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普查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4-04-22韩春平
关键词:古籍;普查;著录;平台
摘 要:文章概要介绍了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首要任务的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的情况,接着以甘肃省普查工作为考察重点,从人员素质、普查平台和外围支持等方面对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最后通过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1-0062-03
作者简介:韩春平(1970-),兰州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1 普查工作概况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正式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主持的全国古籍保护工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首要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先期在“十六表”(格式化Excel表)著录文献信息,后来在专门设计的“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导入“十六表”数据或直接进行平台著录,并拍摄和上传文献书影。目前全国范围的普查工作正在全面开展,部分收藏单位已经完成著录和一审任务,普查工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本次古籍普查是首次在数字环境下进行的古籍保护工程,较之以前的工作,具有鲜明的新风格:首先数字环境“为古籍版本鉴定提供了新思路,可利用电子目录、电子书影等为版本鉴定提供依据。”[1]除了诸如“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等数字资源外,古籍普查平台更是为文献著录者及时、广泛了解外单位文献提供了极大便利,通过参考外单位文献目录和书影,可以有效地提高版本鉴定的质量。其次,由于数字通讯渠道的迅速开拓,为即时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比如省级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以及相关业务培训班的学员,普遍建立了QQ群,遇到问题可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进行即时互动交流,有利于提高工作进度和质量。
2 工作中的问题
2.1 人员素质问题
所谓人员素质问题,主要是指古籍普查中担任文献著录任务的著录者的业务技能和职业品德问题。
2.1.1 业务技能问题。业务技能问题可大致分为专业知识欠缺和著录规范生疏两种情况。古籍普查是一项业务性很强的工作,从事古籍普查登记的著录者,一般须具备古文史专业背景,否则难以胜任相关工作。从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和业务调查可以看出,目前不少从事古籍普查登记的人员,其专业知识较为欠缺:要么不具备古文史专业背景,要么虽具备专业背景,但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一些“在编人员无法独立完成定级和版本的鉴定”[2]。虽然通过QQ群等数字通讯渠道可以帮助解决一定的疑难问题,但全部工作的开展有赖于工作人员扎实、系统的业务技能,不可能把一切都交给数字通讯渠道。专业知识欠缺的结果,是在普查工作中留下了大量问题数据,经常会出现如下常识性错误事例:
比如:仅仅根据文献目录,简单地把所谓“御撰”《晋书》作者著录为“李世民”。又如:年款“康熙二十七年仲秋日赐进士第知巩昌府事文安纪元譔”(《日涉编》)的序言作者本应为“纪元”,但却有著录者把作者乡贯“文安”阑入姓名,同时对姓名中“元”字置之不理,使序言作者竟然变成“文安纪”。在民国石印本《太夫人年谱一卷碑铭一卷》中,民国士人王炳堉跋文对相关版本情况有明确交代,但仍有著录者仅按书前乾隆间方苞序言定为“乾隆十年王炳堉石印本”。首先不谈著录者对跋文内容是否关注,至少应该明白乾隆年间绝对不会出现石印本,再者王炳堉作为民国人物,又怎么可能跑到乾隆年间去搞石印。
著录规范是普查中必须严格遵循的规则和标准。只有严格按规范著录文献信息,才能创建合格的数据,否则即使数据内容本身并没有错误,也不能算是合格的数据。如果普查成果充满了不合格数据,那将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成果。然而工作中不按规范或不严格按照规范著录的不合格数据屡见不鲜,特别是在典藏量大、著录者人多手杂的情况下,更容易产生这类数据。一些不规范著录的典型例子(见表1)。
2.1.2 职业品德问题。其与业务技能同样重要,是著录者的职业品德。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品德非常重要,因为即使著录者具有再好的业务技能,如果缺乏良好的职业品德,工作态度不够端正,也绝对不可能把工作做好,而一个业务技能平常的著录者,如果品德良好、态度端正,至少可以保证少犯错误。职业品德体现在诸如诚信、敬业等多个方面,在文献著录中更是体现为耐心、细致和勤奋等品格。
古籍工作的特点是“慢工出细活”,向来注重细节,做不到耐心、细致,就做不好细节工作。然而工作中缺乏耐心、细致的情况却不时出现,尤以文字的错误输入最为典型。在平台推荐使用的“搜狗拼音输入法”键入常见的“御製”两字拼音时,对应词组只显示“禦制”,著录者往往不能仔细核对,从而留下了错误。
在古籍普查中,工作的成效有赖于勤快的工作作风,只有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和研究,才能吃透文献各种情况,准确著录文献。然而懒惰的例子却时有暴露。比如一部刊识为“雍正九年新篹”的《西湖志四十八卷》,书中“弘曆”二字避讳而“琰”字不避,显然为乾隆刻本,但因著录者懒于查找避讳字,甘肃不少单位仅依刊识、序言定为雍正刻本。又如一部《午亭文编五十卷》系康熙刻乾隆印本,著录者仅依乾隆间跋语年款定为乾隆刻本。实际上跋语中阐明了文献后印情况,由于著录者懒于阅读跋语,以致出现如上误判。
2.2 普查平台问题
2.2.1 分类问题。平台上关于分类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仍有一些问题未能解决或未能完全解决好。比如清乾隆三十七年水竹居刻本《雷峯塔传奇四卷》收录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类目序列为“集部/曲类/传奇”,而平台分类下拉菜单却被修改为“集部/戏剧类/传奇之属”,同时平台另有“集部/曲类/诸宫调之属”等类目。由于平台把“戏剧”从原来的“曲类”分离出来并与“曲类”相并列,著录时往往难于找到对应菜单或容易找错类目,而且两项目录作如此并列处理也似有未妥。
2.2.2 索书号相关问题。著录中经常出现文献没有索书号的情况。文献没有索书号,既不便于排架和查询,也不便于平台检索,因此著录中应赋予文献一定的标志,但目前平台对此尚无具体解决办法。另外针对同一单位多处典藏的文献,有必要对索书号添加分藏标志。比如兰州大学文献分藏于图书馆、文学院和历史文化学院三处,为便于标志和检索,著录中在文学院和历史文化学院文献索书号之后分别括注“wx”和“ls”。这样要想检索文学院文献,只需在检索界面索书号字段输入“wx”,便可将相关数据悉数检出,否则只能逐个查找,既费时费力,又容易出现错检和漏检。但该做法只为解决标志问题而临时设计(经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协商),并非平台所固有,更不为其他单位所共知。
2.2.3 著者朝代描述问题。平台著者朝代的描述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仍然留有一定缺憾,特别是在著者朝代下拉菜单中,对情况复杂的“十六国”各朝代名称尚无规范描述格式,以致在著录中出现了纷乱情况。比如对姚氏所建后秦政权,就有“姚秦”、“后秦”和“十六国后秦”等多种描述,以致通常一个鸠摩罗什,就有如上多种不同写法的朝代对应,不知情者还以为鸠摩罗什生存于多个“秦”代。其实按已经有规范做法的“三国魏”等格式,“十六国后秦”这一格式才是规范的描述,但因平台菜单既没有具体描述,也没有相关示范,于是不同著录者对同一政权做出了如上多样化描述。
2.2.4 定级问题。平台在定级界面设计中一直存有纰漏,典型例子是该界面对套印本级别相关条款的设计一方面出现了重复,另一方面又出现了遗漏。尽管问题一度向有关方面反应,但截止到2013年9月5日,对套印本的不恰当设计(见表2)迄未修改。
很明显,表2中三组涉及套印本定级的资料同时存在重复和疏漏问题。首先“明代活字印本、具有代表性的套印本”和“明末至清乾隆六十年(1795)具有代表性的套印”两项描述存在明显的重复。依现有标准,一旦遇到明天启、崇祯间具有代表性的套印文献,是应该依照“一-丙-3”标准定为“一级丙等”呢,还是应依照“二-丙-4”标准定为“二级丙等”,著录者将无所适从。其次,套印本刻印并未于乾隆六十年截止,然而乾隆六十年以后的套印本却在定级菜单中长期被疏漏,致使著录者无从点选定级。比如对清道光十四年卢坤刻六色套印本《杜工部集二十卷首一卷》,目前甘肃省多家图书馆的定级莫衷一是,级别选择非常凌乱,这都是定级标准疏漏所致。
2.2.5 其他问题。目前平台上还存在许多其他问题,比如很难查阅外省文献相关信息,特别是书影信息;管理员账号“统计分析”中部分界面没有“全选”按钮,操作颇为不便;检索功能近年虽有改进,但仍有部分可检字段无法进行检索;等等。
2.3 外围支持问题
这里所谓外围支持,一是指古籍存藏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在经费资助、工作条件和人员配置等方面所提供的保障,二是指国家、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和有关社会职能组织在人员培训、业务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所能提供的各种支持。外围支持决定着普查工作的开展和进度,是从事普查工作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普遍存在外围支持不力的问题,尤其是不少古籍存藏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未能有效保障业务经费的及时、足额到位,一些条件落后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以及部分条件落后的高校图书馆,还没有着手开展普查工作,一些单位虽然有所行动,但往往因有关方面不能提供足够的经费和完备的计算机网络设施等,人员配置也经常捉襟见肘,在涉及古籍普查的业务培训、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也做得很是不够,甚至根本没有行动。外围支持不力,已经成为困扰普查工作的重要障碍。
3 原因及对策
3.1 原因分析
人员素质问题主要根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著录者自身修养缺乏,二是外围支持不力。看得出,本身就是问题的外围支持不力,又是人员素质问题的原因。本段只谈著录者自身修养缺乏的情况,这又具体包括业务技能学习和职业品德培养两项:就前者而言,不少人放松甚或停止了对业务技能的学习,同时对著录规范这种需要在专业知识基础上因时制宜、不断强化的技能,很少有人能够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就后者而言,一些著录者轻视甚至忽视职业品德培养,在工作中抱着应付的态度,缺乏乃至丧失责任心。
至于平台问题的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加以分析:①主观原因。主观原因这里主要是指平台设计方虑事不周,设计存在一定缺陷,同时对于来自基层一线的反馈信息未能及时予以反应。②客观原因。众所周知,在平台上进行普查登记,这是古籍整理史上的第一次,没有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与此同时,作为平台重要支撑的数字技术却日新月异地发展着,在平台使用初期,人们的需求也是丰富而多变。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需求的丰富多变,使平台设计很难在短期内完全定型。
外围支持不力的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围支持方认识不足。二是宣传工作不足。就前者而言,首先,文献存藏单位和上级部门往往对普查工作缺乏及时、到位的认识。管理层面“认识不到位,措施就无法到位,工作就会被耽误;认识不及时,措施也就难以跟进,工作同样会被耽误”[3]。其次,国家、省级古籍保护中心和有关社会职能组织,对普查工作也存在一定认识盲区,从而影响了自身的支持行动。再就后者而言,近年来宣传工作虽然时有开展,力度却明显不足,未能引起外围支持方的足够重视。
3.2 对应之策
3.2.1 大力提高著录者素质。对于在工作一线从事普查登记的著录者来说,一方面应大力提高业务技能,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视古籍普查的具体情况,因时制宜地对著录规范进行及时学习和实践,务求熟练掌握;另一方面应大力提高自身职业品德修养,增强并保持职业责任感,养成耐心、细致和勤奋的工作作风。
3.2.2 尽快改进平台设计。对平台设计方而言,应尽快改变原有做法,首先在主观上对设计工作高度重视,在平台设计中尽可能考虑周详,并虚心接受业界同仁的反馈意见,避免出现前述各种纰漏,同时还应在平台设计和更新中尽可能考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需求的丰富多变,对技术进步和需求变化要有前瞻性眼光,避免频繁更新设计。
3.2.3 加大宣传力度,赢得外围支持。今后应加大普查工作宣传力度,赢得更多外围支持。当然古籍存藏单位及主管部门应率先提高认识,负责业务工作的主管领导尤应强化认识,并把认识付诸行动。唯有如此,才能事实保障充裕的业务经费、适合的工作条件和有效的人员配置。各级古籍保护中心和有关社会职能组织也应该不断提高认识,做好业务援手。
参考文献:
[1] 乔敏,张华艳.古籍普查中版本鉴定新思路[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2).
[2] 谢梅英.关于西北地区古籍普查保护与书目数据库建设合作机制的战略构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7).
[3] 韩春平.甘肃省高校图书馆古籍工作综述[R].甘肃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甘肃省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2010:10.
(编校: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