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案例
2014-04-23王锋
摘要:文章深入挖掘了“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内容的教育教学功能,从多种思路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深层次地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发展。
关键词:促进学生认识发展;中和反应;常见的酸和碱;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4-005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本案例涉及的教学内容为“义务教育教科书 人教版 下册 第十单元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同时也认识酸和碱的概念及其具有相似性质的原因。本课题的主要内容:中和反应的原理及其应用,溶液酸碱度含义及其测定。本教学设计对本课题教材内容顺序重新调整:第一课时先完成“溶液酸碱度含义及其测定”内容的教学;第二课时也就是本课的教学内容:完成“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等内容的教学。本案例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证明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反应;同时,借助手持技术获取两溶液混合过程中pH的变化,更深入认识中和反应原理;最后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认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盐的组成,会书写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
通过分析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变化图及中和反应过程中pH变化的曲线图,学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信息加工处理得出结论;通过探究酸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学会证明没有明显现象的变化是否发生化学反应。通过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
二、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主题一:从生活走进化学
[设计说明]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导入本课题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学习价值。“从生活走进化学”是化学科“生活教育”的认知思路,让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化学,让学生养成应用化学知识去理解生活生产现象或问题。
教学活动主题二:酸碱混合时是否会化学反应?
[设计说明]通过一组学生实验产生认知冲突,引入本环节的主题:酸碱混合时是否会化学反应?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实验等过程,更深入理解酸碱混合时会发生反应,进一步达成探究“没有现象的混合过程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最后,通过手持技术这一新型教学手段呈观反应过程的曲线表征,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师生双方在共同处理信息过程中,实现了信息的交换。这种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多向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评价、应用信息的能力。通过“酸碱混合时是否会化学反应?”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初步掌握了化学学科的认知方法,增强了认知的深度,提升了认知水平。
教学活动主题三:酸碱反应发生什么反应?
[设计说明]本环节经历科学抽象的过程,学生认知过程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质量守恒定律的角度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分析该类反应,抽象出中和反应的反应规律和盐等概念。应用相关的动画或示意图等手段,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理解它们的含义。学生对这类反应的认识产生了理性的飞跃。
教学活动主题四:从化学走向社会
[设计说明]经过科学抽象所获得的一般规律,应用于指导实践,才能体现其价值。同时,学生通过把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实际中,培养了学生迁移所学知识解释、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及时检测中和反应知识等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
教学活动五: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小结本课题内容
[设计说明]梳理本课内容,让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迁移拓展
查阅相关资料(有条件可以完成相关的家庭小实验)后,回答以下问题:
(1)厨房清洁剂和厕所清洁剂混合时,会降低它们的功效。为什么?
(2)皮蛋味涩,请你设计一实验检验它呈酸性还是碱性?在食用之前如何用简单的方法除去涩味?
三、案例点评
(1)创设有意义的认知背景,经历认知的过程。教学“从生活走进化学” 开始,抽取有价值的问题,并深入进行探究,抽象出化学概念,最后由“化学走进社会”。体现了生活教育理念和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教育理念。学生经历了认知的完整过程,明确认识的起点在哪里?终点在哪里?深入体会化学在保护环境、促进人体健康的应用价值。
(2)突破认知的难点,初步掌握一类的认知方法。本教学中的难点:部分酸和碱混合过程没有明显的现象变化,如何判断这一混合过程是否发生反应?发生什么反应?如何把“中和反应”应用于解释或解决生产生活中问题?本案例围绕这些认知的难点,让学生深度参与探究的过程,并收集、处理实验现象、曲线、微观动画过程、化学符号等多重表征信息,让学生经历深刻的认知过程,获得探究一类物质变化问题的方法(没有明显现象的溶液混合是否发生化学反应),从理性的高度提升对中和反应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王锋,孙宇昆,邱鹭珊. 例谈手持技术在化学信息素养培养中的应用[J]. 化学教与学,2011,(1)
[2] 黄英湖. 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综合探究性学习实践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endprint
摘要:文章深入挖掘了“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内容的教育教学功能,从多种思路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深层次地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发展。
关键词:促进学生认识发展;中和反应;常见的酸和碱;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4-005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本案例涉及的教学内容为“义务教育教科书 人教版 下册 第十单元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同时也认识酸和碱的概念及其具有相似性质的原因。本课题的主要内容:中和反应的原理及其应用,溶液酸碱度含义及其测定。本教学设计对本课题教材内容顺序重新调整:第一课时先完成“溶液酸碱度含义及其测定”内容的教学;第二课时也就是本课的教学内容:完成“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等内容的教学。本案例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证明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反应;同时,借助手持技术获取两溶液混合过程中pH的变化,更深入认识中和反应原理;最后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认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盐的组成,会书写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
通过分析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变化图及中和反应过程中pH变化的曲线图,学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信息加工处理得出结论;通过探究酸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学会证明没有明显现象的变化是否发生化学反应。通过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
二、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主题一:从生活走进化学
[设计说明]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导入本课题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学习价值。“从生活走进化学”是化学科“生活教育”的认知思路,让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化学,让学生养成应用化学知识去理解生活生产现象或问题。
教学活动主题二:酸碱混合时是否会化学反应?
[设计说明]通过一组学生实验产生认知冲突,引入本环节的主题:酸碱混合时是否会化学反应?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实验等过程,更深入理解酸碱混合时会发生反应,进一步达成探究“没有现象的混合过程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最后,通过手持技术这一新型教学手段呈观反应过程的曲线表征,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师生双方在共同处理信息过程中,实现了信息的交换。这种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多向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评价、应用信息的能力。通过“酸碱混合时是否会化学反应?”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初步掌握了化学学科的认知方法,增强了认知的深度,提升了认知水平。
教学活动主题三:酸碱反应发生什么反应?
[设计说明]本环节经历科学抽象的过程,学生认知过程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质量守恒定律的角度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分析该类反应,抽象出中和反应的反应规律和盐等概念。应用相关的动画或示意图等手段,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理解它们的含义。学生对这类反应的认识产生了理性的飞跃。
教学活动主题四:从化学走向社会
[设计说明]经过科学抽象所获得的一般规律,应用于指导实践,才能体现其价值。同时,学生通过把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实际中,培养了学生迁移所学知识解释、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及时检测中和反应知识等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
教学活动五: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小结本课题内容
[设计说明]梳理本课内容,让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迁移拓展
查阅相关资料(有条件可以完成相关的家庭小实验)后,回答以下问题:
(1)厨房清洁剂和厕所清洁剂混合时,会降低它们的功效。为什么?
(2)皮蛋味涩,请你设计一实验检验它呈酸性还是碱性?在食用之前如何用简单的方法除去涩味?
三、案例点评
(1)创设有意义的认知背景,经历认知的过程。教学“从生活走进化学” 开始,抽取有价值的问题,并深入进行探究,抽象出化学概念,最后由“化学走进社会”。体现了生活教育理念和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教育理念。学生经历了认知的完整过程,明确认识的起点在哪里?终点在哪里?深入体会化学在保护环境、促进人体健康的应用价值。
(2)突破认知的难点,初步掌握一类的认知方法。本教学中的难点:部分酸和碱混合过程没有明显的现象变化,如何判断这一混合过程是否发生反应?发生什么反应?如何把“中和反应”应用于解释或解决生产生活中问题?本案例围绕这些认知的难点,让学生深度参与探究的过程,并收集、处理实验现象、曲线、微观动画过程、化学符号等多重表征信息,让学生经历深刻的认知过程,获得探究一类物质变化问题的方法(没有明显现象的溶液混合是否发生化学反应),从理性的高度提升对中和反应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王锋,孙宇昆,邱鹭珊. 例谈手持技术在化学信息素养培养中的应用[J]. 化学教与学,2011,(1)
[2] 黄英湖. 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综合探究性学习实践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endprint
摘要:文章深入挖掘了“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内容的教育教学功能,从多种思路设计了多种教学活动,深层次地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发展。
关键词:促进学生认识发展;中和反应;常见的酸和碱;教学案例;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4-005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本案例涉及的教学内容为“义务教育教科书 人教版 下册 第十单元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同时也认识酸和碱的概念及其具有相似性质的原因。本课题的主要内容:中和反应的原理及其应用,溶液酸碱度含义及其测定。本教学设计对本课题教材内容顺序重新调整:第一课时先完成“溶液酸碱度含义及其测定”内容的教学;第二课时也就是本课的教学内容:完成“酸与碱的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等内容的教学。本案例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实验探究证明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反应;同时,借助手持技术获取两溶液混合过程中pH的变化,更深入认识中和反应原理;最后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认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盐的组成,会书写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
通过分析酸碱中和反应的微观变化图及中和反应过程中pH变化的曲线图,学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信息加工处理得出结论;通过探究酸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学会证明没有明显现象的变化是否发生化学反应。通过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
二、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主题一:从生活走进化学
[设计说明]以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导入本课题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学习价值。“从生活走进化学”是化学科“生活教育”的认知思路,让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化学,让学生养成应用化学知识去理解生活生产现象或问题。
教学活动主题二:酸碱混合时是否会化学反应?
[设计说明]通过一组学生实验产生认知冲突,引入本环节的主题:酸碱混合时是否会化学反应?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实验等过程,更深入理解酸碱混合时会发生反应,进一步达成探究“没有现象的混合过程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方法。最后,通过手持技术这一新型教学手段呈观反应过程的曲线表征,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师生双方在共同处理信息过程中,实现了信息的交换。这种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多向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评价、应用信息的能力。通过“酸碱混合时是否会化学反应?”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初步掌握了化学学科的认知方法,增强了认知的深度,提升了认知水平。
教学活动主题三:酸碱反应发生什么反应?
[设计说明]本环节经历科学抽象的过程,学生认知过程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质量守恒定律的角度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分析该类反应,抽象出中和反应的反应规律和盐等概念。应用相关的动画或示意图等手段,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理解它们的含义。学生对这类反应的认识产生了理性的飞跃。
教学活动主题四:从化学走向社会
[设计说明]经过科学抽象所获得的一般规律,应用于指导实践,才能体现其价值。同时,学生通过把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实际中,培养了学生迁移所学知识解释、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及时检测中和反应知识等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
教学活动五: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小结本课题内容
[设计说明]梳理本课内容,让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迁移拓展
查阅相关资料(有条件可以完成相关的家庭小实验)后,回答以下问题:
(1)厨房清洁剂和厕所清洁剂混合时,会降低它们的功效。为什么?
(2)皮蛋味涩,请你设计一实验检验它呈酸性还是碱性?在食用之前如何用简单的方法除去涩味?
三、案例点评
(1)创设有意义的认知背景,经历认知的过程。教学“从生活走进化学” 开始,抽取有价值的问题,并深入进行探究,抽象出化学概念,最后由“化学走进社会”。体现了生活教育理念和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教育理念。学生经历了认知的完整过程,明确认识的起点在哪里?终点在哪里?深入体会化学在保护环境、促进人体健康的应用价值。
(2)突破认知的难点,初步掌握一类的认知方法。本教学中的难点:部分酸和碱混合过程没有明显的现象变化,如何判断这一混合过程是否发生反应?发生什么反应?如何把“中和反应”应用于解释或解决生产生活中问题?本案例围绕这些认知的难点,让学生深度参与探究的过程,并收集、处理实验现象、曲线、微观动画过程、化学符号等多重表征信息,让学生经历深刻的认知过程,获得探究一类物质变化问题的方法(没有明显现象的溶液混合是否发生化学反应),从理性的高度提升对中和反应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王锋,孙宇昆,邱鹭珊. 例谈手持技术在化学信息素养培养中的应用[J]. 化学教与学,2011,(1)
[2] 黄英湖. 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综合探究性学习实践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