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坏账风波敲响P2P系统性风险警钟
2014-04-23田磊
田磊
昔日P2P领域的老大宜信近日深陷“8亿元坏账”风波。近期有消息称,宜信有8亿贷款已经坏账,贷款主体已经遭到多起诉讼,宜信即使申请资产保全,也很难追回全部欠款。报道引用知情人话称,宜信此次似乎落入精心设计的“陷阱”,坏账公司本身就是个皮包公司,尽职调查时的银行流水都是造假的,抵押物都是东北四线以下城市的烂尾楼。但是在高达22%的利率吸引下,宜信仍然放出了这笔贷款。该消息引发市场哗然,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险瞬间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P2P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模式,因其填补商业银行不能触及的空白地带,而被市场寄予厚望,希望其能将此前游走于灰色地带的民间借贷阳光化。然而,近期P2P行业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让这些良好的愿望遭遇挑战。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去年累计有64家P2P平台出现经营困难或者倒闭、跑路的现象;仅2013年9月至11月的两个月时间里,全国多地有超过40家P2P企业资金链断裂或关闭,而宜信此次事件更是将P2P行业推向风口浪尖。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副秘书长李安渝表示,宜信此次坏账事件本身并不大,但其暴露出来的P2P系统性风险不容小觑,“此前我们所指的坏账风险通常是由于其收益率不达预期,本来说好要20%的收益率,但是最终只有17%或者15%,但是宜信此次事件让我们看到中国P2P的系统性风险”。
事实上,从宜信近些年公开的风控体系不难看到,其具有较为保守的风险控制,就在此前的3月底,宜信CEO唐宁曾宣称,宜信的整个风险管理环节涉及信贷业务拓展部门、贷审风险管理部门、代后管理部门等多部门运作。其中,贷后管理部门负责风险预警、逾期客户催收等,具体该部门利用量化工具,密切关注客户的还款行为,结合数据模型开发客户的行为评分模型等,制定不同的催收策略,以及进行资产组合的风险预警管理。那么看似无懈可击的业务流程为什么却爆出如此大额的坏账?
李安渝认为,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环境下,这样的系统性风险难以避免。“抵押公司是皮包公司,不仅银行流水,连法人也是不能值得推敲的,也就是在评估风险的本身数据都是虚假的,那如何防控和避免?”李安渝将其称之为P2P的系统性风险,“只有在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下,这种系统性风险才可规避”他表示,在中国目前的社会信用体系下,P2P的发展必然不会长久,“P2P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暂时的过渡性的金融形式。”李安渝认为。
不容回避的是,监管的滞后也是P2P行业风险事件频出的重要原因。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日前在出席博鰲亚洲论坛时称,为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规范和监管,国务院已决定由银监会牵头来承担对P2P监管的研究。
或许,对于P2P行业来说,披着互联网金融的华丽外衣狂奔的时代正在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