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渗流通道识别方法-以高63-10断块为例
2014-04-25程刚
程刚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档案馆,陕西西安 710000)
优势渗流通道识别方法-以高63-10断块为例
程刚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档案馆,陕西西安 710000)
运用岩心分析、测井、生产动态、动态监测等资料,综合采用优势渗流通道影响因素与响应特征识别法、动态分析识别法、优势渗流通道综合识别法等方法,开展了高63-10断块优势渗流单元的识别与定量表征,总结了优势渗流通道分布模式,形成了高63-10断块优势渗流通道识别方法体系。
优势渗流通道 层内非均质模式 剩余油
储层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对水的定向流动和剩余油的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描述优势渗流通道分布规律对确定剩余油富集区,制定合理开发调整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优势渗流通道的识别,主要有岩心观察、测井、动态分析、模糊综合评判、试井、井间示踪、水力探测、物理模拟等研究方法[1-3]。
1 油藏概况
高浅南区高63-10断块位于高尚堡油田,为上第三系明化镇组曲流河沉积。储层为疏松砂岩,砂岩类型主要为细砂岩,胶结类型多为孔隙-接触式胶结,填隙物为泥质和碳酸盐矿物,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储层平面及层内非均质性强,为高孔、高渗型储层;油气水分布受构造控制,各小层具有单独的油水界面,油藏边底水能量充足,属于受构造控制的层状边底水驱油藏。选择高63-10断块NmⅡ4①、NmⅡ4②、NmⅡ5、NmⅢ1、NmⅢ2等五个主力小层开展优势渗流通道的识别。
2 优势渗流通道识别方法
2.1 优势渗流通道影响因素与响应特征识别法
(1)储层高孔高渗、平面及层内非均质性强,容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由于储层平面及层内非均质性,边底水易沿优势渗流带突进,对高渗层的冲刷作用强,孔道间微粒被冲刷带走,孔道增大,出砂严重,形成优势渗流通道。
(2)胶结疏松,泥质含量高,导致出砂严重,形成优势渗流通道。胶结疏松,砂粒迁移所需要的驱替速度较小,出砂严重,容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泥质含量高,在原油流动过程中孔隙表面吸附的大量黏土微粒极易被带走,岩石颗粒暴露在流体冲刷下,进一步减小地层胶结程度,加剧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
(3)厚油层油藏,容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油层越厚,砂体规模越大,层内非均质性越突出,受到的重力分异作用也越强,水沿高渗条带突进,更容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
(4)开采强度大、开发时间长,容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开采强度大,作用在砂粒上的压力梯度就越大,砂粒就越容易从岩石上脱落,越容易形成优势渗流带,压力下降越快,而压力下降越快越容易出砂,如此反复循环,导致优势渗流通道形成。开发时间长,累积流量大, 过流断面的冲刷就越厉害,越容易形成优势渗流通道。
(5)受提液影响,高含水期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速度加快。高含水期无因次采液指数大,受提液稳油影响,开采强度大幅增加,更容易出砂,加剧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高含水期驱油效率上升速度快,黏土更容易遇水膨胀、分化、分散、运移,进一步减弱岩石的胶结作用,出砂可能性进一步增加,加剧优势渗流通道的形成。
(6)优势渗流通道形成,油井产液能力明显增强、含水大幅上升、含水指数特征曲线呈现凸型;注水油压低,水驱速度快。优势渗流通道形成后,渗透率增大、地下流体传导能力增强,采液指数大幅提高、采液能力明显增强,含水指数特征曲线呈现明显的凸型;注水油压低,水驱速度快;大量水从优势渗流通道中采出,含水率大幅上升。
(7)优势渗流通道发育区域钻井过程中井径会出现扩径和缩径的变化。优势渗流通道区域孔渗好,在泥浆液柱压力的作用下,泥浆中自由水出现渗透滤失,在井壁形成泥皮或泥饼,引起井径变小,导致缩径;受注入水溶蚀、黏土矿物水化膨胀和力不平衡等原因,优势渗流通道区域岩石的抗剪切和张力的能力下降,在钻井过程中井壁剥落掉块,造成井径异常扩大或坍塌。
2.2 动态分析识别优势渗流通道
(1)注采见效分析优势渗流通道:高63-10断块高63-25井于2008.3.25开始实施交联聚合物/ SP活性高分子二元复合驱,邻井高63-9井距离140m,4.4见到效果,平均日水驱速度达14m/d,说明高63-25至高63-11井之间已经形成了优势渗流通道。
(2)吸水剖面识别优势渗流通道:如果某个层位相对吸水量很大,认为该层可能形成了优势渗流通道。G63-20井于2008.11利用电磁流量法测的吸水剖面显示,7#层相对吸水量达到52%,说明G63-20井7#层存在优势渗流通道;G63-13井2008.9利用同位素载体法测的吸水剖面显示14#层相对吸水量达到83%,说明G63-13井14#存在较严重的优势渗流通道。
(3)示踪剂识别优势渗流通道:高63-10断块G63-13和G63-20井于2008年底实施了示踪剂监测,解释结果显示,各个井组井间渗透率都比初期增大1~2倍,说明开发对地下储层产生了影响;G63-13~G63-P2井在NmⅡ4②小层渗透率变化系数达到3.13,说明井间已经形成了优势渗流通道。
2.3 综合指数法识别优势渗流通道
与优势渗流通道相关的影响因素和动态响应特征参数很多,按照具有代表性、井间差别较大、数据容易获取、各参数间无明显相关性的原则,选取影响优势渗流通道形成的七个动静态参数-渗透率、渗透率极差、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突进系数、月含水上升速度、千吨含水上升率、日产液上升幅度等,作为识别优势渗流通道的特征参数。由于这些参数单位不一致,使用极差法将其进行归一化: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参数的权重,计算每口井的优势渗流通道综合指数:
式中: V为某口井的优势渗流通道综合指数, ai为第i个变量的权重值。渗透率、渗透率极差、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突进系数、月含水上升速度、千吨含水上升率、日产液上升幅度的权重分别为0.1、0.1、0.1、0.1、0.2、0.2、0.2。
根据优势渗流通道综合指数,采用正逆块数累计法确定优势渗流通道的界限值为0.25(图1),开展优势渗流通道识别。正逆累积法是指有效样品与非有效样品对于选择的参数各自按照相反的方向作块数的累计曲线,其交点即为有效样品与非有效样品的界限。
程刚(1975-),男,工程师,1999本科江汉石油学院地质系,现在长庆油田档案中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