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2014-04-25肖见平
肖见平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潜在的素质,它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生活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倾向,是克服困难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物理教师如果能结合学生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物理教学兴趣学生一、注意新课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般来说,新课的开始,学生受好奇心驱使,学习劲头较足,教师必须不失时机地抓住这种好奇心,使其转化为真正的求知欲,所以必须重视新课的引入。
新课引入的方法很多,可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1.实验引入。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数是受直接兴趣的影响,而实验最容易使学生产生直接兴趣,尤其是在新课的开始阶段。
如讲“大气压强”一节,我们先做一个“杯水倒置”的实验,手中拿一个盛水的水杯,问:“如果我把水杯倒过来,水会流出来吗?”学生肯定说:“会”。然后在杯口上盖一张硬纸片,把水杯倒过来。当学生看到水一点也没有流出,与自己作出的判断截然相反,则会惊讶万分,学生将以浓厚的兴趣投入新课的学习。
2.实例引入。物理是研究物体的道理的。这种道理又普遍包含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可借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引入新课。如讲“摩擦”时,先问“穿旧鞋为何比穿新鞋容易滑倒?”讲“光的折射”时,可先问“插入水中的筷子为何看起来向上折?”又如,讲“压强”时,可先举“宽书包带比窄书包背在身上舒服”等事例。
实践证明,用这些为学生所熟悉的事例引入新课,学生感到自然、亲切,不但能唤起对有关感性知识的回忆,而且使他们积极思维,比较容易理解所学的概念和规律。
3.习题引入。选择有关的趣味题,能使学生开动脑筋,引导定向思维。
讲“密度”一节时,我们拿出外表完全相同的铁块和胶木块各一块,问学生“我们怎样鉴别它们?”引导他们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学生思维比较活跃。
4.故事引入。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有很多趣味很强的故事,如“曹冲称象”“阿基米德称王冠”“爱迪生借镜子”,等等。在引入新课时,有针对性地选讲这样一个小故事,可使学生兴趣顿生,气氛活跃。如“球面镜”一课,课堂开头先讲爱国科学家阿基米德用凹面镜破敌的故事,然后问学生:谁能说出阿基米德的秘密武器为何能打退不可一世的敌人?这一问并不急于叫学生回答,先引导学生学习新课,学完新课后再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解答这一问题,便水到渠成了。
总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上课就紧紧地把学生的心抓住,使他们急于想了解各种问题发生的原因,即引导学生产生疑难,又为学生铺设解决疑难问题的阶梯,为学习新知识架桥铺路。这样不仅启迪学生智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而且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保持和发展学生兴趣
教材写得生动有趣,联系实际,文字流畅,可读性强。要引导学生读书,在读书中获得知识,引导把物理概念,规律应用到日常生活实际中,促使知识迁移,变书本为生活。例如,学了摩擦起电,就可引导学生理解雷电现象。神话中的“雷公电母”实质是上云团通过摩擦而带电,带异种电荷的云团吸引而瞬时放电,放电时出现的巨大火花是閃电,伴随的声响就是雷。学了阿基米德定律,就可指导学生利用它学习游泳等等。心理学指出:“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的知识,对于儿童的兴趣和兴趣倾向有着特殊的影响。”学生能够利用书本知识,解决自己以前想弄明白但始终弄不明白的问题,或者解决现有的生活问题,这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和愉快,无疑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强大心理动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所给的材料,适时穿插物理学史,科学家生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学习科学家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和克服困难、百折不回的意志品质。例如,学习声现象,讲一讲北京天坛公园的“三音石”,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的事例。学习密度,讲一讲瑞利发现氩的过程等。让学生明白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不畏艰辛、奋力拼搏、持之以恒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三、在最佳心境中进行教学活动,稳定学生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一切活动无不打上心境的烙印。”在课堂上,若师生都心情舒畅,师生关系融洽,气氛活跃,则学生的知识摄入量就多,记忆就深刻。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对课堂气氛起着关键作用。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一旦上了讲台就要全身心投入,给课堂注入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情绪: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风趣的动作,逼真的表演,精心设计的板书、板画,精心制作的教具,有条不紊的精辟讲解,亲切和蔼的表情,把学生引入物理学的殿堂。
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高度的责任心和对学生的热爱,也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可亲、可敬的形象,使学生通过对教师的尊敬和热爱,转化为对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四、注重实验,提高学生兴趣
对中学生来说,实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除教师做好教材上的演示实验,要求学生做好书上要求掌握的分组实验外,必须充分利用课后的小实验,开展课外活动。如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后,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的小实验。这个不起眼的小实验取材简单:鸡蛋和盐水;现象直观、明显:上浮、下沉、悬浮,一目了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观察、分析后弄清了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些小实验的成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在物理教学中,有目的地开展一些小实验,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学、玩”结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这样有利于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智力条件因材施教;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自然,接触社会,使学生产生由被动学到主动学、乐于学的飞跃;既促进了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又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我们可采用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激发、保持、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必然可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武全.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1,(05).
\[2\]聂家玉.物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发展,2011,(11).
\[3\]陈柏海.培养学习物理兴趣,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S1).
\[4\]孟克科.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兴趣培养.甘肃教育,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