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养成,始于心而止于行
2014-04-25陈德星
陈德星
德育是一项繁杂的工作,是班级工作的永恒主题。新时期班级德育工作出现许多新的课题,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始于心而止于行的德育理念,走近學生,研究学生,呵护成长,以文化创建引领学生的道德认知,以成长评价激发德育的内驱动力,以礼仪实践强化学生的德育养成,就一定能把德育工作做得高效有新意。
德育工作文化创建成长评价礼仪实践班级工作,德育是永恒主题。尽管班主任在这方面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常常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德育教育越做越难,有诸多客观因素:信息时代为孩子成长提供了良好条件,可网络、手机等传播的不健康文化也时刻侵蚀着未成年人的思想;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老人无力承担的监护和教育责任;单亲家庭、组合家庭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照顾,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有些家长的不良行为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效果,甚至对孩子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从主观方面来看,我们班级德育工作的思路方法也存在问题——严厉的管制多于民主基础上的学生自律,空洞的说教多于细心的诱导,形式化的德育活动欠缺长远的规划设计,等等。
德育工作有其特殊性,道德品质的生成源自学生的生活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体形成的自我意识,活动是学生一切道德品质发展的源泉和中介。因此,改进班级德育工作,需要做到以人为本、从规律出发。
一、文化创建,引领学生的道德认知
学校倡导环境育人,以正确的理念为核心,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力求为学生成长提供科学的真、伦理的善、艺术的美,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尚美。所以,班级特色文化创建活动,要与校园文化建设同步,把学校文化大气候和班级文化小环境相结合,从而改善班风班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走进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内在的道德取向和价值观的养成。校园文化以理念文化为核心,以环境文化和活动文化为最直观的外在体现。学校在广场、教学楼内的大厅和走廊文化设计了养成教育、传统美德、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艺术教育等系列内容,文化展版色调明快、图文并茂、意蕴深厚,清新淡雅的温馨提示、格言警句触动心灵、陶冶情操,显出学校的文化底蕴和育人特色。学校文化艺术节组织文艺表演、体育竞赛、绘画展、经典诵读等活动,展示学生才情、飞扬青春激情。这样独特的校园氛围文化显示了学校在德育教育中发展创新的智慧与情怀。作为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文化活动,通过校园文化知识竞赛、我是文化解说员、主题征文、讨论研讨、交流感悟、践行活动等形式,用文化滋养灵魂,用艺术陶冶性情,将有形的文化转化为无形的自我发展驱动力,从而达到特色的校园文化对学生道德认识的引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塑造更是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在特色班级文化创建上,老师和学生共同设计班级的班名、班训、班规、班级誓言和特色吉祥物,以一种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精神来凝聚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品行感染力。指导学生设计课桌文化,介绍个性的自我,拟写学习感言和座右铭,展示我的目标追求等,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学生自信乐观、开放向上的心理品质。班级的学习园地学生自己设计有“成长驿站”“笔墨生香”“你追我赶”“放飞梦想”“学海拾贝”“我最闪亮”等栏目,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力争上游的平台。在班级各项活动中渗透班级文化的引领激励机制,使孩子的思想得以启迪,人格得以升华,情操得以陶冶。
二、成长评价,激发德育的内驱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就是说学生是自我教育的对象,同时又是教育者,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分析评价、自我激励等心理活动,达到规范自我的言行、形成良好习惯的目的。道德教育只有唤醒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启动学生的内驱力,才能使学生真正成长起来。
素质教育提倡多元的评价方式,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并要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班主任通常把成长档案放在学期末填写,带有随意性,变成了鉴定书,老师填写难,学生看着也反感,最终会流于形式。如把评价记录放在每周周末和每次集体活动之后填写,细化评价内容,重视自我评价,注重过程的记录,效果会截然不同。每一周我都让学生进行一次自评,先在小组里对自己一周表现从多个方面做个自我评价,再让组里其他同学发表意见,然后在自己“每周一评”的本子上纪录得失,评定等级。翻开成长记录册,学生会看到自己每一次细小的进步和轻微的过失,听到成长的声音。“我成长,我快乐”成为追求上进、自我约束的强劲内驱动力。到学期末汇总时,学生看到一路走来的坚实脚印,抽象模糊的成长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喜悦。有始有终的评价、反思活动,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礼仪实践,强化学生的德育养成
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德尚礼,把礼仪作为立身处世的规范准则,用以美化自身、完善自我、修身养性。在新时代,礼仪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对于培养学生文明习惯和提升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德育教育讲究“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结合,而落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行”。我们在平常的班级德育工作中,最大的问题是注重“知”的强化,而忽视了“行”训练。这是导致德育教育实效不佳的主要原因。教师天天讲为人处世、立志修身、爱校爱国的道理和要求,“大”而“空”的道理让学生感到渺茫而又无所适从,难以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去。即便是部分要求有具体的行动,也常常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而礼仪教育使得德育教育生活化,不论是“讲道理”还是“训练”,总是着眼于一个具体“行为”的养成,这恰恰改变了德育重“说教”轻“养成”的弊端,突出了德育的实践性。
在班级管理中,我把“文明礼仪伴我行”贯穿学期始终,通过“文明礼仪我自知”“文明礼仪故事会”、创作表演礼仪小品、文明小卫士、礼仪标兵评选等活动强化由“知”到“行”的转变。设置文明礼仪监督岗,由每周评出的文明小卫士、礼仪标兵评任监督员,要求抓细节处,并用最文明的方式处理不文明的事情。长期坚持礼仪教育,学生的衣着、谈吐、举止、交往、集会等方面的表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会了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变得乐观豁达、善于合作、热心参与、善于交往,个人素养明显提高了。
德育教育是一项繁杂的工作,期间必然会出现许多新的课题,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有人说得好,“读不出学生心灵深处的音符,就弹不出赢得知音的乐章”。只要我们走近学生,研究学生,呵护成长,共同进步,就一定能把德育工作做得高效有新意。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