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余训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以兰州市红古区为例
2014-04-25贾国有
贾国有
(兰州城市学院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中小学课余训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以兰州市红古区为例
贾国有
(兰州城市学院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等,对兰州市红古区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研究,并探讨相关发展策略,旨在为学校课余训练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课余训练基础设施薄弱,缺乏资金投入;认识不足,指导思想偏失;管理体制落后,缺乏激励政策和奖励机制。建议:提高认识,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并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力度,采用多元化融投资模式改善课余训练条件;调整项目布局,构建全面普及、重点培育的特色项目体系;科学训练,坚持走“一条龙”的培养道路,为有效提升运动员的发展空间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深化“教体结合”,进一步完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体育后备人才。
课余训练;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策略
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暨2014上海学校体育国际研讨会于2014年7月25日至28日在上海隆重举行,在“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精神指导下,集中展现了自2011年以来的全国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在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领域的最新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以实现教育现代化和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运动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通过交流发现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学校体育的发展呈现出极度不均衡的状态,总体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鉴于此,本文以西部的兰州市红古区为切入点,分析目前西部学校体育课余训练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索学校体育课余训练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为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确保学校体育课余训练工作平稳、健康、快速发展。
1 兰州市红古区学校体育课余训练发展现状
目前,基层体育训练工作主要以学校课余训练为主,全区共开设田径、武术、乒乓球、柔道、摔跤、篮球、足球和国际象棋8个重点课余训练项目,有12个训练点、180余名运动员和14名专兼职教练员。从1986—2013年,共向省、市体校、体工队输送69名体育后备人才。从2001年开始参加兰州市运动会(每4年1届),到目前共参加了4届,具体参加比赛情况如表1、表2所示。从比赛结果看,虽然第七届和前几届相比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全市8个县区中仍然处于中下水平,表明课余训练工作与其他县区存在着一定差距。
表1 红古区参加兰州市运动会情况统计
表2 参加运动项目获奖牌总数(单位:枚)
训练基础设施简陋。从全区各训练点来看,窑街少儿柔道班和区少儿武术培训中心训练条件稍好,地理位置比较优越,有专用的训练房和训练器材。而作为重点训练队伍的24中射击队由于种种原因已多年前就停止了训练;25中、中和小学、夹滩小学柔摔队,训练条件均十分艰苦,无室内训练房,垫子破损严重,缺少必要的训练服和训练器材;其他训练点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各种问题。训练条件落后,成为当前影响本区课余训练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项目设置较少。从表1可以看出,参训比赛项目最多才8个项目,而最少仅4个项目,常年参训队员均不足200人,显示课余训练的规模比较小,群众基础比较差。优势项目单一。从表2可以看出,射击项目已消失;田径项目人员青黄不接;武术、乒乓球项目起步较晚,发展还不成熟稳定;足球、篮球和国际象棋项目近年刚刚起步,训练水平还较低;只有柔道和摔跤项目在全市保持了一定优势,但也有逐年滑坡的趋势。
2 兰州市红古区学校体育课余训练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资金投入不足
据统计,我国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校存在着课余训练经费紧缺、体育教师待遇偏低、体育场馆设施简陋、训练器材严重不足等问题,这也成为影响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数量质量的重要因素[1]。由于区级财力紧张,体育事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没有长期稳定的发展计划和资金来源,训练工作时断时续。每年除市体育局拨付少量经费外,大部分还是靠各学校自筹,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的训练。很多竞赛活动无法参加,必要的训练器材无力购置,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师和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
2.2 认识不足、指导思想偏失
我国曾经出台多项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目前落实情况仍不容乐观。有些学校校长对课余训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后备人才培养属于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会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也没有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资源,失去了后备人才培养的金字塔基础。
很多学校把开展课余训练的目标直接定位于在省运会、市运会上夺标拿牌,对体育教师、管理人员的考核都是以某次“运动会”成绩为考核目标,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反而成了“省运、市运战略”的副产品,而把运动员的输送不计入考核范围,如从小学到初中的输送;从初中到高中、体校的输送;从高中到大学、运动俱乐部的输送;从相对比较弱的学校向优质学校的输送等,这些因素影响了体育教师的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而且体育部门注重竞技成绩的提高,忽视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严重违背了青少年的成长规律,也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
2.3 管理体制落后、机制保障不足
体育部门沿袭多年的管理方式,缺乏长期和系统的规划及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追逐短期成绩与效益,造成课余训练工作起伏较大。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管理不顺和运行不畅等现象,体育部门难以有效调动教育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的积极性;而教育部门又缺乏专业资源和技术力量,现有体育教师缺乏专业技术指导和培训,又无力引进专业的优秀教练员,这已成为制约训练水平的瓶颈障碍。
课余训练后备人才培养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体制和机制上确保其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在体育教师待遇、体育特长生的升学、后备人才输送的补偿与奖励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体制与机制上的不足,致使从事课余训练后备人才培养的基层单位和教师的一些根本利益无法得到保证,严重挫伤了基层单位和体育教师后备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3 课余训练后备人才培养发展策略与趋势
3.1 调整项目设置,构建全面普及、重点培育优势项目体系
在运动项目设置上,根据学校现有资源优势、地域特点,以及本地区现有竞技项目布局特点选择突破口,最终形成有特色、有竞争力的竞技体育优势项目,构建特色竞技项目体系,以确保自己的领先地位。对于市场发展好、群众参与面大的运动项目,可采取全面普及、重点培养的双重手段进行发展;对于社会影响低、参与人数少的项目,首先应发展运动项目传统学校,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帮助其推广和延续[2]。通过运动项目的全面普及,提升学生群体的运动水平,从中选拔突出的学生转为课余训练模式,这不失为学校优势项目发展的一条路径(图1)。优势项目的确立以及优异成绩的取得,可使更多有潜质的青少年运动员纷纷加入到优势项目行列中来,不断壮大课余训练后备人才培养的队伍。
图1 课余训练优势项目发展策略图
3.2 加大投入,发展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改善课余训练条件
我国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设施缺失、陈旧、落后是普遍存在的事实,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更为严重,这成为制约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主要瓶颈。各级政府应按照《体育法》规定,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并将其纳入社区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开发建设。发展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形成政府拨款、社会筹集、个人投资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模式。如公私联合融资模式(PPP)和建设-运营-移交模式(BOT),这是日、美两国社区体育筹集资金成功的主要模式,也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投融资模式[3]。这种模式能有效解决体育建设完全依靠政府的局面,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积极采用土地流转、置换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兴建非营利性体育场地,为课余训练提供良好的训练条件。
3.3 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奖励机制
国外一些国家非常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如加拿大的安省科技高中,根据学校内部制定的体育计划,鼓励学生参加俱乐部和校队,同时认为任何学科同等重要,而且学生的学习成绩保密,不因成绩差受到歧视,而不善运动则有目共睹,容易遇人看不起,所以都重视体育运动[4]。在德国,体育课为固定课程,绝对不允许被占用,中小学经常举办“体育周”等活动来吸引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把体育成绩突出的学生组织起来参加不同级别的校级运动会[5]。日本文部省规定中学必须设置由校长负责管理的运动部,并列入学校整体教育计划。对初、高中体育课实行限选授课制,适应不同性别年龄阶段学生身心特点,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自主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6]。
我国应加强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落实和执行力度,提高体育、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对课余训练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健全并完善管理制度和协调运行机制,形成体育、教育部门和社会共同培养的多渠道、多形式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和严格执行课余训练工作计划,建立和完善激励政策和奖励机制,以充分调动体育教师和运动员的积极性。加强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建设,形成共管机制,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和培训学习机会,以提高本地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训练水平。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引进高水平教练员,增强课余训练技术力量。各方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创造条件,根据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组建各种运动俱乐部,定期组织课余训练,吸引更多的学生源源不断地参与到课余体育训练中来,构筑坚实的后备人才培养金字塔塔基。
3.4 坚持“一条龙”培养道路,科学训练,提升运动员发展空间
在深入贯彻九年义务教育、确保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前提下开展课余训练,坚持走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一条龙”的教育培养道路符合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训练已成为提高训练质量的必然手段,是提升运动员竞技能力、取得优异成绩的核心。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运动员群体,要有明确的学训安排。在义务教育阶段,更多的要关注对运动员文化素质的培养。课余训练时,要以全面培养运动员所需要的专项身体素质为主,为之后从事专项技能训练做好准备。当进入到高中阶段,课余训练的时间有所增加,运动员需要在此阶段确定最终项目,通过科学系统训练提升专项技能[7]。在每个阶段始终没有脱离文化课的学习,为运动员进入大学,为有效提升运动员的发展空间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3.5 深化“教体结合”,完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教体结合”是以中小学为主体的教育与体育的结合,是教育体系与体育体系在培养人才目的上的全面合作,二者融为一体,成为培养后备人才的一种新模式。“教体结合”实行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积极整合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优势资源。教育部门要利用体育部门的优势资源,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体育部门为课余训练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体育信息服务和必要的资金扶持,共同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教体结合”模式将教育和体育资源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后备人才提供了可能,也是必由之路。(见图2)
图2 课余训练“教体结合”模式图
拓宽学校视野,加强与校外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完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学校、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家庭等参与竞技后备人才培养,逐渐形成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主体、学校化与社会化培养模式为补充的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5]。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促进学校与社区体育俱乐部之间的合作,能更加丰富后备人才培养的载体。同时,联合开发体育竞赛活动,争取做到“校校有队、周周有赛”来激发和培养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发挥公共教育机构、场所的校外教育潜能,对青少年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在学校体育与专业训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有利于发现有天赋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以此全面推动学校课余训练的健康发展,不断提升训练质量,提高竞技水平,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1]李卫东.我国“三大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政府职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0):73-76.
[2]白喜林,左伟,李朔.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体育文化导刊,2013(10):15-18.
[3]肖淑红,付群.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融资模式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6):513-516.
[4]东洪平,候维民.加拿大中小学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4):90-94.
[5]胡安义,吴希林,蔡开明.德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3(9):67-70.
[6]陈莉,胡启林.21世纪日本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举措及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0):23-27.
[7]于晓光,兰彤.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沈阳体育学院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解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1):1-5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Extracurricular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a case study of the Honggu District in Lanzhou
JIAGuo-you
(Lanzhou City College,Lanzhou Gansu,730070)
Using literature and interviews and other investigations,the analyzes the status of extracurricular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Honggu District to explore the relevant development strategy.The research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s'extracurricular training.Main conclusions:the after-school training foundation isweak duo to the lack of capital investment,knowledge,guidance and the management system without incentive policies.Suggestions:we should raising the concerning awareness and attention, establish a sound institutionalmechanisms of school sports,increase investment and improve the use of diversified economic developmentmodels to better the extracurricular training conditions.We should also adjust the layout,focus on cultivating univers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ject system.Besides,we should adopt scientific training and adhere to" one-stop"trainingmode so as to lay a good foundation for effectively enhancing the literacy level of the athletes.We should deepen the"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sports"to further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model.
after-school training;school sports;reserve personnel training;strategy
G807.1/.8
:A
:1001-9154(2014)10-0091-04
G807.1/.8
:A
:1001-9154(2014)10-0091-04
贾国有(1964-),男,河南洛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201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