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的选材与制作
2014-04-25文/边疆
文/边 疆
古筝的选材与制作
文/边 疆
古琴制作大师徐振高
古筝由琴框、面板、底板、琴首、琴尾、音梁、岳山、弦轴、琴柱和琴弦等部分组成。筝身为扁长方形的中空共鸣体,面板是胶合于琴框上面的呈拱形的桐木薄板,它是辅助琴弦发音的主要共鸣体。音梁起着调整筝的音色和支撑面板提高抗压性的双重作用。琴柱又称雁柱和筝码,有人字形、金字塔形、古泉(刀币)形或葫芦形等多种。柱在面板上可以移动,位置错落如雁行,以取得不同的音高。琴首一端表面的长方形装饰板和琴尾一端的三角形装饰板,是古筝工艺装饰风格和工艺美术水平的标志,会直接影响古筝的价值。
面板是古筝最重要的部分,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古筝音质的好坏。用桐木做面板是我国古来的传统,早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梁时,沈约就在《秦筝曲》中写道:“罗袖飘丽拂雕桐,促柱高张散轻宫”。说明当时已用桐木制筝了,桐木作为筝的共振音板一直延续至今,从目前的认知而言,生长在河南兰考县黄河故道沙地上的泡桐,是古筝最佳面板木材。泡桐质地较松软,纹理顺直,年轮间距差异甚小,易于振动;面板以用旧老的桐木为最好,选用新桐木,以木纹顺直、均匀、棕眼大的泡桐(又称沙桐)为佳。树龄越长,年轮间距就越大,年轮越宽,质地就越松,面板对桐木质地要求是松中带刚,木纹(年轮)间距1.5—3厘米为好。进入21世纪,古筝需求量逐年递增,如今多采用将原木径切成面板用材后,将其浸入池水中浸泡,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年轮中的树胶等杂质就会被浸泡出来,再经过进入干燥窑人工烘干后,面板能达到自然风干的松透功效。
琴框和底板以使用较硬的木材为佳,尤其是琴框,它起着联结和安置各种部件的作用,它必须坚硬牢固,要能承受众多琴弦的张力,琴框板还传导面板的振动到底板。底板起反射音波的作用。它们胶合而成的共鸣箱,能产生良好的共振,增强音量。
弦轴板使用多层色木薄板、纹理交叉制作,木材必须干透,含水率要达到6%-8%,木料不能有劈裂、糟朽和虫蛀等现象。
音梁应采用质地较坚而轻的鱼鳞云杉(白松)制作。这种木材年轮非常坚硬、有支撑力,还富有弹性,既能抵抗琴弦的压力,又容易振动,具有最好的音响性能。它顺纹传声每秒达5166米,比空气快14倍,能使古筝发音灵敏,并能对高频率(f4以上)发音有阻尼作用,可使琴声悦耳动听。
红木是适于琴框表面、首、尾装饰板、琴柱和岳山使用的木材,结构细密、均匀、质地坚硬,密度一般为0.85g/cm。木材紫红褐色或深褐色,有光泽,老红木深红褐色,外表美观。是制作古筝前后侧板和两端装饰板最佳的贴面材料。古筝还因贴面用料的不同而美其名曰红木古筝、紫檀古筝、象牙古筝等等。古筝有史以来在音色的审美情趣上,就一直保持者“铮铮然”的爽朗风格,从琴柱使用的玉柱、珊瑚柱和红木柱看来,它一直使用着密度较高的材料制作,而以红木柱传振效果最佳。岳山起着承架琴弦的作用,坚硬的红木成为不可替代的材料。
首、尾装饰板是古筝工艺美术要求最高的部分,使用金箔、银丝、象牙、螺钿、景泰蓝、玉、石、牛骨、雕漆、织锦、绢画镶嵌、扦雕或铜雕等传统手工艺制作,体现出我国悠久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装潢艺术表现手法,是中国人民所具有的独特的东方神韵的抒情表现,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还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创新。
青花工艺筝
制作古筝,要经过制样板,做面板,制作琴箱、共鸣箱、岳山、打弦孔、粘贴装饰板、弦轴盒、打磨涂漆、制弦上弦、装柱调音等工艺过程而完成。
做面板时要将纹理细密、柔中带刚,弹性强的都安排在中、高音区使用,反之则适用于低音区,然后用手工大刨子或拼缝机进行拼缝,要注意相邻两板在纹理、材色等方面的一致或相近。胶粘剂以鱼胶、猪胶等动物胶为佳。原木径切对传声和振动颇有益处,可获得纹理疏密一致、左右对称的直纹,而以密直纹为最佳。也有的收藏者喜欢面板上出现美丽而有变化的花纹,这就需要弦切原木,其中以圆形纹为最好。面板制作最为重要,它决定着古筝的音色、音质和音量,应根据材质决定它的厚度,一般在刨光后为0.8-1厘米为宜,如质地坚硬的要稍薄些,反之则稍厚些。拼板的数量多少不拘,但以四或五块板为宜。
琴框是由前、后长框板、琴首、琴尾短框板、弦轴板和音梁等木制部件通过榫槽胶接而成的。
弦轴板是安置弦轴的木部件,弦轴与轴板之间是靠摩擦力来配合的,在琴弦的张力下,弦轴对轴孔产生压力。压力过大轴板会变形开裂;压力过小弦轴就会松动,音高调不上去,古筝就失去使用价值。采用多层色木薄板纹理纵横交叉排列热压粘合工艺,使弦轴在轴孔中四周都有轴向纤维(木筋)支撑而不致松动。明显增强弦轴的稳定和牢固性能。
在做好的琴框上面胶粘面板、下面胶粘底板,是制作共鸣箱的最后两道工序。
出音孔的数量、大小和位置,与古筝的音质优劣有密切关系,如出音孔太小,声音不能及时扩散出去,就会使古筝的混响延长,直接影响音质的清晰度;而出音孔太大,声波在琴腔内不能引起共振,不仅余音较短,也会使音质干涩、不丰满。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古筝演奏技法和筝乐作品力度的不断发展和提高,通过挖掘、运用唐代制筝的面板处理工艺,古筝制作厂家普遍使用“文火烤板”和“刷磨纹理”两项重要工艺过程。共鸣箱成形以后,要用特制的大型天然气炉对面板进行文火烘烤,捋面板烘透、烤匀、表面烤成深褐色,外观色彩格外雅致。刷磨纹理用钢丝板刷对其表面的年轮纹理进行刷磨,就会现出“筋络”一样的长形凸起状,使面板变得非常粗糙,就不会产生筝柱移位或跳动等严重影响演奏和音响效果的现象。
系列古筝,自左至右为高、中、低音
清代十六弦筝,筝面、框板上嵌螺钿花卉图案,做工精细。南京博物馆藏。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制作的仿唐十三弦筝,上海闵行区博物馆藏。
装饰板以名贵的紫檀、红木贴片为上品,缺点是干燥困难,容易干裂。使用多层中性木材、纹理交错胶合而成的合成板将是装饰板的发展方向,它有着纯木贴片难以达到的稳定性、易雕刻、易镶嵌等优点。在装饰板上可进行阴刻、烙画、扦雕、贝雕、镶嵌金箔、银丝、牛骨、牙雕、铜雕、雕漆、螺钿、景泰蓝、石刻、书画、麦草、丝织、绢画、拉花或素装等不同工艺美术装饰,它是古筝艺术水平的标志。装饰板对古筝音响也会有影响,因为它不是乐器的有效振动部分,而是附着在共鸣箱上的一个装饰部件。
丝弦,是我国古筝的传统用弦。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琴、瑟就已开始使用丝弦,表明我国古代桑、蚕养殖业和丝织业的高度发达。其中丝弦制作技法是我国乐器制作技术中的优秀代表技艺,为乐器的流传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几千年来,使用丝弦已成为传统习惯。时至今日,民间演奏家们仍喜欢用丝弦来演奏乐曲,以表现古朴的民风民俗。
钢丝尼龙弦分为A型、B型两种规格。20世纪80年代,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组织力量对筝弦进行专门研究试验,对芯弦、缠弦进行上百种比配调试,最终研制出符合不同力度和演奏风格的A/B两种筝弦。A弦质地柔软,适于浙江、客家、潮州等南方筝派的手感和作品风格;B型弦质地刚毅,适于河南、陕西、山东等东北筝派的手感和作品风格。在筝弦制作中,不论多股细丝合绳的钢丝芯弦或用钢琴丝作为芯弦,都融有我国传统的蚕丝材料,使芯弦与外缠的尼龙丝结合紧密,无丝毫空隙,使之产生刚柔相济的审美音效,一改过去音色干、余音短、音质差的现象,这种筝弦已在全国广泛使用。古筝演奏家的首选就是敦煌古筝弦,它音准稳定,使用寿命长,音色接近丝弦。
琴弦是古筝的音源,它的制造材料决定着音质和音色。笔者认为古筝不应只有钢丝尼龙弦这种单一的音色审美倾向,只有多元的音色,才是我国筝艺的发展方向。
琴柱的造型有多种,现在大多采用“城门式”的造型。柱的材料以红木为佳。柱顶搁弦点常镶嵌其他材料,如象牙、牛角、牛骨、乌木、黄杨或老竹等,对筝的发音、传导和音色有密切关系。因牛骨的骨质导孔在化学处理中,已去除了油脂等其他成分,使传声速度加快,富有弹性,硬度又适中,可使古筝达到音色明亮的音质效果。
琴柱的高度是有区别的,一般多为4-5种规格。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琴柱分为七种规格,高音弦高度最低,低音弦最高,每三条弦为一个高度规格,即1-3弦,柱高4.8厘米;4-6弦,柱高5.1厘米;7-9弦,柱高5.3厘米;10-12弦,柱高5.5厘米;13-15弦,柱高5.7厘米;16-19弦,柱高5.9厘米;20-21弦柱高6.1厘米。
琴柱与板面接触的底部大小、粗糙程度和音质优劣有很大关系。柱底(比柱腰部)要大,并且要有一定的粗糙度,才能在弦大振幅中增加滑动阻力,保持琴柱在原位不动,增强琴柱的稳定性能。琴柱最后油漆抛光时也要避开柱的底部。琴柱前后两面无反正,哪一面都可朝左或朝右。
古筝的外观装饰,是随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要求而不断发展变化的。1962年以前,古筝外表尚无任何装饰,只是把筝体表面漆成黑色。20世纪80年代,松、竹、梅、兰画上筝尾,蝶、鹊、龟、鹤描上筝首,使演奏者在演奏古筝的同时,也能了解和欣赏到我国传统工美艺术,使身心也得到愉悦。嗣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逐步将书法、镶嵌、雕漆、烙画等传统技艺融进了古筝装饰之中。
进入21世纪后,古筝装饰的花色品种不断翻新,层出不穷,到2007年,已有扦雕、贝雕、阴雕、书画、绢花、丝织、黄杨、麦草、石刻、银丝、镶嵌、螺钿、拉花、雕漆、素装、景泰蓝、烙画、牙雕、镶骨、铜雕和银箔等25大类100余种图案,其中大部分已申报专利,获得原创知识产权。
(责任编辑 张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