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2014-04-25董菊梅
董菊梅
问题设计在教学中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新课改下的教学需要我们提高问题设计的水平。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物理教学问题设计误区问题设计是一个熟悉的名词,然而现实的教学中使用的却总不能完美,新课改下的教学需要我们提高问题设计的水平。
一、物理教学中问题设计的重要性
初中学生正处在物理启蒙阶段,最初他们对学习物理具有浓厚的兴趣,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教者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精心的设计问题。另外,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常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少次了,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很茫然,解题时张冠李戴,表述时思维混乱”。合理的设计问题避免教师只重教不重学、满堂灌,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给学生有较多的思考机会。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重要。”可见,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清代学者陈宪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能提问的前提是教师要合理的问题设计。当然,设置的问题一定要有合理性,注意问题设计的梯度性,新旧知识的关联性,设置的问题应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索的激情。
二、问题设计方面存在的误区
在物理教学中,问题设计方面存在一些误区:什么都要问,简单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内容偏离的;只提问好学生,不提问后进生;对后进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提问没有层次,难易问题无阶梯。
针对以上误区,在教学中设计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不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设计问题要精,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三、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实际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等,将这些实际情景设计成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知识,例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如“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生活知识,在相互激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学生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
2.根据问题设置情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应给学生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自动地获取新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旧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教师擅长于“大江大河向东流,滔滔不绝无尽头”的气势,一泻千里,其结果,必然是教师讲得神采飞扬,而学生早已昏昏欲睡了。所以,要发展素质教育,就必须打破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必须不能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如在学习《天平的使用》这部分知識时,可先提出如下问题:使用前,调节天平平衡,应调节天平的什么地方?天平平衡后,测量质量时,物体和砝码应分别放入天平的哪个盘中?天平若不平衡,加、减砝码后,应调节天平的什么地方?天平平衡后,读数时应以游码哪边所对的示数为准?教师设置这些问题,迫使学生以一种深层次的眼光去审查和钻研课文,从而获取新知识。
3.问题设计提倡答案的开放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倡解答一个问题,力求寻找多种途径,因为本质相同,实现途径可以是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开放的。教育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设置一些具有开放式思考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认识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学生的头脑不呆板、不僵化,具有探索新的结论、新的思想的意识,突破思维的封闭性。解决一题多解的计算题,是许多教师常用的培养发散思维的手段,这也是行之有效的。通过让学生试做一些具有开发性答案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但要注意不能让学生感到答案神秘莫测、模棱两可,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以求达到培养目的。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意识习惯。
4.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年龄处于13~15岁左右的初中生,思维水平较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理性思维还处于萌芽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多以感知为主,停留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浅层认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又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也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做什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总之,问题设计在教学中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