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力转移条件下农户生猪养殖的适度规模研究

2014-04-24陈双庆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8期
关键词:养猪劳动力劳动者

陈双庆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按户籍计为35%,按常住人口计为50%,15%的差异即为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化转移,约2亿人左右,此外,这一数字每年仍在增加500万[1]。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城镇户籍制度变革等事关农村转移劳动力生存基本的问题尚未完全破题,劳动力无序、盲目转移现象明显存在,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呈现不稳定,“地无人耕,田无人种”现象频发。具体到生猪产业,散户退出生猪养殖有市场的作用,但最主要还是养猪的机会成本不断扩大而造成的生产主体流失。如何在劳动力转移条件下,寻求农户养猪的适度规模,达到“留得住人,养得好猪”的社会、经济效益均优化变得现实而紧迫[2]。

1 农户生猪养殖规模的影响因素

1.1 农户生猪适度规模养殖的影响因素 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影响农户生猪养殖规模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劳动力的比较效益,其次是劳动生产率,再则是生产资料的获取难易程度,最后考虑生产规模对劳动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1.1.1 比较收益。比较效益是劳动者放弃劳动力转移,转向回乡养猪的最主要原因,它是劳动者的机会成本。农业生产者的机会成本包括第一产业内部的机会成本和第一产业外部的机会成本,产业内部指养殖业与种植业等的转换,农业生产收益短期内均不能和产业外部相比,因此此处不考虑产业内部的收益比较。在第一产业外部,包括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和第二产业的工业,通常以外出从事建筑工作为主要比较对象,随着进城务工收入的增加,外出务工与养猪作比较的收益就会增加。

1.1.2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的自身体能、智能,结合生产设备的劳动产出情况,对于不同的劳动者,养猪的生产率极限相当,存在的差别在于一个人养猪以及两个人的配合养猪。同时,生猪生产存在短期用工增加的情况,如仔猪补栏、生猪售卖等,此时,作为生产主体劳动生产率的补充,该研究考虑短期补充劳动力时的雇工成本情况。

1.1.3 生产资料获取难易程度。生产资料获取是生猪养殖的另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从目前农村生猪养殖面临的问题角度看,主要有资金和土地问题,可细化为自有资金比例、筹措资金利息和土地是租金。当然,现实中的土地流转及农业生产借贷的不方便,此处,还要考虑贷款的难易程度和土地流转的难易程度。

1.1.4 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仅仅指劳动者的投资回报情况,劳动者的心理预期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体现在出栏量上),其放弃养猪的可能性就越小,一是考虑已达成现有规模的难易程度,二是转行的机会成本。因此对于不同的劳动者,其放弃养猪的心理预期规模不同。

综上,农户生猪养殖适度规模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比较效益、劳动生产率、生产资料获取及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等4个方面,可以构建如下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表1)。

表1 农户养猪适度规模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2 调查样本概况

2.1 调查概况 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选取调查样本,各省按生猪存栏量大、中、小各选3个县,每个县按存栏量不同选择养殖场(户)。经过对辽宁、山东、江西、广东4个省份的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220份,收回问卷190份,其中县乡村行政部门调查表25份(有效问卷23份),养殖场户问卷165份(有效问卷136份),样本分层清晰,问卷质量较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表2)。

2.2 样本分析

2.2.1 养殖主体及养殖情况。户主年龄以40~50岁居多,约占总数的50%;养殖主体的文化程度以初中和中专为主,占总数的55%。在对“是否以养猪业为主业”的调查中,调查对象大多选择“是”选项;在对养猪业占家庭总收入的调查中,61%的养殖户选择养猪总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80%以上,即养猪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表2 调查样本的分布情况

调查样本平均养殖年份已达16年,发展到目前,养殖规模平均增加4倍;在养殖品种选择上62%的养殖户养殖的是“外三”品种,25%的养殖户养殖的是“内三”品种,养殖“土杂”品种的养殖户最少,仅占13%;在出栏批次上,样本养殖户的年均出栏9.8次,次均出栏340头;能繁母猪繁育方面,平均每胎繁育仔猪10头,至出栏时成活率为88%。

2.2.2 养殖成本与利润。调查样本平均每头生猪需养殖170 d,至出栏时头均重117 kg,料肉比为2.94∶1,每头生猪的养殖成本达到1 340元,2012年利润为160元,在扣除固定投资折旧后,利润为125元左右;养殖户预期2013年利润会有所增加,平均每头达到175元。

作为成本的一部分,养殖的设备投入方面,平均每头生猪的房建投入为782元,养殖设备投入为260元,圈舍及维护成本为35元/年;在养殖密度上,样本反应平均每个养猪场内建有9栋猪舍,每栋猪舍内有22个猪栏,养殖每头育肥猪的场地面积平均为2 m2。

2.2.3 疫病防控与污废处理。样本中,68.8%的养殖户在生猪养殖过程中出现过疫病;在养殖场建设选取位置时,多数养殖户会考虑疫病防控,这一比例高达93%,并且85%的养殖户实际建有疫病隔离设施;在疫病发生的原因中,选择最多的是“人员流动传染”,占总数的43.6%;对于发生疫病的处理,接近50%的养殖户选择自己处理,其次是35%的养殖户选择找村防疫员,另外,有4%左右的养殖户选择寻找专家的帮助,选择寻找专家解决问题的以大规模养殖户为主。

大多数养殖户建有污粪处理设施,其比例达到71%,建设的污粪处理设施平均占地2 207 m2;在污粪处理方式及占比方面,直接排放占比不高,只有15%,最常用的处理方式是还田,占比达36%,另外,不能忽视的是7%的污粪通过污水处理站和鱼塘进行了处理;如果污粪用于还田,平均每头生猪的污粪需要113 m2的土地进行处理;在对未来是否打算进一步完善污粪处理条件方面,85%的养殖户选择会进一步完善;完善方式上,又有50%的养殖户选择建立沼气池。

3 劳动力转移条件下农户养猪适度规模分析

该研究对农户养殖生猪适度规模的确定将从比较收益、劳动生茶率、生产资料获取的难易程度及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等4方面分析。

3.1 比较收益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尤其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2007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劳工荒”现象越来越多,劳动力价格开始逐步上升,以前的养猪散户现在可以外出打工,使得家庭散养方式养猪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近5年来,农民工工资的复合增速接近20%,2010年农民工平均工资上涨至1 700元/月左右,较2009年上涨22%。城市农民工工资稳定、且快速的增长,以及农民工就业条件的不断改善,导致生猪养殖的机会成本进一步提高。

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民外出务工,劳动力2012年的平均月薪约为2 500元,养猪户每养殖一头生猪,2012年的平均利润约为120元。

单个劳动力的务工收入:

Q=2 500×12=30 000(元)

单个劳动力的养猪数量:

N=30 000/120=250(头)

即单个劳动力养猪年出栏达到250头时即可获得与外出务工同等收入,从比较收益的角度考虑,2个劳动力达到500头即可。

3.2 劳动生产率 劳动者的自身体能加上智能,同时结合生产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生活组养殖。农户的自繁自养模式涵盖了从种猪到育肥猪的整个生产过程,减少了养殖的中间环节,可以提高盈利水平,降低市场风险。但整个生产链条较长,需要较大的投入。

调查显示,单个劳动力的养殖极限为245头左右,2个劳动力密切配合,结合一般养殖设备及劳动力的有效配合,自繁自养生猪年出栏规模可达到550头。

另外,在劳动生产率上,考虑生猪出售等短期的用工增加,需要临时雇工。调查发现,年出栏500头规模时的临时雇工较为容易,且雇工成本很低,养殖户选择这样的规模最为合算。

3.3 生产资料获取难易程度 农户的生猪养殖是小规模的,土地来源主要是自有土地和亲朋间的流转,因此,土地均较为容易获得,在生产资料获得上,不予考虑。

养殖资金方面,调查数据显示,养殖规模不同,自筹资金占比随规模增加呈现减少趋势,贷款获得的难易程度波动,500~999头规模时最容易获得贷款。对于不同的养殖规模,自筹资金(自有资金和亲朋借贷)比例不同,波动明显,但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以1~99规模为例,自筹资金比例为78.05%,在3 000~4 999头规模时自筹资金比例下降到64.10%。在年出栏500头的规模时,自有资金比例最高,自有资金比例达到总投入的80%。其次,养殖规模不同,养殖场(户)对于贷款是否方便的认知不同,其中以1~99头规模的养殖场(户)认为贷款方便的占比最小,500~999头规模的养殖场(户)认为贷款容易获得。

3.4 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仅仅受生产的投资回报率的影响,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体现在出栏量上),达成现有规模的程度变得更加不易,同时转行的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因此,其放弃养猪的可能性就越小,此外,劳动者的“根”在农村,在考虑标记哦收益的同时,对家庭的照顾、对老人的赡养、孩子的教育等,基于收益角度,均会影响劳动者的预期生产预期。

从保持养殖户积极性上看,调查结果显示,户均年出栏头数达到350头时,既不会轻易放弃养猪,并会努力将生猪养好。

综上,考虑生猪养殖的比较效益、劳动生茶率、生产资料的获取及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该研究提出年出栏500头为农户养殖的适度规模。

4 确定的农户适度规模与生产实际的对照

在界定500户为适度规模时,为了使统计分析更具有说服力,考虑散户的退出情况、养殖户的兼业情况,以及实际生产中大规模的养殖户偏少等情况,可以再将500头以下规模分为3种情况,即年出栏1~99头、100~299头、300~499头;对500头以上规模的养殖户分为5种情况,即年出栏500~999头、1 000~2 999头、3 000~4 999头和5 000头以上(表3)。对各规模样本进行生产指标分析,观察年初栏500头左右规模段的生产指标是否具有优越性。

表3 生猪养殖的新规模划分情况

4.1 年出栏500头以上的注册比例较高 从生猪养殖场(户)是否拥有工商注册情况来看,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工商注册养殖场(户)占比逐渐增高,未注册的养殖场(户)占比降低。从图1中可以看出,1~99头规模注册比例为11.76%,未注册比例为88.24%,而5 000头以上规模的注册比例达到95.92%,未注册比例仅为4.08%。另外,以500头为分界点,500头以上养殖场(户)的注册比例达到80%,专业化、规范化养殖比例明显高于500以下养殖场(户)。

4.2 年出栏300头以上即具有较强的市场议价能力 从生猪养殖场(户)的出栏生猪价格情况来看,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场(户)出栏生猪的价格逐渐增加。1~99头出栏规模的出栏生猪平均价格为14.853元/kg,至5 000头以上出栏规模时,生猪出栏均价为15.1元/kg。养殖场(户)的市场议价能力随规模增加而增加。生猪出栏市场均价为14.87元/kg,可见在出栏规模达到300~499头时,即具备了超出市场均价出售生猪的能力(图1)。

4.3 年出栏500头以上时关注疫病风险较高 随着养殖场(户)出栏规模的增加,其建设养殖场时对疫病风险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会合理考虑养殖场的位置。出栏1~99头规模下,仅有64.71%的养殖场(户)在养殖场位置选择时会考虑疫病风险,在5 000头以上的出栏规模下,建设养殖场考虑疫病风险的比例提高到95.92%。另外,由表4可知,“出栏500头”为明显的分界线,在规模化程度达到500头以上时,养殖场(户)对疫病的关注程度明显增加。

图1 不同规模下养殖场(户)出栏生猪的平均价格情况

从是否建设疫病防控设施上看,疫控设施的建设比例随养殖规模增加逐渐提高[3]。如表4所示,出栏1~99头规模下,建设疫控设施的比例不到一半,仅为47.06%,在年出栏500~999头的规模段,建有疫控设施的养殖场比例显著增加,有前一规模段的65.63%增加到81.82%。

表4 不同规模下养殖场(户)建场考虑疫病及实际建有疫控设施情况%

5 结论

该研究基于调查数据统计结果,对农户生猪养殖的比较效益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生产规模达到年出栏500头时,即与外出务工具有相同的收益;对劳动生产率进行分析,2个劳动力自繁自养年出栏极限为550头;对生产资金获取情况进行分析,年出栏500头时,自有资金比例最高,为80%,同时贷款规模较小,贷款较易获得;对生产积极性进行分析,户均年出栏头数为350头时,既不会轻易放弃养猪,并会努力生猪养好。因此,该研究提出年出栏500头为农户养殖的适度规模。

基于以500头为适度的养殖标准,综合考虑现有规模和对不同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构,进行划分规模段的生产指标分析。综合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注册比例较高;二是年出栏300头以上即具有较强的市场议价能力;三是年出栏500头以上时关注疫病风险的比例较高;四是养殖场(户)的污粪处理环保设施随养殖规模变大而完善,500头规模时开始注重场址的地域选择。因此,确立年出栏500头为农户养殖的适度规模是合适的。

[1]朱桂青,檀学文,刘小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持续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936-4938.

[2]贺群.龙头企业和农户参与生猪供应链内部融资效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319-8320,8323.

[3]刘卫国,陆裕.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挖的综合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120,1136.

猜你喜欢

养猪劳动力劳动者
劳动者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养猪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环保税”来了,养猪不知道这些你就亏大了!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