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形态与感知特征的建筑设计研究
2014-04-21王伟涛
王伟涛
摘要:随着现代建筑的“跨越式”发展,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平衡性与协调性遭到了严重的威胁。现代建筑在其发展进程中,越来越突出的环境无序化发展趋势,阻碍了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综合考虑环境特征,以其形态以及感知特征作为建筑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优化建筑设计,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于环境的形态、感知特征展开建筑设计分析研究。
关键词:感知特征;形态特征;环境;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一、以环境形态特征为基础的建筑设计
环境形态特征主要体现在环境的形象(植被、水体与土地、人工营造物等)、结构(自然环境结构、文化环境结构)以及空间(城市空间与山水空间等)等三方面。基于此,在以环境形态特征为基础的建筑结构设计实践中,应充分注重对环境的形象、结构与空间特征等的展现与表达。
(一)表达环境形象特征的建筑设计
环境的形象主要是指某区域各类实体要素(如人工营造物等)在形象上相互综合,并体现出这一区域的主体特征。在建筑设计实践中,表达环境形象特征主要可通过对建筑体量、表皮等基本要素的整合处理实现。如,优化处理建筑表皮,实现其与环境形象的协调呼应。表皮是建筑基本要素之一,它是连接环境与建筑的重要媒介,通过灵活操作建筑的表皮,实现建筑与其周围环境的高度契合是建筑设计中环境形象表达的主要目标之一。若建筑设计中,建筑的体量过于庞大,从而对环境形象形成压迫感的情况下,则可运用建筑消解策略,运用表皮特性,实现建筑的消散与模糊。如可运用建筑表皮的延展特性,使其植入环境之中,通过向四周衍生与发散,逐步实现环境与建筑的过渡、连续,参与到环境运作之中。同时也可采取建筑体量消散的策略,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契合。体量消散策略主要通过对建筑表皮单元实施构成处理,使其呈现出缺乏缺乏稳定性的离散状态,扩散建筑墙面与其门窗洞之间的界限,以环境节奏为基础,实现建筑体量向周围辐射,达到建筑体量分解的目标。此外,当建筑内部空间与建筑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基础时,为实现建筑与环境之间的有效对话,从而创造更好的表达效果,在建筑设计中,则可运用“去边界”策略,实现建筑与环境的有机融合,最终使建筑作为环境中的一个生命有机体而存在。例如,在中央商务区等繁华地段,建筑内部的商业氛围与建筑外部繁华景象两者存在着对话的基础,通过对建筑表皮实施“去边界化”策略,运用透明性材料,消减建筑轮廓,实现建筑内外模糊,在建筑内外环境之间建立对话机制,实现两者的相互提升与共通交流。
(二)展现环境结构特征的建筑设计
1.合理把握环境轴线特征。轴线蕴含着一种对环境视觉方向表达的特征。建筑在进入环境中,双方的组织结构以轴线为载体实现双方的互动与整合。基于此,在建筑设计实践中,使建筑自身形态控制的轴线成为双方联系与互动的节点,为两者在结构层面的整合提供依据,以此实现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统一。以法国的“德芳斯巨门”为例,在其设计过程中,即采用以“德芳斯巨门”巨大的体量凸显周围环境形象特征的思想,使城市的结构轴线穿过德芳斯巨门,以这一轴线设计思想,实现凯旋门与周围环境的呼应,使德芳斯巨门锚固在经延长的城市轴线之上,是该建筑成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元素,如图一所示。
图一法国 “德芳斯巨门”
2.充分把握环境的核心特征。环境的核心无论是在形状上,还是在大小上,都与四周的环境具有明显的差异,是环境中极具中心特征与统领特征的要素。基于此,在建筑设计中要有效展现环境结构必须重视环境结构的核心特征,可通过直接将建筑作为环境核心或者使建筑加入到环境核心的方式实现。其中,直接将建筑作为环境结构核心,可通过在建筑形式设计上与其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方式实现,如在水平延伸的基质中设计垂直高耸的建筑形态;或者通过建筑体量的营造,使环境与建筑双方的各要素在体量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充分展现环境的结构特征。
(三)凸显环境空间特征的建筑设计
环境空间特征的运用主要包括滨水环境、山地环境以及城市环境的空间特征运用三个方面。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山脊与山顶地段空间具有较强的中心性,山脊具有空间导向性,可获得两个方向以上的视野,而山顶视野更加开阔,加之其轮廓线作用,还具有上升趋势。基于此,在建筑设计时,应充分发挥山脊与山顶空间的空间环境特征,设计地标性建筑,增强对这一环境的支配特质。而滨水空间特征的表现应着重从水平直水岸以及凸形、凹形水岸空间特征进行表现。此外,在建筑设计中,对城市空间特征的展现应分别注重广场空间与街道空间的标识性、连续性的表达。
二、以环境感知特征为基础的建筑设计
(一)视觉感知特征运用
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通常通过动态环境、静态环境视觉为导向实现建筑的生产。一方面,我国多数园林建筑在设计过程中,都充分考虑“游”这一特征,进行交通空间设计,实现环境之间、空间之间的引导媒介形成,从而使环境之中有效地融入了建筑节点,从而创造出“步移景异”的环境视觉效果。这一建筑设计理念主要是一种遵循“游走路径”的设计理念,使建筑内部交通可达性得以消解,主体传达“游”的观赏理念,即在建筑设计的建筑流线的组织中,以“非直接到达”的方式实现。在这种以运用动态环境视觉为基础的建筑设计方式,可使观赏这在路径中以及空间中,感知与体验周围环境,体验空间的层级变化及其与环境元素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视觉作为环境感知中的主要知觉方式,对建筑设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还应注重静态环境视觉特征的运用,可分别从环境以及建筑中,挖掘视觉特征,设置合适的环境感知方式,实现观赏主体对环境与建筑两者间的知觉联结,这对建筑设计而言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中明确最具特征的知觉元素,将其作为设计中首要考量的视觉因素。如宽阔的河道作为环境中独特的知觉元素时,在设计中就应注重突出水景视觉,以获得高品质视觉体验。
(二)情感记忆特征运用
建筑与环境双方一旦融合,那么建筑本身的功能以及物质等各方面的要求都将持续扩大化,最终实现其功能的超越。基于此,在建筑设计中,怎样处理好环境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优化运用环境的情感记忆特征,实现建筑在特定环境中的有效“锚固”便成为建筑设计的重点。在建筑设计中,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一是在情境形态的环境中锚固建筑。建筑物在环境中的生成过程中,环境所负载的情感与体验可通过主体的记忆与想象实现升华,实现对环境的环境的情感记忆。因此,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在情境环境中锚固建筑,可使环境情感、经验与建筑交织为一体,实现两者的深层次的整合,进而加深主体对建筑的情感记忆。二是在物象形态环境中锚固建筑。建筑基地中的水体、土地等环境要素,并不单纯地以其物质作用实现对建筑的影响,而是通过提取环境要素中的情感特征,对其进行感知加工,从而为建筑介入环境中提供知觉基础,以此与环境元素建立联结,最终形成一个知觉网络,实现环境与建筑的有机锚固,实现环境中的自然感知与景观与文化等的相互交织,最终实现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
综上可见,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环境特征以成为影响建筑独特性的决定性因素。基于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充分分析环境形象特征与感知特征等,以此为基础展开设计,使环境与建筑实现有效连接,形成一个和谐有机体,以促进建筑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春初.基于环境形态与感知特征的建筑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2] 姚亦梅.现代高校商业空间环境形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3] 张侃侃.设计形态生成研究——关于设计形态的“塑”与“构”[D].天津大学,2011.
[4] 于莉丽.形态与环境设计——冰花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D].沈阳理工大学,2009.
[5] 陆诗亮,初晓,魏治平等.大连市体育中心体育馆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13,(10):66-71.
[6] 赵天宇.浅谈山地环境中建筑设计[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