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语境中的民粹主义释义
2014-04-22周全华
周全华
摘 要:民粹主义在中国学界谈论已久,且有泛化之势,把中国的以及世界范围的以平等为主要价值诉求的各种思潮都冠以民粹主义之名。近年又成为网络媒体的热词,成为自称为“草根阶层”者的意识形态。学界对民粹主义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究竟何谓民粹主义,众说不一。本文意在用列宁的民粹主义观,以俄国和中国为例,对民粹主义作一阐述,以期待对加深认识和研究民粹主义有所裨益。
关键词:列宁;列宁主义;俄国;中国;民粹派;民粹主义
中图分类号:D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2-0051-06
一、民粹主义一词近年来的泛用之势及其历史由来
民粹主义在中国学界谈论已久,且有泛化之势,把中国的以及世界范围的以平等为主要价值诉求的各种思潮都冠以民粹主义之名。近年又成为网络媒体的热词,成为自称为“草根阶层”者的意识形态。学界对民粹主义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究竟何谓民粹主义,众说不一。一般在用民粹主义的尺子去度量既往的革命时,大体上是作为一把坏的尺子,最早如李泽厚的中国思想史论著中对章太炎的评价。又如上世纪末胡绳曾评论毛泽东一些左的做法的思想根源是蒙上民粹主义的微尘[1]17-18。此论引爆学界长达十余年的争论,至今尚未平息,亦无统一结论。但到了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现今,民粹主义情绪和思潮却时来运转,被不少人目为“社会主义”的精髓和正统,被认为是正当的、正义的,是抵制两极分化、贫富不均的有力思想武器,是对公平的呼吁和对弱势群体的人道主义关爱。这样一来,在用民粹主义评价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存在对民粹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双重误读。在用民粹主义作为标签到处贴的人们中,还没有谁对于究竟什么是民粹主义作过清楚和系统的定义,人们各有各的理解,各自在甚为不同的涵义上使用这一标签。为了弄清作为理论范畴的民粹主义,我们得首先考察清楚作为历史范畴的民粹派,因为民粹主义一词最初是从俄国产出的,是俄国平民革命派的自谓,后又被列宁批判而大大提高了其在中国和在世界的知名度。本文无此学力对民粹主义作出自己的定义,主要只是勾勒出列宁的民粹主义观以供参考。
民粹主义是民粹派的思想理论,民粹派是在俄国革命史上活跃了半个世纪之久(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的平民革命派,他们主要反映小生产者(主要是农民)的革命要求和平均主义幻想。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均系从民粹派转变而来,如普列汉诺夫、列宁等,他们也对民粹派及其理论——民粹主义,作了最具体、最贴近的描述和分析。列宁认为民粹主义作为一种小生产者的平均主义思潮、“农民社会主义”思潮,就不会仅仅只存在于俄国,它必定盛行于一切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度。但由于俄国民粹派活动时间长,政治影响大,又拥有大批平民知识分子,所以民粹主义在俄国获得了最系统、最完备的理论形态,而在其他国家则发育得不很完备:或存在于小生产者的愿望行动中,或依附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内(如孙中山),或侵蚀到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中(农民人口绝大多数国度中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也必然受其影响)。对民粹派最早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批判的是普列汉诺夫,而批判最透彻的则是列宁。
一般认为俄国革命分为三期:一是自由派贵族革命时期。从1825年十二月党人起义到1861年农奴制改革,民粹派的精神先驱十二月党人自称是1812年的产儿,他们随军追击拿破仑出境时,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的民主与自由,下决心要改革俄国的专制政体。要求进行共和改革和解放农奴。二是民主派平民革命时期。从1861年到1894年马克思主义政党登上政治舞台之前,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精神领袖,民粹派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革命派。他们与自由派贵族的不同,是对资本主义有了更切近的认识,他们继承了自由派贵族所憧憬的自由民主,这是其革命进步的一面;但是由于他们对资本市场的贫富分化极为反感,对当时在西欧流行的社会主义有极高期望,而企图阻挡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越过资本主义大工业而直接以农民小生产为基础实现社会主义,认为这是拯救俄罗斯的正途。这就偏离马克思主义而走向了空想社会主义。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革命时期。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皆从民粹派转变而来,继承了民粹派的革命性一面。1883年普列汉诺夫出版《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并创立劳动解放社,标志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民粹主义的思想界线,并一步一步从民粹派分裂出来。1894年俄国工人阶级政党正式建立,此后俄国革命的主导地位渐渐从民粹派转到工人阶级政党手中。列宁认为民粹派失去早年的革命性而演变为工人运动中的各种小资产阶级派别。
俄罗斯19世纪60年代以后的一个时期是民粹派最活跃时期,他们继承十二月党人的反沙皇专制精神,向西方刚刚过去的资产阶级革命汲取自由民主思想资源。但是这时的西欧,资本主义正经历着可怕的振荡:经济危机、工人运动、社会混乱、现实丑恶,而正在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理论以其公平正义的理想,成为欧洲最流行的思潮。因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民粹主义的精神导师,开始接受和赞同马克思的判断和期望:社会主义必定取代资本主义。因而俄国民粹派开始寻求一条使半封建专制的俄罗斯能越过资本主义而直入社会主义的东方独特道路。另一位民粹思想家赫尔岑自以为找到了这条道路:以俄国农村当时尚残存的村社公有制为基础,可以避开资本主义而没痛苦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其社会力量是村社农民。他寻找一个与马克思的认定截然不同的革命阶级,断言:俄国未来的人是农夫,就象法国未来的人是工人一样。“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理论和学说……相信俄国生活的特殊方式,相信俄国生活的村社制度,由此相信农民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2]228-229。这种“农夫具有共产主义本能的想法是幼稚的,……是以农民经济有其特殊结构(村社)这一纯神话式观念为基础的”[2]242。民粹派内部也发生激烈争论,并去信讨教公认的社会主义祖师——马克思。
马克思在1881年3月8日回答民粹派革命家查苏利奇的信中,曾对俄罗斯村社的公有制能否发展为通向社会主义的因素,表示过有保留的赞同,承认“这种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但加了严格的限制条件:“要保证它具备自由发展所必需的正常条件”,而这种“正常条件”在俄罗斯根本不具备。马克思的回复谨慎而颇费踌躇,表现之一是短短一封回信竟起草四稿,而最后在正式信稿中删去“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采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这一句,而这一句在中国90年代广为引用的话,正是出在废弃不用的稿中。表现之二是四件信稿中都没有直接使用俄国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提法,通篇没有说明“俄国社会新生”是否指社会主义,也没有言明什么样的“正常条件”,马克思不说明之处,正是他与民粹派有分歧的地方[3]455-483。列宁后来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中,批驳民粹派从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俄国有可能不经受资本主义制度的痛苦”而直接实现“农民社会主义”的观点得到马克思尊重,而推出马克思同意民粹主义的社会主义,痛批其“简直是撒谎”!列宁文中还引用马克思调侃的原话:“我的可敬的批评家……根据我对这位‘伟大的俄国学者和批评家的尊重断定我同意他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列宁断言“马克思当时是不愿从实质上分析问题”[2]230-231,即不愿公开同民粹革命家的分歧。endprint
其实民粹派的革命方法,也多与马克思不合。1874年民粹派掀起“到民间去”运动,但发动农民不成功,宣传员被逮走1000多个。1879年成立民意党搞革命恐怖活动,1881年3月1日炸死沙皇,但组织也被摧垮。此后民粹派转向在工人中宣传,由于工人人身自由、文化素质高、接受新思想快,宣传活动取得很大反响。因而早期俄国工人运动深受民粹派影响。
为了清除民粹派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列宁从投身革命起到1914年止,为此论争20多年,写了20多篇文章批驳民粹思潮。1892年列宁才22岁,就在各秘密小组宣读批判民粹派的论文,两年后整理成他的早期名篇《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文,这是列宁公开发表的第3篇论文。同年列宁又写成长篇论著《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次年开始写作《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这几本书奠定了列宁批判民粹主义的基本观点。
二、民粹主义是农民和小生产者的“空想社会主义”,欲抗拒资本发展
列宁认为民粹主义的反资本主义立场,实质是“倒退的社会主义”,是小生者的“空想社会主义”。民粹派的反资本主义,或者是直接站在小生产者和农民的立场上,或者是与他们结成反资本主义联盟,充当小生产者的代言人。反对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保障小生产者的平等,这种小生产者的公平观固然接近社会主义,但是其经济、社会、物质前提是与社会主义绝然不同的。民粹主义为了平等而反对大工业进步,历史唯物主义为了进步而赞成大工业取代小生产。列宁说民粹派为反资本主义而“把小农经济捧上了天”,“把原始的手工业和行会理想化”,“斥责货币经济破坏了小生产者的有保障的生活和他们的相互接近”,“颂扬小生产保证了生产者的独立性和消除了资本主义的矛盾”。民粹派认为“货币经济引起了个人主义和对抗性(竞争),使得生产者的生活没有保障,使得社会经济不稳固”。列宁说这是“不正确地把商品经济的一种形式(大工业资本)提出来加以斥责,而把同一种商品经济的另一种形式(小生产)加以乌托邦的理想化”,“不了解小生产(他把它理想化了)和大资本(他攻击它)之间的联系”。这联系即是小生产必然两极分化,生出大资本和无产者。这种反资本主义,是“荒谬地用恢复古代宗法式的情景的条件来代替充满疯狂竞争和利益斗争的大机器工业的时代”[4]102-231。民粹派为防止小生产者农民破产,而提出把农民束缚在土地、束缚在旧的生产方式上。
列宁认为民粹主义的阶级基础是农民和小生产者,民粹主义在俄国活跃起来是因为小生产者在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占了优势,他们基本是农民。民粹主义产生的社会条件是落后。各种落后的社会主义学说之所以根深蒂固,自然是由于俄国落后的缘故[5]37-45。他还认为,在农民远远超过人口半数的国家里,例如在法国,自然要出现一种作家,他们在批判资产阶级制度的时候,总是用小资产阶级和小农的尺度来衡量资本主义的条件,他们在维护工人的事业的时候,总是从小资产阶级的观点出发,这样就产生了小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4]102-231。
列宁认为由于俄国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尚不发达,因而发达国家的劳资阶级对抗,暂时在这儿还看不到。俄国民粹派因此而盲目颂扬俄罗斯村社的和平安定与美妙,而一厢情愿地无视俄国城乡正在悄悄发展的资本主义及其必然酝酿起来的社会对抗。他们对一些不得不承认的已经在俄罗斯存在的资本主义现象,采取视而不见、掩盖、“用幻想来安慰自己”、证明它“是一个‘转瞬即将灰飞湮灭的‘笨重东西”。例如把拥有雇农、短工、和雇佣劳工的小业主都称为“劳动农户”,而否认阶级分化的事实[6]62-65。民粹派认为俄国经济技术落后和手工生产占优势,而否定俄罗斯存在资本主义。列宁说“资本主义既存在于技术很不发达的情况下,也存在于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只要具备资本主义最重要特征:一是以商品生产为社会生产的普遍形式而非是特殊的、个别的、偶然的。二是劳动力本身也同劳动产品一样成为商品,这就是资本主义[2]398-399。民粹派否认俄国资本主义的存在,是为了论证俄国村社具有资本主义免疫功能,从而论证民粹社会主义道路超越资本主义阶段的可能。但这种民粹社会主义的实质其实只是维护小生产,防止小生产两极分化,害怕小生产发展为资本主义大生产,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利益及其对资本主义的恐惧。
民粹派的很多观点都只是反映小生产者的无视历史规律的幻想,比如:他们认为俄国不存在资本主义发展根基,因为资产阶级的剩余价值在俄国无法实现,而寻求国外市场已经太晚,资本主义不可能在俄国发展。而列宁专门撰写《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以所调查的大量事实证明:资本主义已经按照历史规律在俄国发展了。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的“自发势力是不断混进生活之中的奸诈之徒”,是“偶然的现象”。列宁说:不!资本主义是生产方式发展不可避免的现象,是整个现代经济制度的直接产物[2]312。
民粹派宣布大资本主义是一种同俄国生活格格不入的外来东西,他们为维护小资本免于破产而反对大资本兼并小生产。列宁认为这是开历史倒车,他说“大经济优于小经济的规律,仅仅是商品生产的规律”[2]392,而商品生产发展的规律是经济的客观规律,是不能反对的。“在俄国,不经过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大机器生产,而由‘另一条道路走向社会主义”,是民粹主义一厢情愿的幻想[6]313、315。
俄国“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司徒卢威也曾反对过民粹主义,但他称民粹主义为“民族社会主义”,即俄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列宁认为司徒卢威混淆民粹主义与社会主义界限,旧民粹主义实质不是“俄国社会主义”而是“农民社会主义”,当时俄国资本主义因素极少,农民小业主的资本主义性质还没生成,因此农民的社会主义纯粹是空想社会主义。后来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许多农民与小生产者已“在商品经济制度下经营,”其生产已纳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这些小生产者便开始两极分化。其上层有机会发展成为大业主,日益与资产阶级融合起来。他们使民粹主义发生新的变化。现代民粹主义实质是“小市民社会主义”。现代民粹主义不可避免向资产阶级自由主义靠拢。其下层无力参与资产阶级市场竞争,因而反对资本主义[2]358-359。endprint
三、民粹主义也影响农民国度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助长了其“主观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
列宁认为民粹派的“社会主义”是“两种思想政治倾向”的结合物,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与小生产者反动思想的结合物:它在帮助资产阶级民主派反封建主义时,其实质是民主主义而非社会主义,而这是革命的;当它帮助农民小生产者反资本主义时,其实质是小生产者的空想社会主义,这是要阻挡资本主义发展并向前资本主义倒退。对此,列宁说:赫尔岑是“俄国社会主义即民粹主义的创始人”,并以这个俄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兼民粹主义者赫尔岑、这个一身而二任的资产阶级代言人和小农发言人为典型,分析了民粹主义在资产阶级民主派手中的价值:民粹主义只是用“主观社会主义”来改良资本主义的客观不良形象,但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的实质。他不理解马克思以前的各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实质,他只是给资产阶级革命披上温情社会主义的词句。“赫尔岑把农民连带土地的解放,把村社土地占有制和农民的‘土地权思想看作社会主义”,而这其实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资产阶级农民民主派”的思想[7]261-268。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农民运动不是社会主义运动,而只是民主主义运动。因为它不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不反商品经济,不反资本,它加速资本主义发展,农民起义将消灭农奴制一切残余,而不会消灭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
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农民国家,列宁认为民粹主义不仅为农民小市民思想深处所固有,而且也会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因为在中国民主派“从欧美吸收了解放思想”的同一时段,已经被自由民主所“解放”了的欧美国土上,却发生资本主义危机四伏、各种社会弊病丛生、工人斗争不断、政治局势动荡不宁,这使中国民主派注意到欧美正在风生水起的社会主义,“由此必然产生中国民主派对社会主义的同情,产生他们的主观社会主义”。而这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观社会主义”并非科学社会主义,但他们自以为运用这种“社会主义技术”就可以在中国矫正资本主义、防止和避免资本主义祸害。列宁认为孙中山们所做的一切“社会主义”言论和行为都是“主观社会主义”,而客观上却是为发展中国资本主义扫清道路[7]426-432。
列宁分析孙中山说:“在这位中国民粹主义者那里,这种战斗的民粹主义思想首先是同社会主义空想、同使中国避免走资本主义道路即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这是反资本的倒退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笔者注),其次是同宣传和实行激进的土地改革计划结合在一起的(这是反封建的革命的民主主义的——笔者注)。后面这两种思想政治倾向正是构成具有独特含义的民粹主义的因素”[7]426-432。列宁小心地把这两种倾向区分开来:前者是“倒退的社会主义”倾向,后者是革命民主主义倾向。列宁特别谴责孙中山“主观社会主义”中的“小资产阶级反动社会主义者的理论。这是因为认为在中国可以‘防止资本主义,认为中国既然落后就比较容易实行‘社会革命等等的看法,都是极其反动的空想”[7]426-432。但列宁也特别指出孙中山的“主观社会主义”词句背后所隐含的革命民主主义,说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和纲领,事实上仅仅是‘改变不动产的全部法权根据的纲领,仅仅是消灭封建剥削的纲领。”他“根据这种‘防止资本主义的反动理论制定纯粹资本主义的、十足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他的土地国有化(级差地租国有)是资产阶级范围内的改革,是铲除中世纪阻碍货币经济发展的措施。孙中山在反封建主义时尽管使用了社会主义词句,其实只是民主主义,只是为资本主义开辟道路。他的主观社会主义实际上是用小资产阶级眼光来“修正”一下资本主义,是要发展资本主义而不是阻挡资本主义[7]426-432。所以中国民粹主义表现在孙中山的“主观社会主义”思想纲领中的两种倾向,一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倾向,这是主要的;另一是小生产者的“空想社会主义”倾向,这是次要的。孙中山虽受民粹主义影响,但他的思想理论的主流是革命民主主义的。
四、民粹主义的侵蚀,是导致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及工人政党内的错误思想出现的重要因素
列宁认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使农民发生分化:“一方面分化出无产阶级大众,一方面分化出把其余居民踩在自己脚下的‘盘剥者”,这使民粹主义即农民社会主义也分裂了:一部分人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而举起“工人社会主义”旗帜,一部分人则堕落为“庸俗的小市民激进主义”,它“以发动农民进行反对现代社会基础的社会主义革命为目标的政治纲领,已经变成以在保存现代社会基础的条件下去补缀和‘改善农民的状况为目标的纲领了”[2]229。“民粹主义堕落为小市民机会主义,这是近来我国社会生活中最突出最重大的现象之一”,“同我国自由主义针锋相对的社会革命的民粹主义转变为同这种自由主义同流合污”[2]239,即堕落为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派别,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敌人,可是他们“却企图以几乎是社会主义者的名义出来说话”[2]298。“他们只向工人传播同专制制度作斗争的思想,却不同时向工人说明我国社会关系的对抗性,不同时向工人说明俄国工人的历史使命是为全体劳动人民的解放而斗争”[2]257。由于他们现在已经承认“俄国处于资本主义阶段”,所以民粹派现在“不是作为民粹派,而是作为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机会主义者,作为拥护小资产阶级背离社会主义的人来和马克思主义者作斗争了”,“企图把工人吸引到他们方面去”,“是用小资产阶级的口号来腐蚀和瓦解雇佣工人阶级的运动”[8]346-349。对此,列宁明确指出:“孟什维克+民粹主义者(社会革命党)+‘统一派的联盟”就是“小资产阶级同大资产阶级结成统一联盟反对工人”[9]426。列宁1913年专门撰写《民粹主义和取消主义是瓦解工人运动的因素》,认为民粹主义已经成为与马克思主义争夺工人群众的对手,已经从革命走向反动了。列宁后来扩大了民粹主义的标签意义,不仅把民粹派嫡传的民意党,而且把“人民之友”派、取消派、社会革命党甚至党内的孟什维克都称为民粹主义。
由于列宁批判民粹主义的专著和专文有十多部(篇),而其余论著中讨论民粹主义的段落有百余处,斯大林钦定的《联共(布)简明党史》也大篇幅论述对工人运动中的民粹主义的斗争,《群众》等中共理论刊物,还译发了苏联专家的解释性文章,如雅罗斯拉夫斯基的《革命的民粹派和自由主义的民粹派》、A·西道罗夫对列宁批判民粹主义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阐释、叶高罗夫对《我们的分歧》的阐释、耿金娜对《什么是“人民之友”和他们如何反对社会民主派》的阐释等,所以中国共产党对民粹主义并不陌生。endprint
在农民占大多数人口的国度,不仅农民的思想情绪而且工人的革命运动,都极易受民粹主义思潮的影响。所以主要依靠农民主力军夺取革命胜利的中国共产党,不断地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理论武器,警惕、克服党内的这种“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并与之作了长期的思想斗争。最早如红军时期,古田会议通过的《关于纠正党内若干错误思想的决定》,就鲜明地反对了农民意识和“绝对平均主义”。后来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等经典论著,也划清了新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的界线。理论界近20年来经常援引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期间的一次谈话,大意说没有千千万万农民的个性解放,没有新民主义工业化的完成,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10]275。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说:“在我们党内有些人相当长的时间里搞不清楚,存在一种民粹派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农民出身的党员占多数的党内是会长期存在的。所谓民粹主义,就是要直接由封建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中间不经过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俄国的民粹派就是这样。当时列宁、斯大林的党是给了他们以批评的。”[10]3231947年土改中发生“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强分中农财产等左的倾向,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批判民粹主义思想情绪:“我们赞成农民平分土地的要求,是为了便于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迅速地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度,并非提倡绝对的平均主义。谁要是提倡绝对的平均主义,那就是错误的。现在农村中流行的一种破坏工商业,在分配土地问题上主张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它的性质是反动的、落后的、倒退的。我们必须批判这种思想。”[11]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在山西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批语中,批评急于过渡,提出警惕“农业社会主义”。后来毛泽东提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转向用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集体化思想与“小农自发性”作斗争,这一时期的政策理论开始向左的倾向发展,但这种突出国家工业化的理论政策,是深受斯大林工业化模式的影响,是另一个问题,应不属民粹主义范畴。
至于1958年“大跃进”以人民公社方式强行向共产主义的冒进,以及“文化大革命”中以反官僚主义来实行政治经济平等,这已经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突破”,当然是向左的方向、有害于现代化方向的“突破”,这是要突破到哪里去呢?这些左倾政策和做法的思想根源在哪儿呢?长期以来没有研究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新时期以来学界开始从民粹主义角度反思左的性质。民粹主义曾经影响到中国的孙中山,影响到俄国的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内部,这些,列宁已有不易之论。至于民粹主义是否影响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则引发争议,不过早期只限于少数理论家的言说,未引起更多关注。
到世纪之交,胡绳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对上述左的做法的思想根源,也结论为蒙上民粹主义的微尘[1]17-18。这就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并越出学术领域而上升到政治的层面。沙健孙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全局性问题》(《中流》,1999年第4期)和《马克思主义,还是庸俗生产力论?──评胡绳教授对毛主席的批判》(《中流》,1999年第12期)中提出严厉批判。而反驳的文章也不少,邱路《请放下你的棍子──质疑沙健孙教授对胡绳先生的批判》(《百年潮》,2000年第1期)、何诚《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6期)、林庭芳《应当尊重胡绳教授的原意》(《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1期)则认为,虽然毛泽东反对过民粹主义,但在他一生中的某个时期存在的某些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曾染上过民粹主义色彩”之论是一种富有探讨性的研究。这场讨论情绪激烈而理论并不深入。后来持续至今的研究,则更为理性化一些。李捷《当前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几个问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年第8期)、吴敏《毛泽东与民粹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1期)、周宏《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还是民粹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2期)、朱佳木《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的探求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2期)等文章,都认为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的探求、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等“与民粹主义无关”。另一种意见,以“暗礁论”影响较大,赵平之《毛泽东和民粹思想暗礁——兼论马克思主义小生产理论的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认为民粹主义是毛泽东的思想中一块暗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潜藏,根源在于不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小生产的理论。田雪梅《毛泽东对民粹主义的态度及其变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6期)、王英《毛泽东和中国式乌托邦——以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为中心的分析》(《现代哲学》,2006年第5期)等不少论文,都认为“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是受民粹主义影响,背离了经典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胡 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J].中国社会科学,1999(3).
[2]列 宁.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马克思,恩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列 宁.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列 宁.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列 宁.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7]列 宁.列宁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8]列 宁.列宁全集:第24卷[M].人民出版社,1990年.
[9]列 宁.列宁全集:第30卷[M].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6.
[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1314.
责任编辑 何成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