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南,被艺术选中的地方

2014-04-25唐荣尧编辑吴冠宇

中国三峡 2014年4期
关键词:黄南银匠唐卡

文/唐荣尧 编辑/吴冠宇

黄南,被艺术选中的地方

文/唐荣尧 编辑/吴冠宇

对于热贡艺术的起源,在黄南地区有几个说法,最有名的说法是隆务寺大活佛噶丹嘉措将雕塑刀传给了吾屯僧人,把画笔分给年都乎僧人,把刻字刀给了郭麻日僧人,这些僧人带着得到的技艺回到各自所在的乡村研习,这就形成了吾屯人擅长雕塑,年都乎人擅长绘画,郭麻日人擅长印经板的黄南艺术核心之地的几个兴盛艺术的分类。

青海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一片远离艺术的地方,提到与藏族有关的艺术品也会往往被人误解为西藏所产,而修正这一概念的正是黄南——一片被艺术选中的青海宝地。走进这里,会被萦绕其间的艺术气氛所沉醉。17个民族的21.82万人口,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这里丰饶的艺术世界,其中,藏族艺术最为显著,引领着这片艺术土壤上融自然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五大文化于一体的艺术之花。在黄南遍地艺术花香的吸引下,沿着自西宁向南不过130公里的高等级公路,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车程,我漫步而进黄南,辨识着一条认知青藏高原文化的秘径,这条秘径中最亮眼的一处界桩上,赫然写着两个字——“热贡”。

在一定程度上,热贡艺术成了黄南藏族自治州的一张文化名片。热贡艺术是对同仁至泽库一带的艺术总称,包含唐卡、壁画、堆绣、泥塑、木雕、石雕、面塑、油塑、砖雕、藏戏等十个艺术门类。其中尤以唐卡、壁画、堆绣、雕塑、藏戏为最,是世界民间艺术之瑰宝。

对于热贡艺术的起源,在黄南地区有几个说法,最有名的说法是隆务寺大活佛噶丹嘉措将雕塑刀传给了吾屯僧人,把画笔分给年都乎僧人,把刻字刀给了郭麻日僧人,这些僧人带着得到的技艺回到各自所在的乡村研习,这就形成了吾屯人擅长雕塑,年都乎人擅长绘画,郭麻日人擅长印经板的黄南艺术核心之地的几个兴盛艺术的分类。走进“热贡艺术”的世界,我才发觉这个带有明显地域色彩和民间意味的艺术世界,它那原始之名“吾屯艺术”竟然是康熙皇帝赐名的。清代时期,以上下吾屯、年都乎、郭麻日、尕撒日等5个自然村为代表的绘画、雕塑艺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在修葺故宫期间,50多位吾屯艺人应征走进北京城参与绘画和装饰。一个个日子在这些来自青海高原上的艺人们的指尖流过,一幅幅艺术作品在他们的妙笔下露出了真容,前来观看的康熙皇帝大为惊叹,当他得知是出自青海吾屯艺人之手,便亲笔题匾“吾屯艺术”四个字,并让人装裱后赏给这些吾屯艺人。捧御匾载誉而归的艺人们带着当朝最高的褒奖,将匾挂在村里以为荣耀。后来,吾屯村分为上下吾屯两个庄子,那块被赋予很高艺术地位的匾额两庄轮流各挂一年。

清末时的一次火灾中,挂在吾屯上庄的匾被烧掉,化为灰烬。20世纪8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视察黄南,对吾屯艺术大为赞赏,并欣然题写了“中国热贡艺术博物馆”的馆名,从此“热贡艺术”的名称正式确定、统一起来。

在黄南州的同仁地区有个明显特色,一个个规模不一的寺院大都建在村庄里,寺院的名称也就随村名而定,形成了寺院与村落一体、僧人与村民一家的特点。一座寺院就是一座热贡艺术学校,在古代“两丁须一入寺”的习俗中,男孩子七八岁就入本村寺院,一边学佛经,一边绘画、雕塑,到成年出师时,他们可以按照各自的意愿来选择还俗还是留寺修行。这样就是村庄也好,寺院也好,都成了热贡艺术的土壤。

藏族节庆。 摄影/陈生贵

一年一度的“六月会”开始了,手敲牛皮鼓的四合吉村民从山神庙里排队而出。 摄影/孙静文/CFP

以年都乎为代表的同仁地区村庄,除了寺居村中的特色外,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村庄里的“於菟舞”。於菟,在汉语典籍中是“虎”的别称。跳“於菟舞”是年都乎土族人每年冬季必行的隆重的民间祭祀活动,它的目的在于驱邪逐魔、求吉纳福,这种被村人看得极重的一种精神图腾仪式已经存在了很久。2006年5月20日,土族於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同仁一带,“於菟舞”和“六月会”成了当地的两大民间狂欢。“六月会”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这个民间盛会定于每年农历的六月十六举办,祭神、上口扦、上背扦、跳舞、爬龙杆、打龙鼓,最后是法师“开山”。从农历六月十七早晨开始,这里的每家每户做供品,供品上头最大的是夏琼神,左边是二郎神,右边的是热宗神。供品上面还要插花,图个好看和吉利。然后把供品送到庙里去供奉夏琼神,再由法师带领大家排队上山去煨桑;回到庙中后大家载歌载舞,场面非常壮观,活动一直延续三天。不是亲眼所见,无法真正理解那些隐藏在这些民间狂欢的绝技。“上口扦”是法师为自愿的年轻人在左右腮帮扎入钢针,也称为“锁口”,据说此举可防止病从口入。“上背扦”是将10-20根钢针扎在脊背上,舞者赤裸上身,右手持鼓,左手击鼓,边敲边舞。独特节奏的龙鼓、粗犷优美的舞姿、多彩华贵的服饰、神秘虔诚的祈祷,给喜庆丰收的热贡藏乡带来了欢乐和浪漫。“开山”是法师用刀划破自己的头顶,把鲜血撒向四面八方,这种古朴奇特的祭天方式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勤劳、朴实、智慧和勇敢的品格。“上口扦”、“上背扦”、“开山”成了这个民间聚会中神秘而本色的三道风景,也成了这场民间聚会中的经典内容。

那是老人一家花费两年时间,为四川省阿坝县干达乡赞唐寺制作的8座两米高的藏传佛教金塔,塔身金碧辉煌,镶嵌着珍贵宝石,总造价为32万余元,这也是整个黄南地区的一个艺术传奇。

唐卡、堆绣、泥塑和银器是黄南这片艺术土壤中开得最艳丽的四朵金花。生活在同仁地区的藏族艺人在长久的历史传承中精心呵护着这四朵金花,并使之日益散发出浓郁的艺术芬芳。走进年都乎村,我看到堆绣技艺不仅滋生了不少年收入四五十万的艺术富裕户,而且成了这项技艺在黄南地区最集中保护的方式。

青海同仁县,热贡“六月会”的观众。 摄影/孙静文/CFP

热贡艺人最集中的地方是吾屯,上下吾屯两个村一东一西隔公路而居。下午时分,踩着高原上的阳光走进这两个村时,想象中的热闹根本没有,很少能见到闲人,村民们大多在家里埋头创作唐卡、泥塑等作品。

在故乡的河谷,每当满月升起,人们就说:“听,银匠又在工作了。”满月慢慢地升上天空,朦胧的光芒使河谷更加空旷,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而又遥远。这时,你就听吧,月光里,或是月亮上就传来银匠锻打银子的声音:叮咣!叮咣!叮叮咣咣!于是,人们就忍不住要抬头仰望月亮。人们说:“听哪,银匠又在工作了。”

这是阿来的中篇小说《月光里的银匠》里的一段话。2002年夏天阅读这篇文字时,对藏地的银匠就产生了无数的联想。2004年夏天,走进四川最西北地区,也是四川海拔最高的石渠县。在那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城,晚上,漫步在银子似的月光笼罩的县城唯一的街道上,沿街开着的几家银匠铺里传出的美妙无比的银器成型前的敲击声,让我更是对这项古老而神秘的手工艺产生敬畏,耳边如约想起阿来在《月光里的银匠》最后的那句话:

那轮银子似的月亮就把如水的光华倾洒到人间。看哪,我们伟大银匠的月亮啊!

我对青海藏地的银匠的走进则是在一片灿烂的阳光下,是在黄南同仁地区的隆务镇。在藏地,银匠是个令人尊重的职业,他们除了制作银器以外,还制作金、铜、铁等金属器物。隆务镇吾屯上庄近80岁的罗藏旦巴老人,不仅是远近闻名的银匠,更是同仁地区银匠工艺的杰出代表。老人被当地诵传的经典是“8座金塔挣来32万元”。那是老人一家花费两年时间,为四川省阿坝县干达乡赞唐寺制作的8座两米高的藏传佛教金塔,塔身金碧辉煌,镶嵌着珍贵宝石,总造价为32万余元,这也是整个黄南地区的一个艺术传奇。

黄南是一块被艺术相中的神奇土地,这片大地上的民众自然就和艺术相遇,让走进黄南者步入一片充满着生机和快乐的艺术时空,体验“热贡文化对于整个藏区的地位,相当于山东儒家文化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地位”的说法。至少,那些承载着文化的宗教场合在这里的高密度聚集,就在这片被艺术相中的地方散发出迷人而多元的文化芳香。在隆务寺下面有一条街,不到一公里长的范围中先后建有五种宗教的寺院,分别是藏传佛教的隆务寺、汉传佛教的圆通寺、道教的二郎庙、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天主教的福音堂,这些宗教建筑自然就成了不同信仰的人在这里的精神信仰的寄托之地。

唐卡,天国和尘世的媒介

它类似于汉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

在青海的艺术名片中,唐卡或许是最靓丽的一张了。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苯教作品。它类似于汉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涉及佛教的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僧人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金汁或朱砂手印。也有极少量的缂丝、刺绣和珍珠唐卡。唐卡的绘制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植物原料,色泽艳丽,经久不褪,具有浓郁的雪域风格。唐卡在内容上多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青藏高原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寄托着藏族人民对佛祖无可比拟的情感和对雪域家乡的无限热爱。

上:挂有唐卡的隆务寺院。 摄影/陈生贵

下: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娘本唐卡艺术。娘本大师的学生正在画唐。 摄影/卡万全/CFP

关于唐卡的历史渊源,国内学者大多认为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绘画艺术,按照这种说法,唐卡至少已经走过了千年的历程。无论是在同仁地区,还是在藏传佛教兴盛的西藏、内蒙古地区;无论是历史上第一次将藏传佛教引进宁夏、甘肃的西夏王朝旧地,还是在北京的雍和宫等藏传佛教寺院里;无论是我所看到的藏地家庭,还是国外的艺术收藏家手中的唐卡,长期对唐卡的关注使我写作本章时,眼前老是涌现出所见到的那些唐卡:西方人从敦煌、黑水城掠走的西夏唐卡,北京雍和宫与内蒙古包头博物馆、宁夏博物馆里的唐卡,贺兰山下的西夏双塔、夏河拉卜楞寺里的古旧唐卡,屡屡亮相于全国各种展出、大赛的新式唐卡,整个西藏地区、云南东北部的藏地、川西高原的甘孜藏地等地的唐卡,集汇起来便形成了我脑海中的一个唐卡殿堂,缓步而入,既有多姿多态的佛像,也有反映藏族历史和民族风情的画面。除彩绘唐卡与印刷唐卡外,还有刺绣、织锦(堆绣)、缂丝、贴花唐卡及珍珠唐卡等。

青海热贡艺术唐卡:释迦牟尼故事。 摄影/聂鸣/FOTOE

现存世界最大的一幅西藏刺绣佛像唐卡——“刺绣红夜魔唐卡”,高3.3米,阔2.1米,右上方有“大明永乐年施”年款标志着它制作于明朝。1940年锡金法王札西南嘉将这幅唐卡送给一位英国友人,并于一九九四年在纽约以一百万美元拍卖成交。而以唐卡写入吉尼斯世界记录的,则是收藏在西宁的中国藏医药博物馆里那幅长618米、宽2米半的唐卡作品。

最后一次接近唐卡是2010年3月17日。那天,在宁夏图书馆展出“青海藏传佛教文化唐卡艺术作品展”,我在《银川晚报》上以《唐卡西来》为题做了深度报道。

通过采访这次随展出而来到银川的唐卡工艺师扎西尖措,我再次依稀看见一个古老工艺的辉煌路径和走向外界的努力。扎西尖措的家乡就在青海同仁县一个叫保安的村子,扎西尖措和许多唐卡制作艺人一样,出生在唐卡艺术世界中,成长于浓厚的艺术氛围里,他和他的童年伙伴们一样,都是从少年时期就开始了热贡艺术的学习。热贡艺术一般分为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扎西尖措是跟村里非常著名的唐卡工艺师李先加(音)学习的。扎西尖措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在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唐卡专业学习,他一直坚定地走在唐卡艺术的道路上。如今,唐卡艺术在同仁地区的民间艺术家和扎西尖措这样有着专业背景的青年人的努力下,完成着她的艺术延续。

猜你喜欢

黄南银匠唐卡
某MPV地板加速振动优化与控制
一种基于SINS与LBL的水下隐蔽导航定位方法
沉默
故宫藏弘历佛装像唐卡研究
清代宫廷唐卡研究综述
浅谈唐卡文物的保护修复——以馆藏清代活佛像唐卡为例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银匠
银匠和铁匠
千家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