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教学与网络道德培养

2014-04-25董丽华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学生道德德育

董丽华

互联网时代,网络带给中学生了一些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潜在危害,在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要利用本学科的德育教育优势潜移默化地培养高中生的网络道德素养,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德育教育信息技术网络道德素养一、中学生与网络

近年来,青少年已成为推动我国网民数量上升的“主力”群体,互联网大军的主流。中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已经成为每个家庭、每个老师,直至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不断研究和探讨。

1.互联网对中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

Internet作为20世纪末最伟大的发明,它具有开放性、资源共享、实时交互、海量信息、个性化和人性化等特点,在高中生的学习领域,它依然以其独特魅力发挥着积极作用,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巨大变革。

互联网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自行利用网络收集学习资料,自行决定学习进度,选择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互联网促进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从网上下载学习资料,还可以上网与其他同学、老师或专家讨论、评价和分享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感兴趣的问题;互联网促进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方式需要大量学习资源的支持,大量的网上资源成为探究性学习的辅助资源,各种工具软件成为探究性学习的辅助工具,学习环境的交互性更为学生的沟通与协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互联网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互联网有很多的网校和知识性的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选择个人喜爱的学习方式,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从而使学习具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

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势必带来思维方式的变革。思维方式是指思考问题的模式,即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把思维的诸多要素结合起来以解决问题的相对稳定的思维运行模式。互联网同样对学生的的思维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朝着开放性、多元性、虚拟性、个性化与交互式的方向发展。

2.分辨是非第一课——网络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涉世未深、鉴别能力差、易受诱惑的中学生来说,包罗万象、鱼龙混杂的网络虚拟空间无疑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世界。

网络游戏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内容,但由于其强大的娱乐和竞技性,吸引和影响着数以千万计的年轻人,动辄让他们废寝忘食,沉迷其中,不可自拔。中学生经常玩这些游戏,会慢慢把自己想象成游戏中的主角,思想中逐渐掺入了恐怖、暴力、以强凌弱等不良因素,给中学生带来的心理危害是无法弥补的。

此外,还有很多处于网络时代的“90后”的中学生沉迷于聊天室,他们或是不善于于现实中的情感表达或是对现实中的父母和朋友感到失望和不满,转而选择向网友倾诉来逃避现实,释放心里的压力和郁闷的心情。然而不管的出发点如何,聊天的内容不是孩子自己能主控的,聊天室中许多人几乎句句不离脏话,而且经常谈论一些不良的内容。中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里,会逐渐失去对周遭现实环境的感染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形成孤僻、沉默、不善于与别人沟通的性格。

二、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什么是信息素养?其中有一点就是要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网络使用中的道德問题,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任务所在,更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作为全世界第一个提出网络道德自律的正式文件《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重点强调了“五要五不”: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三、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培养高中生的网络道德素养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是一群渴望知识、对任何新生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的大孩子,堵只能是给他们更大的诱惑,重要的是引导。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提高学生自身免疫力,让德育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首先,教学中要有德育目标,把德育纳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积极实施德育渗透。在每学期计划,每一课时的备课中,德育目标都要有具体体现。敏锐抓住教学内容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落实。

其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道德、意识和品质。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地使用计算机的习惯,具有良好的网络道德,不传播不健康的内容,不非法窃取他人的信息,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自觉使用正版、反对盗版。

再次,倡议网络道德规范,活动育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网络道德教育。推荐好的网站给学生;组织《网络社会需要道德吗》辩论会,让学生述说心中的想法与态度,认识到网络道德与生活中的道德礼法同样重要;利用课堂时间放映网瘾悲剧视频案例,让一部分对上网有一定依赖性的学生看到目前行为的严重后果,起到警戒作用。

最后,社会与学校相配合,对于学生上网要担起监管责任,家长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关注。要认识到网络与现实世界,青少年与成人之间,并不存在一种隔离的规范。

四、信息技术下的网络道德教育优势

信息技术下的德育内容更具感染力与说服力。传统的德育工作可能对学生已经没有太多的吸引力,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德育内容可以是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学生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德育内容。

总之,我们不能为了维护传统道德、惧怕网络带给新一代学生毒素,而排斥虚拟空间闯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也不能听任网络道德处于失范无序状态。我们要做的是:分析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灌输网络道德规范,正确引导青少年步入健康、和谐的新网络时代,让每一位学生面对网络学会自我主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共同创建一个绿色的网络空间。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M\].开明出版社,2001.

\[3\]范孔明.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德育渗透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

\[4\]李爱娟.中小学德育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J\].教学与管理.

\[5\]张颖.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猜你喜欢

中学生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