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泛在学习中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2014-04-23罗庆倩杨子艳贺思德
罗庆倩 杨子艳 贺思德
摘 要:泛在学习环境是一个共建、共生的教育生态系统,学习资源是其实现“无处不在”学习的前提保障。本研究从泛在学习中学习资源存在的现状及发展需求出发,从教育生态学角度剖析泛在学习资源的生态建设与应用发展,最终提出教育生态学启示下泛在学习内容的发展原则。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泛在学习;学习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29-04
一、引言
泛在学习是继E-Learning、M-Learning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学习模式,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学习活动。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手边可取的终端设备无缝获取所需的信息的学习方式,具有易获取性、即时性、交互性、情境性、社会性、非正式性、适应性、自然性、永久性等特点。然而,泛在学习及其环境的建设与应用仍处于一个发展中的阶段。泛在学习的实现与普及不仅仅需要基础设施、智能学习环境、人文学习环境的建构,还需要学习资源的建设,也就是在学习内容层面,考虑如何为泛在学习环境提供适合泛在学习特征的学习资源。[1][2] 从泛在学习的特点分析,建构具有生成性、动态性、智能性、联通性、开放性和适应性等特性的学习资源是其实现“无处不在”的学习的基本保障。本研究从泛在学习中学习资源的特性、存在的现状及发展需求出发,从教育生态学角度剖析泛在学习中学习资源的生态建设与应用发展,最终提出教育生态学启示下泛在学习内容的发展原则,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泛在学习资源建构提供参考。
二、泛在学习资源现状与发展需求
泛在学习的交互空间是一种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的无缝对接,从“人—机”交互回归到“人—人”交互,让设备“消失”—学习者在获取信息时注意力集中于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感知不到设备的存在。因此,学习资源就成为了学习行为发生到结束的中间导向。然而面对从学习个体向学习群体,从个体认知到分布认知,从局部、周边环境到社会情境以及不同设备、不同学习情境、个性化学习需求加强等现象成为现实,应该开发系统、有规划、具有开放性、能进化发展的各类学习资源,使得这些学习资源可以充分适应海量学习者学习的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有效的泛在学习。
1.当前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资源存在的问题
无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制度。我国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CELTS)中《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CELTS-41)针对资源的建设提出了相关技术标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十条指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调各类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开发、建立、创新灵活开放的优质教学资源。但对于泛在学习的学习资源建设并没有建立单独的标准体系,也没有统一的资源组织机构负责资源的建设与维护。虽然有相关政策的支持与指导,但资源制作仍然比较随意,格式良莠不齐,内容繁多而杂乱无章,学习的针对性不强,共享困难,难以达到有效的泛在学习目的。
无限学习群体的海量资源需求。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者是一个无限扩充的群体,随时随地都会有新的用户产生,他们需要各种各样、方方面面的学习资源。学习者数量越多,产生的问题也就越多,需要的资源也随之增多,海量的学习资源是学习发生的基础。
学习需求个性化。个体本身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对象,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不是静止的,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同时也存在着独立性。不同的学习体对学习资源的需求不尽相同,他们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资源的获取。永久性是泛在学习的一大特点,在学习发生的同时记录整个学习过程,并永久保留,便于对学习者的学习风格、需求分析等后续工作的展开,最终实现在浩瀚的资源池中快速准确的找到个性化需求信息。
学习情境社会化。同其他学习模式相比,泛在学习的学习场景从局部周边环境扩充到整个社会环境,传统的资源建设模式无法适应当前“无处不在”的学习新趋势。泛在学习是一种以非正式学习为主的新型学习模式,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和实用性,是主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建设要重点考虑与环境的融合,即学习资源能被情境感知设备获取,且资源应该以情境问题的方式组织,形成资源发展链。
学习载体多样化。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终端设备的运用,为泛在学习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然而,学习者使用的智能终端各式各样,学习资源的呈现需要根据设备的物理参数信息,选择适合学习者学习设备的内容格式主动返回给学习者,让学习者无论使用哪种类型的学习设备都可以畅通无阻的进行学习。这就要求学习资源在丰富性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智能性与适应性,智能化的适应各式各样的学习载体。
无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在以往的资源建设中,资源的评价往往只是简单的定性评价。学习者往往忽略了资源评价的重要性,资源组织者也没有很好地发掘和发挥评价的作用。面对泛在学习对教育资源建设的需求,我们需要引入资源的多元评价机制,让资源接受学习者的检验,资源的生命周期以是否满足、符合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标准。[3] 然而,目前并未有完整科学的泛在学习资源评价机制,用以调控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2.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
泛在学习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学习模式,此环境下学习资源的发展同样依附“中心”路径。以下从设计、开发、运用、管理与评价五个范畴分析未来泛在学习中学习资源的发展方向,如图1所示。
统一的标准与规范。资源管理是指计划、监督和控制资源分配以支持系统和服务。[4]泛在学习环境下学习资源的建设首先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设立统一的组织或机构进行监督,建立标准体系,规范各类学习资源的运作。
可进化。传统的学习资源常常是封闭的、固定的,导致更新周期长、难度大,产生大量陈旧无用的信息。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要求进化发展,可实时更新,不断满足学习者新的需求。endprint
开放性。学习者既是学习资源的消费者,同时也是其生产者。泛在学习环境下,人人都可以生产资源、进行编辑、注释、讨论、共享等,不仅在内容上需要开放,结构上也是开放的。
微型化。在学习泛化,设备多样且智能终端普及的境况下,为方便学习者学习,学习内容要凝聚信息量,趋向于构建精简,实时、快捷的微型化学习资源环境。
联通性。西门思系统提出了联通主义的思想,指出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的活动,学习是连接专门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未来的泛在学习内容也具有联通性,学习资源之间相互联结,形成知识网络,每个节点在与其它节点动态联结过程中形成自我发展,促进知识点的系统学习。
智能性。设置精确的动态语义,使资源聚合联结。学习者在学习某个知识点时动态产生与此知识点相关的其他知识点,形成知识链。
个性多元。泛在学习群体是一个无限扩充的群体,对学习资源的需求多元且个性化特征明显。
社会情境性。学习资源是为主体学习而存在的,学习本身是一个过程。泛在学习的发生是主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归根结底就是“刺激—反应—认知—强化”的过程。因此,未来的泛在学习资源应该由内容模式转向过程模式,学习内容不仅仅是资源的简单聚合,而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并发展。
适应性。泛在学习环境强调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无缝连接,弱化设备的存在。如此,各类学习内容应该能动态获取设备的物理信息,并适应不同的设备技术,实现无缝对接。
模糊评价。泛在学习环境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根据泛在学习的需求,学习资源是动态发展的,评价体系应该在系统化情况下富有弹性,对不确定因素采用模糊评价。
三、泛在学习中学习资源生态观
1.教育生态学分析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关系的学科。基本思想在于: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强调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功能上的统一,其过程是一个不断前进、永远变化的系统,它不断进行自我调整,每一次变化之后,新的调整并接踵而至。[5]教育生态学就是将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教育当中,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就是运用生态学的系统观、平衡观、联系观、动态观来考察教育问题。是研究教育生态系统与各种生态环境及其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学科,它尤其侧重于考察各种教育生态环境及其构成要素对教育生态系统和作为教育生态主体的人的影响。[5]
2.学习资源生态观
泛在学习内容的发展方向与教育生态学思想不谋而合。整个资源系统结构建立在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在教育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的指导下建设泛在学习资源将有利于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限制因子定律。奥登指出限制因子即达到或超过生物耐受限度的因子,在学习资源生态系统中,几乎所有的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因子。对任何一种教育生态系统来说,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能量流和信息流。[6]物质流是系统运转的基础,学习资源系统的建设需要政策、资金扶持,基础设备的配备、技术的开发等是否到位,会限制资源系统功能的发挥。能量流不足,低于基本需求时,会限制资源的规模数量和质量。[7]信息流是信息的传播与流动,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和传递能否控制好,直接影响优质学习资源的形成。
耐度定理和最适度原则。1911年谢尔福德提出“耐度定律”,他认为一个生物能够出现,并且能够成功的生存下来,必然要依赖一种复杂的条件全盘地存在。[6]泛在学习以人为本,学习资源以信息技术为中介服务于主体—人而存在。泛在学习主体都具有生理性和心理性的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都有一定的承受范围,学习内容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感官对呈现方式的适应度,必然影响其学习效果和健康状况。故在资源的设计、建设和发展上必须考虑学习主体的耐度和适合度。
花盆效应。花盆效应在生态学上称为局部生境效应。泛在学习资源主要以数字化的内容为主,目前的数字化资源大部分是以封闭半封闭的模式存在,更新周期长,速度缓慢,不利于资源的再生与进化。学习资源就容易局限于“花盆”之中,最终导致泛在学习产生局部生境效应,并产生恶性循环。
教育生态位原理。生态位指的是某一物种在它所在的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包括时间、空间和功能等。学习资源是学习发生的基础,也是学习发生到位的标志。泛在学习环境中,没有学习资源,学习就会显得盲目,学习对象不明确,没有方向,可见,学习资源在泛在学习生态系统中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在学习资源生态系统中,个体资源或是资源群落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各司其职。个体资源与个体资源或是资源群落与资源群落之间又会产生竞争与排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不断促进资源的再生与进化。
教育生态链法则。资源生态系统中也具有教育生态链。与自然界的生态链不同,资源生态系统中不仅有能量传递摄取的关系,更多的是知识流的富集关系。有横向的,纵向的,还有纵横交错的。建立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生态链,适应终生学习者学习;建立相同科目学习资源生态链,利于培养专业知识技能;扩充同类知识点生态链,开阔视野,使对某一知识点的学习更系统,更全面。从生态链角度出发,通过语义联结,建立动态的,智能的泛在学习资源。
社会性群聚与阿里氏原则。教育生态结构中人是最高等的生物,也有群聚的习性。但是作为社会的人,在教育生态过程中,有各式各样的社会性群聚。[6] 如果群聚度太高,则会产生社群压力,导致拥挤效应,或者引起竞争,造成“鹿线”。针对这种现象,生态学家阿里提出了最适密度原则,也称阿里氏原则。过密或过疏都会起限制作用。泛在学习环境强调开放性,学习者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鼓励所有学习者都参与资源的进化过程。一旦资源群聚在某些主导者中,部分学习主体就会被处于边缘地带,泛在学习的开放性将受到扼制,不利于优质资源的共享。
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教育生态系统整体效应指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系统分析方法分析教育生态系统。泛在学习资源生态系统,也有多层次,多结构的生态因子构成,相互联系、作用和影响,在功能上组成统一整体。强调各生态因子的相互关系,重视系统的整体效应,有益于资源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endprint
四、教育生态学启示下泛在学习内容的发展原则
1.提供政策支持与引导,加强智能型资源建设,变限制因子为非限制因子
找出学习资源生态系统限制因子,分析存在的限制因子。在相关政策支持与引导下,提高物质流,保证建设基础,维持系统正常运转。加强智能型学习资源建设,构成资源进化的良性循环,在进化过程中,控制“度”,适应需求,提高质量。
2.以微资源为主,坚持灵活、适需和适度原则
泛在学习发生的场景是社会情境,利用手边可得的设备获取需要的学习资源。设备主要以智能终端为主,承载空间有限。微型化的资源的特点是:内容简洁,交互性强,个性化明显,针对性强等,适合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无论在时间上、速度上,还是内容上都比较灵活,可控制。满足生态学视角下的最适度原则。
3.打破封闭半封闭的资源模式,加强社会认知网络建构
建立开放的泛在学习资源系统,在此系统中,泛在学习主体都可以与外界进行学习资源的交流,互动,分享,编辑,修改等,从而形成一个共创、共生的学习资源。克服花盆效应,促进资源进化发展,让资源发展更系统、全面。
4.注重生态位良性循环,建立资源评比机制
组建优秀资源建设团队,创建优质资源,成就高质量的泛在学习场景,形成生态位的良性循环。并建立资源评比机制,对处于不同生态位下的资源或是同一生态位下的资源进行评比,鼓励生态位主体积极性,创造更优质的泛在学习资源。
5.分析群聚现象,重视“社群领袖”和“边缘群体”
对于一个资源生态系统来说,也需要具有组织性,无论是建设团队、管理人员、还是生产者、消费者,都要合理分析群聚现象,督促社群领袖的领导作用,重视边缘群体。
6.充分发挥个体功能,强调整体效应
学习资源生态系统由若干生态因子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有各自的生态位。因此,要明确各生态因子的生态位,如视频资源,多发挥其固有的优势。同时,强调功能上的统一,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泛在学习,提高教育质量。
五、总结
人类的需求是动态的、不定向的,学习模式的发展将越来越人性化。泛在学习模式适合终身学习需求,学习资源需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研究其建设与应用发展,分析泛在学习资源具有的生态性。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且难度很大的任务,涉及到的生态因子太多。因此,需要更深层次的进行探索、发现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杨现民,余胜泉.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进化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1(9):80-86.
[2]龚颖.泛在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115-117.
[3]杨玉宝,廖宏建.泛在学习视角下的教育云资源建设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4):101-105.
[4]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
[5]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
[6]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7]解利,汪颖.教育生态学视野下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12):572-575.
[8]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J].开放教育研究, 2009(2):47-53.
[9]杨现民,余胜泉.生态学视角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J].教育研究,2013(3):98-105.
(编辑:王晓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