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学校体育文化动员的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

2014-04-22武东海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动员体育学校

武东海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广东 广州 510275)

我国学校体育文化动员的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

武东海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广东 广州 510275)

从动员的系统层面入手,采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我国学校体育文化动员系统所面临的动员主体懈怠、客体限制、介体困扰、环体局限等现实困境,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破解路径:转变动员主体的价值观念,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动员的组织引导;增强体育理论教育,培养客体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健康观,促进其终身体育观形成;发挥媒体、校园广播的舆论导向作用,构建校园体育宣传互动平台;完善学校体育制度体系,改善学校体育环境。由此,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动员的开展,形成动员系统内部的良性循环,从而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

学校体育;文化动员;困境;破解路径

动员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的,动员主体通过各种形式的高强度的宣传、发动、组织工作,以促使特定对象形成或改变一定的价值观念、态度与期望,从而产生持续性的参与行为或其他预期行为的过程[1]。学校体育文化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围绕师生参与体育运动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2]。由此,这里将学校体育文化动员定义为: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理念与体育精神并实现最终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目标,动员主体为发动社会、家庭、政府等各方面的力量,而动用宣传、组织、培训等一切可行的方式与过程的总和。

学校体育是衔接社会体育的重要环节,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对增强民族体质和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不仅包括学校体育监督奖惩机制不完善、学校体育评价体系不健全、学校体育保险服务滞后等制度层面的问题和体育精神淡化、体育礼仪失范、体育观念落后等意识观念方面的问题,还存在体育器材与师资短缺等物质方面的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长期存在并且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重要原因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缺少一套良性模式,无法将学校体育文化的各子系统有机结合起来,造成学校体育文化的行为层、物质层与意识层脱节,难以形成系统的、连续的、动态的发展体系。所以,开展学校体育文化动员势在必行,应从动员各子系统(主体、客体、介体、环体)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出发,探寻相应的解决路径。

1 学校体育文化动员的困境剖析

1.1 主体的懈怠导致对学校体育文化动员的组织和引导不力 学校体育文化动员的主体是指动员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包括各级学校或相关教育部门和体育教师,其在动员过程中处于主导性地位,担负着动员活动的设计、实施、检查、总结和重新组织新过程的任务。学校体育文化动员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动员主体的结构情况、素质状况和策略的运用。

1.1.1 学校等相关教育部门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重视不够 思想观念具有先导性,正确认识问题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认识不深刻甚至狭隘是导致重视程度偏差,从而最终导致实施不力的根本原因[3]。长期以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往往让一些学校领导漠视国家的体育法规、政策,形成了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局面。虽然他们也认识到了增强学生体质与文化课学习具有正相关性,但迫于社会和家长的压力,最后只能“无奈地”忽视学生的体质健康。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这样浮躁且功利的思维方式下,部分省、市或地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对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因此,对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便难以重视起来。长此以往,这种在盲目追求高升学率的办学目标的指引下竭泽而渔、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做法,将给广大学生的体质带来严重后果。1.1.2 体育教师的工作得不到认可、待遇低、积极性差 作为学校体育文化动员主体的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文化、知识、技能的传播者,而且本身就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人格修养、专业素养对学生正确体育观的形成和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从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定、评优表彰等涉及体育教师切身利益的诸多方面而言,体育教师都滞后于其他学科教师,表现为工作量计算打折、职称评定受限、评优表彰困难。这造成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并表现为对工作缺乏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不思进取等情况,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不高、体育意识淡漠的结果,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严重阻碍了学校体育文化动员的开展。

毫无疑问,学校体育文化动员主体的懈怠必然造成对学校体育文化动员的组织和引导不力,导致我国学校体育文化动员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组织性。

1.2 客体的限制制约了学校体育文化动员作用的发挥 学校体育文化动员客体是指动员活动的参与者和组成者,是学校体育文化动员过程中动员主体所指向的对象,主要指各级在校学生。学校体育“文化动员能否顺利开展乃至最终成功,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动员客体的状况和配合程度[4]。”当前,作为客体的在校学生对于动员开展的制约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学生体育精神淡化 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积极进取、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具有能动作用,对体育实践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目前,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很多学生怕体育锻炼,不愿吃苦,意志薄弱,怯懦松散,抗挫折能力低下。这些体育精神淡化的现象会融入他们平时的生活中,弱化其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

1.2.2 学生体育价值观异化 体育价值观是体育的价值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或者说是体育价值的基本观点、基本看法,是指导人们对体育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的基本原则[5]。学校体育文化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作用,是通过影响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得以实现的。由于受到竞技体育中、社会上诸如不劳而获、投机取巧等不良现象的影响,学生们在参与体育活动时出现了考试作弊等弄虚作假违反体育道德的事例。如,2012 年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上就曾出现学生被检出阳性事件,这类功利的、浮躁的行为折射出部分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异化,应引起各方警惕。

1.2.3 学生体质持续下降,限制了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近两年连续发生了多例大学生长跑猝死事件(如,2012 年11 月27 日,上海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内一名大三男生在跑完1 000 m体质测试后突然晕倒,经急救无效不幸离世;2013 年12 月4 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学生在1 000 m测试中摔倒,抢救无效于3 h后离世)和中小学众多体育项目记录沉寂多年的现象,将我国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严酷现实再一次呈现在国人面前。一方面,学生平时不重视体育锻炼,体质自然下降,体育课上进行一些运动量大的项目就容易出问题。另一方面,许多家长过度关注孩子,体育课上稍有闪失就对教师不依不饶,也让教师在教材选择时有所顾虑。这就形成了一个“越不锻炼体质越差,体质越差越不敢锻炼”的恶性循环,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能动性的发挥,也影响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1.3 介体的困扰致使学校体育文化动员存在安全隐患 学校体育文化动员的介体是指学校体育动员主体对动员客体开展动员活动时所运用的策略、手段和方式的总和,其在动员过程中起着粘合剂的作用,是连接动员主体和动员客体之间的纽带。正确的动员方式能够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动员的顺利开展;反之,则会致使动员降低“正能量”传递,甚至陷入恶性循环。

当前,我国开展学校体育文化动员主要通过体育课、新媒体和校园宣传等方式进行。其中,新媒体作为一种工具、一种载体、一种物质技术手段,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动员便捷、高效地开展,同时,其虚拟的新媒体环境导致的价值观念冲突、认同危机等又会带来不确定的甚至是负面的影响,影响到学生对体育相关事物的正确认识,给学校体育文化动员的进程带来不稳定性。诸如刘翔退赛、费德勒上海大师赛遭遇“刺杀恐吓”、伦敦奥运会羽毛球消极比赛事件等都在网络上出现了各种报道,都曾一时让人难辨真假。

由此看来,在新媒体被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文化动员面临巨大的安全隐患和困扰,致使动员过程缺乏安全性和稳定性。

1.4 环体的局限让学校体育文化动员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 环体是指环绕在主体周围并给主体以某种影响的客观现实。学校体育文化动员的环体是指动员活动发生的场所、环境和条件,是影响学校体育文化动员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称。事物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校体育文化动员环境压力源自硬件环境压力和软件环境压力两个方面。其中,硬件环境压力,这里主要指学校的场地设施、运动器械与相应的经营管理;软件环境压力,主要指体育教学评价、监督奖惩体系、体育保险法规等制度保障方面。

1.4.1 硬件环境压力 硬件环境压力主要体现在场地器材短缺及养护不力。良好的体育设施、功能齐全的运动器材,不仅能烘托出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而且会让学生身在其中时受到体育环境的熏陶,引起心灵的冲击和对体育锻炼的向往。

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及保障不得力是阻碍体育活动正常开展的最大“软肋”。如果按照国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每个学生每天都出来运动一小时,从当前各学校拥有的场馆面积来看,很多学校都满足不了学生的运动需要。而且,学校的场地不足或体育设施不全,致使许多运动项目不能开展或者需要变相开展,也影响了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此外,很多学校在前期安装好体育器材后,后期的维护跟不上,导致器材闲置且存在安全风险。

1.4.2 软件环境压力

1)学校体育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对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的评价体系中缺乏体育因素,大学生在评优、就业等方面与其在校期间参与体育运动的表现及相关成绩优劣无关。导致大学生学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内生动力不足。评价体系的偏失是造成大学生对体育集体忽视的因素之一,也导致一些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体育的集体漠视。另外,在学校体育的评价方面,过多地注重量化评价,质性评价不足,而且对于体育教师缺乏区分性评价,没有区分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教师需求的差异,这些都不利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和专业素养的提高。

2)学校体育监督奖惩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的学校体育政策体系,我们只能把以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为目标、直接或间接影响学校体育开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划归为学校体育政策[6]。没有一个机构能持续监督和指导学校体育活动的实际落实,造成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奖励和惩罚工作流于形式,这些都最终导致学校自觉开展体育教育的意识不强。

3)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保险体系滞后。家长对于独生子女的过度保护,让教师们授课时顾虑重重;另外,校方担心学生出现安全事故而承担责任,因而在课程设置方面也相对简单化,缺乏技术含量。学生体质下降的现实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何一种剥离痛苦的快乐都是感性而肤浅的,但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的纠纷却成为这一进程中的羁绊。

综上所述,我国学校体育文化动员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诸多方面所存在的制约因素,导致我国学校体育文化动员不可避免地陷入疏于组织引导、缺乏内生动力与正确体育观、风险犹在和巨大环境压力的现实困境之中。

2 学校体育文化动员的路径选择

“结构决定功能”,同样,学校体育文化动员的功能也由其各子系统的结构得以体现(图1)。其结构中的各子系统是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协同发展的,在动员的过程中要逐步完善其结构、丰富其内在。在此主要从学校体育文化动员的各子系统的结构层面来探析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路径。

图1 学校体育文化动员结构示意图

2.1 加强对学校体育文化动员主体的组织引导

2.1.1 教育及相关部门需转变观念,重视学校体育的领导与动员工作 制度是流、价值是源。在动员过程中需修正各级学校领导的“唯升学率是从”的价值观念,使他们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在增强学生体质基础上,助益学生正确体育观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必须明确,从长远角度而言学校体育工作的良好开展与升学率和学校品牌高度正相关。

1)建立并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的长效机制。要成立以学校领导为负责人的学校体育工作领导机构,并要求切实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各相关职能部门都要明确责任、各司其职,要对学校体育的发展规划、计划及组织等过程进行有效管理。

2)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性及法制性的宣传。不仅要让所有的体育工作者以及学生知道学校体育工作是有法可依的,“而且要让学生知道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从思想上明确参与学校体育活动是自己的一项基本权益,从而对学校体育工作产生监督和促进作用[7]”。

2.1.2 让体育教师在公平、共享与尊严的环境下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要对作为学校体育工作具体执行者、指导者的各级体育教师,进行多元化的培训和在职教育,不仅向体育教师传播、传递课程改革的有关知识、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而且要让其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建立起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贡献自己力量的主人翁责任感;并且,应保障这一群体在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在明确责任的同时,给予体育教师相对宽容的职业环境,让他们在公平竞争、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有尊严的环境下发挥动员主体的积极作用。

2.2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培养和体育精神教育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只有学生自己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才会让体育锻炼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要让他们认识到体育活动中真正的乐趣是经历痛苦的磨砺后对于自身进步和成功的体验,绝对不是放任自流所带来的窃喜。学校体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人的体育习惯、体育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育精神是体育的灵魂,是体育教学的更高层次,培养体育精神可以将德育课和体育课相结合进行。1)德育课堂上教授体育精神的内涵,让学生理解爱国奉献、拼搏进取、快乐健康、开拓创新、公平竞争等的意义,宣扬体育明星的成长历程,利用榜样激发学生体育参与动机[8];2)体育课堂上规范教学程序,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教授相应的体育技能、健身知识,还要着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顽强、拼搏奋进的体育精神,并在课堂上渗透体育礼仪教育,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其正确的健康观、体育价值观,促进其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2.3 构建学校体育文化动员宣传平台 网络的普及给民众带来了及时、快捷的资讯,也给大家提供了较好的沟通、交流平台,但如果体育事件和现象得不到权威方面及时的信息发布和澄清,相关体育法律、政策得不到准确、全面地阐述、传播,就会带来消极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体育文化动员的有效开展。

2.3.1 充分利用体育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体育课堂是体育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重要场合,在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内容不仅包括运动技能、健身知识等,还应富含情感体验、人格倾向等非智力因素。这些情感因素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应占更大的比重,且良好的情感互动对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培养体育兴趣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的培养,这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是应试教育力所不及的,却是终身体育的前提。

2.3.2 发挥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带动作用 各级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所在地域或环境特点,开展有特色的运动项目,进而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并通过运动队的选拔、训练和校内外比赛,丰富校园体育文化,营造校园体育氛围;通过校内外的各层次体育比赛,弘扬体育精神,助益团结、凝聚、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功能的实现;通过运动队的带动作用,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也相应地提升学校内部人群对体育的关注度。

2.3.3 利用校园广播、体育宣传栏的窗口功能 目前,校园广播和宣传的一个操作误区是“大”而“空”,关注的往往是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对于体育赛事也同样如此,并且缺乏后续跟进的报道,这让学生们感觉到和自己关系不大而且容易产生错误的价值判断。学校体育文化动员一定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媒体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结合实际,围绕校园内部的体育赛事、动态、新闻着手,宣传体育知识、法规、政策,传递正能量,为学校体育文化动员服务。

2.3.4 发挥家庭、社会的积极作用 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理念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家庭与社会的影响不容忽视,现实生活中,往往家长热爱体育就能带动孩子的运动兴趣,因此,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运动嘉年华等形式,让家长参与到家庭比赛当中,并对获胜家庭予以表扬,从而激发家庭的运动热情;或者组织学生参观武警官兵的训练,甚至可以组织学生与官兵进行体育比赛,在这一过程中结合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很好的选择。所以,学生体质的提高只有在学校教育的前提下,发挥家庭和社会的积极作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改善学校体育环境,完善学校体育制度体系

2.4.1 改善学校体育环境

1)在争取更多支持的基础上,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多渠道筹措学校体育场馆运营经费。鉴于大部分学校属于国家所有,其体育场馆的建设费用由国家投入,但是其后续的维修保养费用就没有保障[9]。因此,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在不影响正常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让学校与各体育俱乐部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局面,这不仅能提高学校体育场地的使用率,为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以弥补学校体育场地运营的不足,而且还有利于大众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对体育多样化的需求。

2)挖掘社会体育资源,拓展学生体育运动空间。目前,有为数众多的校外体育培训机构、体育俱乐部分布在学校周围。我们可以利用校外体育培训机构培训项目教师专业性强、场地设施规范等优势,弥补学校体育设施的不足,合理安排时间,把体育教学延伸到校外[10]。这样,学校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校外培训机构则借机扩大了影响,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实现了资源共享。

2.4.2 完善学校体育制度体系

1)进一步完善监督检查机制。虽然教育部门制定、出台了多项针对学校体育工作相应的法规、条例,但法规制定出来后却没有被很好地执行,其结果只能是损害法规的权威性,进而产生负面或消极的影响。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来说,早在2007年开始,教育部已经在部分省市开始试点工作,但由于各地执行不力,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实际情况和上报的统计数据存在明显出入的情况。

对于未成年的学生进行体质测试而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必须让家长充分了解,并积极参与,家长应尽量能够现场监督测试过程,且最终签字认可;此外,有关部门公布的测试结果要接受公众质疑,如被举报测试造假且调查属实,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由此,应从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同时进行,进一步健全学校体育监督体系,谨防学生体质测试沦为纸上谈兵。

2)加强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保险体系建设。由于体育活动都有一定的对抗性,这就存在安全风险,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学校不愿意承担的,而且目前并没有针对学校体育意外伤害的成熟保险体系,这让学校和教师在动员过程中如履薄冰。

鉴于上述情况,教育部门和保险公司应该为学生开发并提供更多的险种并完善保险体系。(1)各级学校要进行参保宣传,告知学生和家长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存在的运动伤害及预防,了解参保可以让学生获得的福利[11];(2)对于家长和学生自觉参保意识不强的情况,政府要给予适当的补贴,逐步提高参保的覆盖率,且从长远角度而言,不能过分注重新险种开发过程中的短期盈亏。

3)健全学校体育评价体系。现有学校体育评价体系过多地注重量化评价,虽然量化评价有严谨、易操作的优点,但对评价对象的情感、态度、动机等心理因素的掌控却无法深入,而质性评价就可以弥补其不足,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真正符合发展性评价理念。所以,需加强学校体育评价理论体系的建设,使其内容更加全面和细化,具体地讲,不仅要加强针对体育教师和学生评价的研究,还应加强对学校体育设施、学校体育环境、学校体育管理、体育课程等方面评价的研究[12]。

另外,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效果评价和人才激励机制。针对教师评价的研究要理论结合实际,按照体育教师年龄、学历、地域、性别等推行分类评价,进而建立区分性评价体系,建立鼓励创新、体现工作实绩的学校体育工作绩效奖励制度。只有建立多元化、动态的评价体系,才能让体育成为对学生、教师、学校乃至社会的重要评价因素,进而促进学生体质的提高。

3 结 语

“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学校体育文化动员是个开放的系统,应该充分动员各方力量、汲取社会养分以不断完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学校体育文化动员系统是渐进的、演变的,应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创新。

总之,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为基本目标的学校体育文化动员是多元的系统,各子系统相互制约、环环相扣,统一于学校体育文化动员的具体实践中。

[1] 吴开松. 危机动员在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3):44 - 48.

[2] 张晓玲. 体育特色学校发展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2012(4):96 - 99.

[3] 赵升,方康敏. 学生体质健康危机引发的对中小学体育基本思想观念问题的探析[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1):46 - 48.

[4] 胡刚. 系统论视阈下的文化动员探析[J]. 唯实,2012(6):56 -60.

[5] 任海. 南京青奥会与我国青少年体育价值观的重塑[J]. 体育与科学,2012 (4):1 - 4.

[6] 宋学岷. 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实证分析[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2012(3):297 - 230.

[7] 吴亮. 《全民健身条例》有关学校体育的条文解读及思考[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3):42 - 45.

[8] 代婷. 学校体育改革中体育精神淡化问题的探析[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1):117 - 119.

[9] 王菁. 发达国家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管理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1):43 - 46.

[10] 应广益. 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及对策[J]. 中国学校体育,2010(9):41 - 43.

[11] 王荷英. 学校体育活动中运动伤害保险制度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2(10):78 - 81.

[12] 杨军,闫建华.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评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9):64 - 67.

WU Dong-hai
(Physical Education Deptartment, School of Education,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Guangdong China)

From the level of mobilization system, some dilemmas in the cultural mobilization system of school sports in China are describe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which mainly include slack subject, restricted object, disturbing media and limited environment. Accordingly, there are ways out to get rid of these dilemmas. Changing subject's values and reinforcing organizational leading of cultural mobilization of school sports are ways out of slack subject. Object should strengthen the learning of sports theory, cultivate correct sports values and establish lifelong sports outlook gradually. Media and campus radio could help to build interactive platform for propaganda of school sports with its role of guiding public opinion fully used. Improving school sports system and sports environment is also included. These solutions help to conduct cultural mobilization of school sports and create a virtuous circle inside the system, thus provide better service to strengthen student health situation.

school sports; cultural mobilization; dilemma; way out

G80 - 05

A

1004 - 7662(2014 )01 - 0027 - 06

The Realistic Dilemmas and Ways Out of Cultural Mobilization of School Sports

2013 - 11 - 23

广东省体育局体育软科学课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T12097)。

武东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动员体育学校
音乐迪斯尼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缺少衣物难过冬,动员亲朋送春风”等十二则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