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4-04-23吴发荣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10期
关键词:肢体功能偏瘫中风

吴发荣

[摘要] 目的 观察针灸治疗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5年1月~2013年6月在我科治疗的患者6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0例,对照组予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针灸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肢体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7%,治疗组治疗后LSIA、QL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MBI)为(85.32±6.5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52±7.63)分,治疗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为(72.27±8.2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39±8.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针灸治疗可促进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针灸;中风;偏瘫,肢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 R246.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10-0102-03

中风又称卒中, 属现代医学脑血管疾病的范畴,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症见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在我国约有80%的中风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其中,偏瘫的发生率最高[1,2],因此,如何促进中风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2005年1 月~2013年6月我院对300例中风偏瘫患者应用针灸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05年1 月~2013年6月在我科治疗的患者600例,均经头颅CT 检查或MRI 检查确诊,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病程多在6个月以内。按治疗方法不同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0例,男180例,女120例,年龄46~80岁,平均(59.2±8.5)岁,病程最短2 d,最长6个月,平均(8.1±3.7)d,左侧偏瘫135例,右侧偏瘫165例,脑梗死275例,脑出血25例。对照组300例,男198例,女102例,年龄48~79岁,平均(61.4±7.6)岁,病程最短5 d,最长6个月,平均(8.7±3.1)d,左侧偏瘫142例,右侧偏瘫158例,脑梗死270例,脑出血3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及纳入标准

参照2005年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3]及1996年《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4]相关诊断标准进行疾病诊断。全部病例均由CT和MRI确诊,年龄<80岁,无意识障碍,无严重合并症,愿意配合治疗,且无针刺禁忌证者。排除合并心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严重感染及精神障碍等疾病患者;排除有针刺禁忌证或不能配合针刺治疗者。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即营养神经、改善脑血液循环、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给予针灸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3.1针刺方法 取穴:①主穴:上肢:患侧极泉、曲池、合谷、尺泽、手三里、内关;下肢:患侧阳陵泉、足三里、委中、三阴交、承山、丰隆。②配穴:随症加减。针刺手法:平补平泻,得气后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每次持续30 s,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1.3.2灸法 针刺得气后,取2 cm艾柱于曲池、合谷、手三里、足三里、三阴交、丰隆针柄上点燃,行温针灸,每日1次,1次2壮,7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

1.4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1天和治疗后1天的生活质量、生活能力、肢体功能评分及临床疗效情况。

1.5评价标准

1.5.1疗效评价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4]进行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 ×100%,其中:基本恢复:评分≥81%;显著进步:71%>评分≥56%;进步:56%>评分≥36%;稍进步:36%>评分≥11%;无变化:评分<11%;恶化(包括死亡):负值。总有效率=有效例数(基本恢复+显著进步+进步+稍进步)/总例数×100%。

1.5.2生活质量评价标准[5] ①采用生活满意指数(life satisfaction index A,LSIA)进行患者主观生活质量评定,共20个条目,13个正向问题,同意正向问题计2分,不同意为0分,7个负向问题,同意计0分,不同意为2分,不回答或不清楚为0分,共40分,分数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②采用生活质量指数(quatity of life index,QLI)进行客观生活质量评定,共10分,分数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

1.5.3日常生活能力评价 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对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进行评估,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小便等10个项目,总分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自理能力越好[6]。

1.5.4肢体功能评价 用简式Fugl-Meyer评价法进行肢体功能评价。包括重新出现反射、完全以共同运动为模式的随意运动、部分脱离共同运动的随意运动、轻度依赖于共同运动的随意运动、完全或高度脱离共同运动的随意运动、反射恢复正常6个方面的内容,总分100分。总分<50分,表示患肢严重运动障碍,几乎无运动;50~84分表示患肢明显运动障碍;85~95分表示患肢中度运动障碍,手功能障碍;96~99分表示患肢轻微运动障碍[7,8]。endprint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经Ridit分析,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206,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1,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300)

2.2两组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LSIA、QL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LSIA、QL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85.32±6.5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52±7.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x±s,分,n=300)

2.3两组肢体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肢体功能评分(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肢体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治疗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为(72.27±8.2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39±8.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肢体功能评分比较(x±s,分,n=300)

3讨论

中风偏瘫是中风后遗症的主症之一,其记载始见于《内经》,常伴有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症,肢体功能障碍是中风后遗症最常见的表现之一[9],而偏瘫是最常见的肢体功能障碍表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活质量[10]。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何提高中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中医认为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是患者素体阴阳失调、气虚血瘀、肝风内动、气机逆乱,或痰浊上阻,或瘀血内阻等,其实质为本虚标实。针刺疗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功效,在中风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疗效,有实验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可显著改善中风患者的血液循环、血流变学、脑血流图和颅底动脉血流状况,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血氧供应,促进病灶区域侧支循环的建立及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11]。而灸法治疗中风在《千金方》、《针灸甲乙经》、《肘后方》等书中早有记载,如《肘后方》中有“治中风莫如续命汤之类,然此可扶持初病,若要收全功,大艾为良。盖中风者,皆因脉道不利,血气闲塞也,灸则唤醒脉道,而气血得通矣”一说。现代医学研究中,李忠诚[12]认为针灸可以疏通经络,能更有效地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同时对治疗中风后口舌歪斜、言语、吞咽功能障碍等后遗症也有显著疗效。刘红春等[13]认为针灸可促进患者神志、语言及肢体功能的恢复。针刺联合刺络拔罐可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平衡能力和生活能力,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王莉等[1]将中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对照组予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又予针灸治疗,辅以按摩及功能锻炼。结果观察组肢体功能恢复疗效确切,且患者容易接受,无不良反应。罗萍[14]认为针灸治疗可提高中风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情况,能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取极泉、手三里、尺泽、曲池、内关、合谷治疗上肢偏瘫;阳陵泉、足三里、委中、三阴交、承山、丰隆用于下肢瘫及足瘫;其中,内关穴为八脉交会穴,针之有养心安神、疏通气血之效;足三里、三阴交穴均施以补法,有补肾健脾柔肝、益气养血、生髓醒脑的作用。极泉、尺泽、委中、合谷可疏经通络;诸穴相配共达醒脑开窍通络之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足三里可以明显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弹性。内关可以调节心脏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每搏输出量、脑灌注量,针刺足三里、内关能促进脑组织代谢,增强脑细胞自我修复能力[15,16]。本文在针刺得气后,于曲池、合谷、手三里、足三里、三阴交、丰隆行温针灸,针、灸合用,共奏温经通络、补气助阳、活血通脉、强筋壮骨之效[17,18]。结果显示,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其疗效、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肢体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文献结果一致。

此外,针灸治疗的取穴及针刺手法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的程度、耐受程度等辨证施用,在留针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16]。综上所述,针灸治疗可促进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莉,仲其艳. 针灸对中风之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 医学信息,2012,25(4):373.

[2] 郎建英. 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3]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摘要(三)[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1):4-8.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S].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5] 周维金,孙启良. 瘫痪康复评定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0-150.

[6] 经树荣. 康复医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86.

[7] 徐国崇,李俐俐.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价[J]. 中国临床康复,2002,6(5):1233-1235.

[8] 王玉龙. 康复评定[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68-217.

[9] 任开益,任浩师,黄蛟. 任氏脑脉苏茶剂对中风后遗症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研究[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35):41-43.

[10] 赵大贵. 头针结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康复疗效的观察[J]. 中国针灸,2005,25(1):19.

[11] 蒋戈利,王国华,王鹤云. 通关利窍针法治疗脑中风性假性延髓麻痹300 例[J]. 上海针灸杂志,1997,16(2):17.

[12] 李忠诚. 针灸治疗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医临床研究,2011,3(22):84.

[13] 刘红春,邢俊标. 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偏瘫50例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3):199-200.

[14] 罗萍. 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针灸治疗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2,4(18):41-42.

[15] 张冀徽.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3):239-241.

[16] 曾学清,滕东时,张子辉,等. 针刺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 中国伤残医学,2011,19(7):67-69.

[17] 刘月芝,杨甲三,张国瑞,等. 针刺治疗中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 中国针灸,1999,2:69-71.

[18] 叶彬,张艳艳,陈礼杰,等. 温针灸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及脑电图观察[J]. 福建中医药,2012,43(5):34.

(收稿日期:2013-09-12)endprint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经Ridit分析,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206,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1,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300)

2.2两组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LSIA、QL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LSIA、QL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85.32±6.5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52±7.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x±s,分,n=300)

2.3两组肢体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肢体功能评分(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肢体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治疗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为(72.27±8.2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39±8.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肢体功能评分比较(x±s,分,n=300)

3讨论

中风偏瘫是中风后遗症的主症之一,其记载始见于《内经》,常伴有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症,肢体功能障碍是中风后遗症最常见的表现之一[9],而偏瘫是最常见的肢体功能障碍表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活质量[10]。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何提高中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中医认为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是患者素体阴阳失调、气虚血瘀、肝风内动、气机逆乱,或痰浊上阻,或瘀血内阻等,其实质为本虚标实。针刺疗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功效,在中风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疗效,有实验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可显著改善中风患者的血液循环、血流变学、脑血流图和颅底动脉血流状况,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血氧供应,促进病灶区域侧支循环的建立及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11]。而灸法治疗中风在《千金方》、《针灸甲乙经》、《肘后方》等书中早有记载,如《肘后方》中有“治中风莫如续命汤之类,然此可扶持初病,若要收全功,大艾为良。盖中风者,皆因脉道不利,血气闲塞也,灸则唤醒脉道,而气血得通矣”一说。现代医学研究中,李忠诚[12]认为针灸可以疏通经络,能更有效地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同时对治疗中风后口舌歪斜、言语、吞咽功能障碍等后遗症也有显著疗效。刘红春等[13]认为针灸可促进患者神志、语言及肢体功能的恢复。针刺联合刺络拔罐可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平衡能力和生活能力,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王莉等[1]将中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对照组予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又予针灸治疗,辅以按摩及功能锻炼。结果观察组肢体功能恢复疗效确切,且患者容易接受,无不良反应。罗萍[14]认为针灸治疗可提高中风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情况,能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取极泉、手三里、尺泽、曲池、内关、合谷治疗上肢偏瘫;阳陵泉、足三里、委中、三阴交、承山、丰隆用于下肢瘫及足瘫;其中,内关穴为八脉交会穴,针之有养心安神、疏通气血之效;足三里、三阴交穴均施以补法,有补肾健脾柔肝、益气养血、生髓醒脑的作用。极泉、尺泽、委中、合谷可疏经通络;诸穴相配共达醒脑开窍通络之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足三里可以明显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弹性。内关可以调节心脏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每搏输出量、脑灌注量,针刺足三里、内关能促进脑组织代谢,增强脑细胞自我修复能力[15,16]。本文在针刺得气后,于曲池、合谷、手三里、足三里、三阴交、丰隆行温针灸,针、灸合用,共奏温经通络、补气助阳、活血通脉、强筋壮骨之效[17,18]。结果显示,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其疗效、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肢体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文献结果一致。

此外,针灸治疗的取穴及针刺手法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的程度、耐受程度等辨证施用,在留针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16]。综上所述,针灸治疗可促进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莉,仲其艳. 针灸对中风之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 医学信息,2012,25(4):373.

[2] 郎建英. 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3]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摘要(三)[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1):4-8.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S].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5] 周维金,孙启良. 瘫痪康复评定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0-150.

[6] 经树荣. 康复医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86.

[7] 徐国崇,李俐俐.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价[J]. 中国临床康复,2002,6(5):1233-1235.

[8] 王玉龙. 康复评定[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68-217.

[9] 任开益,任浩师,黄蛟. 任氏脑脉苏茶剂对中风后遗症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研究[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35):41-43.

[10] 赵大贵. 头针结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康复疗效的观察[J]. 中国针灸,2005,25(1):19.

[11] 蒋戈利,王国华,王鹤云. 通关利窍针法治疗脑中风性假性延髓麻痹300 例[J]. 上海针灸杂志,1997,16(2):17.

[12] 李忠诚. 针灸治疗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医临床研究,2011,3(22):84.

[13] 刘红春,邢俊标. 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偏瘫50例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3):199-200.

[14] 罗萍. 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针灸治疗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2,4(18):41-42.

[15] 张冀徽.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3):239-241.

[16] 曾学清,滕东时,张子辉,等. 针刺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 中国伤残医学,2011,19(7):67-69.

[17] 刘月芝,杨甲三,张国瑞,等. 针刺治疗中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 中国针灸,1999,2:69-71.

[18] 叶彬,张艳艳,陈礼杰,等. 温针灸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及脑电图观察[J]. 福建中医药,2012,43(5):34.

(收稿日期:2013-09-12)endprint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经Ridit分析,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206,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1,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300)

2.2两组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LSIA、QL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LSIA、QL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85.32±6.5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52±7.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x±s,分,n=300)

2.3两组肢体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肢体功能评分(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肢体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治疗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为(72.27±8.2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39±8.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肢体功能评分比较(x±s,分,n=300)

3讨论

中风偏瘫是中风后遗症的主症之一,其记载始见于《内经》,常伴有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症,肢体功能障碍是中风后遗症最常见的表现之一[9],而偏瘫是最常见的肢体功能障碍表现,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活质量[10]。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何提高中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中医认为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是患者素体阴阳失调、气虚血瘀、肝风内动、气机逆乱,或痰浊上阻,或瘀血内阻等,其实质为本虚标实。针刺疗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功效,在中风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疗效,有实验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可显著改善中风患者的血液循环、血流变学、脑血流图和颅底动脉血流状况,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血氧供应,促进病灶区域侧支循环的建立及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11]。而灸法治疗中风在《千金方》、《针灸甲乙经》、《肘后方》等书中早有记载,如《肘后方》中有“治中风莫如续命汤之类,然此可扶持初病,若要收全功,大艾为良。盖中风者,皆因脉道不利,血气闲塞也,灸则唤醒脉道,而气血得通矣”一说。现代医学研究中,李忠诚[12]认为针灸可以疏通经络,能更有效地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同时对治疗中风后口舌歪斜、言语、吞咽功能障碍等后遗症也有显著疗效。刘红春等[13]认为针灸可促进患者神志、语言及肢体功能的恢复。针刺联合刺络拔罐可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平衡能力和生活能力,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王莉等[1]将中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对照组予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又予针灸治疗,辅以按摩及功能锻炼。结果观察组肢体功能恢复疗效确切,且患者容易接受,无不良反应。罗萍[14]认为针灸治疗可提高中风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情况,能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取极泉、手三里、尺泽、曲池、内关、合谷治疗上肢偏瘫;阳陵泉、足三里、委中、三阴交、承山、丰隆用于下肢瘫及足瘫;其中,内关穴为八脉交会穴,针之有养心安神、疏通气血之效;足三里、三阴交穴均施以补法,有补肾健脾柔肝、益气养血、生髓醒脑的作用。极泉、尺泽、委中、合谷可疏经通络;诸穴相配共达醒脑开窍通络之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足三里可以明显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增加血管弹性。内关可以调节心脏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每搏输出量、脑灌注量,针刺足三里、内关能促进脑组织代谢,增强脑细胞自我修复能力[15,16]。本文在针刺得气后,于曲池、合谷、手三里、足三里、三阴交、丰隆行温针灸,针、灸合用,共奏温经通络、补气助阳、活血通脉、强筋壮骨之效[17,18]。结果显示,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其疗效、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肢体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文献结果一致。

此外,针灸治疗的取穴及针刺手法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的程度、耐受程度等辨证施用,在留针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16]。综上所述,针灸治疗可促进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莉,仲其艳. 针灸对中风之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 医学信息,2012,25(4):373.

[2] 郎建英. 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研究[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3]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摘要(三)[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23(1):4-8.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S].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5] 周维金,孙启良. 瘫痪康复评定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0-150.

[6] 经树荣. 康复医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86.

[7] 徐国崇,李俐俐. 脑卒中运动功能评价[J]. 中国临床康复,2002,6(5):1233-1235.

[8] 王玉龙. 康复评定[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68-217.

[9] 任开益,任浩师,黄蛟. 任氏脑脉苏茶剂对中风后遗症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研究[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35):41-43.

[10] 赵大贵. 头针结合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康复疗效的观察[J]. 中国针灸,2005,25(1):19.

[11] 蒋戈利,王国华,王鹤云. 通关利窍针法治疗脑中风性假性延髓麻痹300 例[J]. 上海针灸杂志,1997,16(2):17.

[12] 李忠诚. 针灸治疗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医临床研究,2011,3(22):84.

[13] 刘红春,邢俊标. 针刺联合刺络拔罐治疗中风偏瘫50例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3):199-200.

[14] 罗萍. 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针灸治疗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2,4(18):41-42.

[15] 张冀徽.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3):239-241.

[16] 曾学清,滕东时,张子辉,等. 针刺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 中国伤残医学,2011,19(7):67-69.

[17] 刘月芝,杨甲三,张国瑞,等. 针刺治疗中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 中国针灸,1999,2:69-71.

[18] 叶彬,张艳艳,陈礼杰,等. 温针灸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及脑电图观察[J]. 福建中医药,2012,43(5):34.

(收稿日期:2013-09-12)endprint

猜你喜欢

肢体功能偏瘫中风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内侧柱支撑重建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效果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浅析早期健康教育对促进脑血栓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有效性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社区综合康复的疗效观察
康复介入时间对小儿中重度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