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智慧的火花在讨论中飞扬
2014-04-23黄兰祥
黄兰祥
摘要:讨论是现代教学过程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在安排学生讨论时,要注意关注讨论的问题的切入点,关注讨论的问题的设置,把握讨论问题的时机,关注如何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关注交流平台的设置,关注问题讨论后的交流、点评与升华。
关键词:课堂;讨论;关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3-0079-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的三个要素,在教学方法百花齐放的今天,从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到衡水中学的“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强化认知过程,注重知识运用”模式,再到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或“10+35”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模式,南通如皋的“活动单导学”模式,甚至美国刚兴起的“翻转教学法”,几乎无一例外地把这“三要素”加以贯彻。
在具体实施“三要素”时,手段、方法都很多,但“讨论”在各种模式中都是很重要的环节,例如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模式中的“分组合作”环节、“活动单导学”模式中的合作探究环节,“翻转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要活动之一,都是“讨论”。
讨论是基于一定议题进行的探讨研究并加以评论,它也是一种对话,“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协调、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出新意和遐想的交谈。”[1]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解决自己存在的疑问,可以完善、补充自己已有的结论和见解,能够集众人之经验和智慧,使同学之间的思维火花得以碰撞,自己的思维得以提高和升华。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他们的知识的生成,是发生在合作与对话中的。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一、要关注讨论问题的内容
英国哲学家、科学家波普尔说:“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可见问题的重要性。这也要求在课堂目标明确后,教师就应思考要讨论什么,通过哪些问题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脉络,如何通过问题,来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有机融合。可见,要安排学生讨论什么,这关系到课堂目标等几个维度能否实现,这更是一堂课的“灵魂”是否能够“升华”的关键。
有些老师认为,只有那些涉及到的知识有难度的问题,才值得讨论。笔者认为,让学生讨论的问题,不能把知识目标作为是否需要讨论的唯一依据,还要把其他因素作为要考虑的依据;另外,在知识目标方面,也不能以难度为唯一标准,要求学生进行讨论的问题,应该是以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为选择、设置依据,过于容易或过于难,都会降低课堂的有效性。但是要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实际,在子问题中,也要有少量容易题和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调动所有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另外,也有一些问题(甚至包括一些“超纲”的问题),看似没有讨论的必要,但在培养学生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促进作用,实际也是值得组织学生讨论的,比如氮、硫等元素化合物部分的环保问题、节能问题;喷泉实验、钠与水的反应实验等,都可以使学生感受化学美、欣赏化学美。只有把这些问题串联起来,才能构成“有道德”的课堂、“生命化”的课堂。
二、要关注讨论问题的设置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之一的罗杰斯(rogers)说:“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要允许学生学习,满足他们自己的好奇心。”一个问题,如果情境的设置新颖、问题切入的角度恰当、问题的呈现方式合理,就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好奇,激起学生思考并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的欲望。因此,怎样、以什么方式来把“问题”提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首先,问题本身应该要有一定新颖性,要有一定的拓展空间,问题的答案也最好是有一定的开放性的、弹性的,值得讨论的。这样一方面,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与交流,解决问题中的基础内容,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则能利用这样的问题,进一步拓展。
其次,在问题的难度设置上,应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2]
另外,还可以对问题适当进行包装和美化。例如在氯气部分的新授课时,对于氯气尾气的处理,一般把问题设置为“怎样处理工业尾气中含有氯气?”。笔者则设置为“绿水青山,是人们向往的生活环境!某工厂尾气中含有氯气,该如何处理?”。“绿水青山”这样的情景语,能勾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情绪,这样提出的问题,能够教育学生于潜移默化中,起到“不教而教”的作用。
三、要把握讨论问题的时机
在一次观摩课上,是化学平衡新授课,引入新课后,老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相关问题,很短时间后,老师即安排学生讨论相关问题,整个讨论过程非常冷清,学生汇报的结果也并不满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由于本节内容难度相对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还没有来得及认真理解教程,准备不充分,思考也不充分,因此也就无法真正投入到问题中。如果能给学生再多些时间加以思考,讨论的效果应该会更充分、全面,思考是深度思维,有思考就会有助推行动。[3]
同样一个问题,布置学生准备什么,安排在什么时间讨论,讨论多长时间,都会对讨论后的效果和学生的收获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要关注如何讨论问题的引导
在笔者听课时,常常看到在学生刚完成了一项内容时,老师就直接说一句:“下面开始讨论。”学生也“很听话”地进行讨论,表面上看学生 讨论也很热烈,气氛也很好,但常常看到有少数学生的目光游离、面部表情茫然,而不是专注地倾听或发言,积极思考积极参与,这样的讨论看似“热烈”,实则虚空浮华,甚至有个别学生使讨论明显偏离问题本身。
可见讨论前必要的引导是必须的,尤其是在学生还没有形成正常的习惯时尤为重要。引导时可以根据问题本身的难度等因素,或详或略。比如明确目标、布置发言提纲、明确分工等。也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布置一些个性化的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五、要关注讨论问题平台的设置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要在异组同质的小组内进行讨论,必要时可以运用“最近发展区”组织在小组间的“同质”的学生进行讨论,以及小组间的“互补性、互助性”讨论交流,这些讨论,可以是由学生只发进行,也可由老师创设交流平台,让学生进行讨论。
在讨论交流时,还需要创设一定的平台,让部分口头表达能力欠佳的、性格内向的同学来发表他们的见解和观点,一方面能增强这部分同学自信、锻炼其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实现全员参与,达到均衡发展的教育目的。
六、要关注问题讨论后的点评与升华
在学生讨论、交流和汇报讨论结果后,老师需要对学生的片面的、不当的、甚至是错误的结论进行必要的澄清和纠正,并分析其中的错误原因。同时对正确的观点、结论进行必要的评析、梳理。
学生限于其知识面和思维能力等因素,可能得到的结论还未达到一定的深度,因此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的结论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甚至可以在再提示下,帮助学生加以深化和升华。
讨论是师生间、生生间思维的碰撞,交流的手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运用教学机智,关注好讨论的各个细节,让“讨论”真正发挥应有的实效,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 藤守尧. 对话理论[M]. 台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22
[2] 李炳亭. 高效课堂22条 [M].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182
[3] 孟娅娅. 化学教学中思考与活动的关系 [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10):21-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