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摄影大师在中国的624小时

2014-04-25王若然

摄影之友 2014年1期
关键词:吉普中央美院拉尔夫

王若然

2013年对于摄影界,虽没有前一年顶级大师集体来华的热闹场景,但也不乏西方重要的摄影家到访,他们停留或多或少,据粗略统计,他们在中国停留时间约为624小时,虽然时间短暂,但对于这些抱有不同目的来华的大师,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交流机会。

96小时

简·索德克:我为展览做交流

5月25日,将近80岁的捷克著名摄影家简‘索德克带着他年轻的女朋友亲临北京798 See+画廊现场,他此次来京不仅要出席自己在中国的首次个展,还在See+画廊现场与包括摄影师刘铮、诗人王寅等人在内的中国文化艺术界人士进行了现场交流。在交流现场索德克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历程,他讲到自己的作品因为备受争议屡遭审查,所以在某些作品上他故意把拍摄日期写到了一百年前,这算应对环境一种比较无奈的小花招吧。简·索德克此次的到来,引来多家媒体关注,频频接受采访的他累得几乎虚脱。

简·索德克在中国

2013年5月

在北京的捷克大使馆内布置了很隆重的现场,鲜花与国旗甚至捷克总统的肖像也被正式的悬挂起来。所有这一切是为了捷克著名摄影家简索德克要在这里迎娶年轻自己40岁的女朋友。虽然场面搞得很隆重,但是最终因为索德克和女友都没有带出生证明,所以一场精心安排的婚礼泡汤了。

2013年5月25日

See+画廊内著名摄影师刘铮,文化学者王歌、导演吕乐、See+画廊总监画儿等人等候在现场,期待着一场中国文化界与简索德克的对话,稍事等待之后近80岁高龄的索德克几乎是蹦蹦跳跳地进入了画廊,完全是一副老顽童的样子。

2013年5月25日晚

下午画廊内的交流对话结束以后所有嘉宾共进晚餐,但是晚餐会还没有结束索德克就不见了踪影,捷克大使馆的人无奈的说索德克的性格就是如此,因为他是一个不喜欢告别的人。

2013年5月

See+画廊总监画儿带索德克去一家素食餐厅吃饭,虽然索德克本人不吃素,但是他对餐厅的环境布置非常感兴趣。

2013年5月

在素食餐厅内画廊总监半开玩笑地问索德克要不要在画廊内建一个暗房,以后来北京就可以住在那里,没想到索德克认真而又伤感地嘱咐女友说:“我太老了,以后就由你来打理这个暗房了。”

120小时

罗杰·拜伦:我想在北京做个展

在2013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上,来自南非的美国摄影师罗杰·拜伦无疑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作为受邀参展的重量级嘉宾,罗杰·拜伦的展览以极具个人风格的影像和高质量的布展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概受到中国观众对摄影文化热情的感染以及对中国策展人专业态度的认可,罗杰·拜伦希望能够在北京举办更大规模的个人影展。从平遥离开以后,罗杰·拜伦分别拜访了中央美院美术馆和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并同画廊负责人进行了沟通,希望能够在未来的时间里让中国观众看到他更加完整的创作历程。

罗杰·拜伦简介

罗杰·拜伦,1950年出生于纽约,1974年移居南非共和国,长期居住在约翰内斯堡。早年他以纪实手法拍摄南非偏僻村落里白人布尔人的艰苦生活,后来转向装置摄影,发展出一种重视心理与空间关系的摄影风格,表现人类的存在意识,从而跻身于当代最优秀的艺术家之列。

罗杰·拜伦在中国

2013年9月20日上午9:00

罗杰·拜伦走进自己在平遥摄影节的展览现场,展厅里各路媒体和粉丝们已经等候多时,随后拜伦在自己作品面前讲解了自己的创作心得。这时听到人群里有人说“他长得好像让·雷诺啊”。

2013年9月21日

在平遥摄影节举办的讲座上,罗杰·拜伦通过PPT讲解了自己30多年的艺术历程。

2013年9月24日上午

罗杰·拜伦首先拜访了位于北京花家地的中央美院美术馆,当时馆中正值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的展览,拜伦参观过以后对于央美美术馆的展览空间十分满意。

2013年9月24日下午

罗杰·拜伦走进三影堂艺术中心,中心创始人荣荣亲自接待了罗杰·拜伦,在看过拜伦带来的作品集以后荣荣表示其中很多作品在他年轻的时候就留下深刻印象,三影堂艺术中心也希望能够有机会为他做个展。

2013年9月24日晚上

来到得色空间休息,拜伦同朋友们很放松地聊天吃饭,随后从得色空间赶到机场结束了自己的中国之旅。

72小时

拉尔夫·吉普森:我要演奏影像之音

美国当代著名摄影家拉尔夫·吉普森受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邀请于2013年3月25-27日来到油画系师生的中间。为了更加广泛的打开视野,让油画系的教学活动在当代语境下展开拓展性的实践,中央美院油画系特别邀请了拉尔夫·吉普森以摄影家的独特视角来论述自己对于视觉艺术独特的见解和判断。面对众多油画专业的学生,拉尔夫·吉普森以名为“RaIph Gibson 1960-2013”的主题演讲介绍了自己的艺术历程。在他造访中央美院期间,他带领学生进行了创作实践。为了配合拉尔夫-吉普森的来访,中央美院油画系特别举办了他的个人影展,以便学生们观摩学习。

拉尔夫·吉布森简介

拉尔夫·吉普森1939年1月16日生于美国洛杉矶。1959年入旧金山艺术学院摄影系师从美国记录摄影巨匠多萝西娅·兰格(Dorothea Lange),后曾担任过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的助手。吉普森的作品呈现技术细节的全面夸张,唤出的影像尽皆浓烈的黑白充满了丰富的视觉元素,简单的画面蕴蓄了言之不尽的情绪和感觉。他的摄影作品不仅被全世界一百五十多家博物馆收藏,而且在世界各地举行过上百次个人摄影作品展,获得了众多的奖项和荣誉。

拉尔夫·吉普森在中国

2013年3月24日

来到北京See+画廊,给画廊总监画儿亲自背来了原本约定好的作品。

2013年3月24日

在See+画廊的回顾展上发现自己的作品被用做了展览海报非常的开心,他很真诚地对艺术总监画儿说:“我相信全球任何一位摄影师都会愿意与你合作的。”

2013年3月26日

来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在那里根据自己的艺术经历为师生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2013年3月27日

在中央美院美术馆举行了名为“Music for lens and quitar”的艺术表演。作为资深的吉他手,他为观众献上了吉他的Solo演奏。

240小时

迈克·肯纳:我要拍摄东方景致

虽然在世界范围内迈克尔·肯纳以宁静致远、充满禅意的影像风格获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已经60岁的他仍然坚持不断地去行走去拍摄,2013年2月18日,迈克尔·肯纳再一次来到北京,在泰吉轩画廊总监卢骁的陪同下,他们踏上了远赴云南的拍摄之旅。在元阳和大理两地的拍摄期间,肯纳旺盛的精力让全程陪同的卢骁感到十分惊讶——每天清晨4:30到5:00左右就出门,一天基本只吃一顿饭,扛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在田野中健步如飞。

迈克尔·肯纳简介

迈克尔·肯纳,生于北英格兰的工业城镇。高中毕业后曾经进过艺术学校,也念了三年摄影学校,但对他启发最大的似乎是后来移居旧金山与之有师生之谊的女摄影家Ruth Bemhard。迈克尔在Ruth的工作室当了七年助手,也足足洗了七年的黑白照片,他对Ruth的黑白鉴赏力赞誉有加,在Ruth的暗房学习过程中肯纳也奠定了自己的摄影风格。迈克尔·肯纳1981年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伊莫金坎宁安奖,目前在美国的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生活。

迈克尔·肯纳在中国

2013年2月18日

来到北京,在泰吉轩画廊总监卢骁的陪同下参观了鸟巢。

2013年2月21日

继续在元阳拍摄,其间自己的拍摄位置被一列老年摄影爱好者给挤占了。

2013年2月24日

一大早就从大理的客栈出门围绕洱海拍摄,肯纳对喜洲粑粑赞不绝口。

2013年2月27日

在泰吉轩画廊内,他参加了由得色影汇组织的交流活动,他分享了自己的摄影美学的认识。

96小时

伯恩哈德·普林茨:我是座谈会专家

伯恩哈德·普林茨是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摄影专业的教授,应清华美院摄影专业邀请,他于10月份来到北京参观交流。他此次北京之行首先同清华学子们见面,并系统介绍了德国当代摄影的历史与现状,点评学生作品的同时指导了学生们的创作活动。其后,普林茨教授还参与了得色影汇组织的座谈活动,在座谈会现场教授与嘉宾畅谈了德国当代摄影与德国当代影像教育的诸多话题。作为本次来访的一个重要环节,普林茨教授还担当了北京摄影双年展的专家见面会专家,面对前来请教的中国摄影师,他毫无保留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伯恩哈德·普林茨

1953年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菲尔特,曾就读于纽伦堡艺术学院。现居汉堡,任教于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摄影专业。他参加过的重要展览包括1987年第八届卡塞尔文献展,1990年维也纳分离派总部个展,汉堡美术馆个展及联展等。

伯恩哈德·普林茨在中国

2013年10月22日上午

普林茨教授在他中国学生唐晶的陪同下参观了鸟巢,他比较感兴趣的是鸟巢钢结构上的灰尘,在他看来这个2008年的新建筑看起来好像50年前建造的一样。

2013年10月22日下午

普林茨教授参观了798艺术区,在他看来很多中国艺术家的水准放到国际上也是顶尖的,可惜在西方国家看到他们的机会太少了。

2013年10月23-25日

普林茨教授同清华美院信息设计系摄影专业的师生进行了交流,关于当代艺术创作的方向他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对学生作品做出点评

2013年10月27日

在北京得色空间内,普林茨教授进行了公开演讲,在现场他同来宾畅谈了德国当代摄影的现状与德国影像教育等问题。交流现场引来很多观众,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猜你喜欢

吉普中央美院拉尔夫
菲律宾“道路之王”吉普岛
无敌破坏王2:大闹互联网(下)
时代墨章
中央美院展现“传统的维度”
一个承诺
一个承诺
最小的“吉普”
等猪会飞的时候
战航
超牛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