我也为能给孩子搭建一个表达自己情感的平台而兴奋。
三、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是语文课程资源的新领域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走进课堂,它是时代的要求,是无法回避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有效整合,是小学语文教师的必然选择。它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趣味、高效。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持久性很差,但形象思维能力很强,尤其对色彩、声音、画面、图片较敏感。因此,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是通往语文知识殿堂的康庄大道。教学实践中,为快速采集学生的兴趣点,鼓舞学生学习热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我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明确学习目标、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策略,恰当知识链接等,尤其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如在教学《一对蝈蝈吹牛皮》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一对蝈蝈吹牛皮”,培养学生欣赏幽默故事的兴趣,体会幽默带来的愉悦。体会幽默中蕴含的道理。为了更好地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我鼓励孩子想象两只蝈蝈的口气,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学生在朗读的时候随机出现蝈蝈、鸟、鸡、狗、驴、虎、鲸鱼的图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再如,我在教学《村居》一课时,为了渲染春天的美好,体会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我用多媒体出示图画:乡村二月,春光明媚,风和日丽,草长莺飞。春风的吹动下,垂柳的枝条正拂着堤岸。一群孩子快乐地借着东风放起了风筝。看到这样美好的情景,你能赋诗一首吗?你的诗敢和《村居》的作者媲美吗?
四、结束语
总之,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的支撑。科学合理驾驭课程资源,是对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提高认识,认真挖掘,就能对语文课程资源科学开发,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周宏伟.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基础教育研究,2009,(11).
\[2\]徐爱萍.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大观周刊,20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