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水文化
2014-04-25李宗新编辑田宗伟
文/李宗新 编辑/田宗伟
何为水文化
文/李宗新 编辑/田宗伟
当今社会人类所面临的水问题,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突出。为了实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在科技手段之外,需要从文化的视野进行思考。李宗新先生是我国著名水文化研究学者,是我国水文化研究的主要倡导人,亦是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主要起草人。——编者
水文化研究,就是从文化的视野给予水更多的关注,把与水文化有关材料、知识加以搜集、整理,并使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实验等使已有的知识得到升华,形成新的认识、观点和理论,达到对水文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水文化研究是从学术上和理论上探讨水文化形成、变化及发展规律,探讨加强水文化建设的内容、途径、原则、目标的科学。其任务是把古今中外人民群众在水事活动中创造的水文化加以整理、升华,实现由实践向认识的飞跃,逐步形成水文化理论,构建一种新型的水文化理论学科。当前水文化研究要解决以下主要问题。
水文化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能体现出本学科特色和本质力量的研究内容。水文化作为一门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通过对水与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内在关系的研究,揭示水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变化的规律。
水文化是在水与人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水与生命之源、水与文明之根、水与经济发展、水与生态文明、水与治国安邦、水与战争胜负等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水文化是在这些联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对这些联系的研究,揭示水文化的发展变化规律。
水文化的主要内容
水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是民族文化中的一座宏伟大厦,有一个彼此交错联系、具有科学体系的内在结构。1934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在他的《文化模式》一书中说:每一种文化都存在着一种基本结构,即有一种单一的原理。这一原理通过某种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模式体现在构成文化的人们的个性之中。
桂林山水,游人如织。 摄影/微光
武当逍遥谷。 摄影/微光
不同层面划分文化类型的观点是根据美国学者M.金创立的文化层次界学理论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文化层面对比是解释文化史和文化学许多理论的基础。1986年我国著名学者庞朴提出文化结构三层次的观点,他把文化整体视为立体系统,分为外层物的部分,中层心物结合部分和核心的部分。借鉴上述成果,我们把水文化分为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三种形态。
1、物质形态的水文化。这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层水文化。物质形态的水文化并不是说物质就是文化,物质只是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只有在融入了人类的思想和智慧,形成社会财富以后才能形成文化。物质形态的水文化主要包括水形态、水工程、水工具、水环境、水景观和物质水文化遗产等。
水形态,如江、河、湖、海、冰、雪、雨、瀑形态各异的水,经由人们观察接触有了心理感受或产生了某种精神寄托,因而形成的一种文化。
水工程,是指经过人力加工的水体和水域形成的古今一切水工程建筑,如京杭大运河、都江堰、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一切水工程建筑的设计、施工、造型、工艺和作用都凝聚着不同时代人们的知识、智慧和创造,是水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
水工具,是指治水、管水、用水等使用的用具、机械、仪器和设备的总称。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行为。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的一种本领,水工具是水文化的重要载体。
水环境,是指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观到的客体存在。《中国水利百科全书》中将水环境定义为:“水环境广义指水圈,而通常则指江、河、湖、海、地下水等自然环境,以及水库、运河、渠系等人工环境”。水环境不仅给人们以不同使用价值,而且也给人们以不同的审美体验。
水景观,是指以水为景形成的风景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颁布的《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中把水利风景区界定为“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由此可见水利风景区是水文化内涵很丰厚的区域,是一颗水文化的耀眼明珠、一个展示水文化的很好窗口、一个传播水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升华水文化的重要阶梯。
物质水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水文化遗物,如水工程、水工具、管理机构以及与水和水利人物有关的碑刻、文献、庙宇等。
2、制度形态的水文化。这是一种心与物相结合的中层水文化,是劳动者与劳动对象、人与物、物质与精神相结合,指导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水文化。制度形态的水文化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上层建筑部分,主要是国家和地方制定的与水有关的法律、方针政策、重大决定和各级政府颁布的法规、条例、制度等。这些是体现领导者和管理者意志的,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用于指导人们在水事活动中运用和创新的水文化。另一部分是人们在上层建筑部分制度文化规范下的如饮水、治水、管水、用水、亲水等实践活动。
饮水文化,是阐明饮水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科学饮水的知识和道理。
治水文化,是指在治水过程中的各种文化行为,如水文、勘测、规划、设计、工程建设中所进行的科学研究、科学实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各种业务培训等。
管水文化,主要是指对水资源。施工建设和水工程的管理中的文化行为。
用水文化,主要是阐明科学用水,节约用水,构建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和重要意义。
亲水文化,主要是讲人水和谐的文化意义。从人的逐水而居到人水和谐都表现出人们喜水、乐水、利用水域开展一系列的水上运动和水旅游,从中受到的陶冶和锻炼。
水风俗文化,与水有关的风俗礼仪、宗教仪式等,因为这些对指导人们饮水、治水、管水、用水、亲水等行为也发挥着规范作用,也是制度形态的水文化的组成部分。
3、精神形态的水文化。这是核心层面的水文化,主要指与水有关的意识形态,是人们在长期的水事活动中形成的心理积淀,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对人们行为的指导和维系事业的连续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精神形态的水文化主要包括水哲学、水精神、水价值、水文艺、水著作以及非物质水文化遗产等。
水哲学,是从世界观、人生观的高度认识水文化,是水文化的最高层次,是指水自身的哲学意义和水给人们的哲学启示。如管仲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就是典型的水哲学。水文化只有上升到哲学层次才有理论根基。
水精神,是精神形态水文化的高度浓缩,是指因水而形成的精神力量,是水文化的精髓。水精神可以概括为善利万物的奉献精神、上善若水的尚德精神、智者乐水的求知精神、以柔克刚的坚定精神、浮天载地的包容精神、碗水端平的公平精神、臣心如水的廉洁精神、高山流水的重情精神等八个方面。
水价值,即水利人的价值观,水利和涉水行业需要培育和践行自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水文艺,即以水为题材创作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诗词歌赋、散文、报告文学、书法、绘画、摄影、曲艺、戏剧、雕塑等。
水著作,是指以水为主题的各种文字记载、科学著述等,这是积累和传承水文化的重要载体。
非物质水文化遗产,是指各种非物质形态的,与群众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水文化,如涉水的节日、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信仰、劳动号子、治水哲学、治水精神、治水技艺等。
印度数万朝圣者继续庆祝“大壶节”。 摄影/Daniel Berehulak/Getty Images/CFP
水文化的主要特征
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水文化有以下主要特征。
1、社会性。水的问题是全社会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水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因此水文化首先是一种社会文化。水孕育了人类社会,自有人类的社会活动就有水事活动,就有水文化的存在。参与水事活动的不仅有广大的人民群众,还有历代的帝王将相和各方社会人士;不仅有广大的水利工作者,还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和文艺工作者等,这些人员都积极地参与和创造了中华水文化。水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增加全社会的水意识,培育人水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
2、地域性。地域水文化或称文化区,是水文化在空间上的分布,一般指具有相似文化特征和生存方式的某一区域。这个区域大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小到不同的村落都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中华文化一般分为几大文化区,这些大文化区许多都以江河命名,如黄河文化区、长江文化区、珠江文化区等。这些大的文化区都包含丰富的水文化,不同地域水文化既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从水行业的角度研究地域水文化,主要阐明黄河、长江、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等流域和各内陆河流域水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阐明流域治理中形成的水文化。研究不同地域的水文化目的在于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和中华水文化的多样性。
印度数万朝圣者继续庆祝“大壶节”。摄影/Daniel Berehulak/Getty Images/CFP
3、民族性。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稳定的共同体。由于不同民族居住地相对比较集中,就会形成共同的心理特征和生活方式,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水文化。中华水文化中包含具有不同民族特点的水文化。不同的民族由于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区域不同,在水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上也是多样的。例如傣族、阿昌族的泼水节、藏族的沐浴节、白族的春水节等民族节日以及放河灯、迎河神、龙王庙祭等宗教仪规,这些风俗都反映了不同民族水文化的特性。研究不同民族的水文化目的在于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和中华水文化的多样性。
4、时代性。它是指水文化在时间上存在的基本形式。任何文化都是历史的积淀和传承,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都有时代的烙印。不同历史时期的水文化有不同的特征。就中华水文化而言,不同时代的水文化是以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发展史为大背景,以中国水利发展史为线索划分的。研究不同时代水文化旨在了解中华水文化历史的悠久和发展轨迹。
5、实践性。水文化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又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如对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全民节水爱水生产生活方式的培育、水利方针的制定、治水思路的形成、水工程文化品位的提升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