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绿地改造的创新与探索

2014-04-21朱甲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城市绿地绿地景观

朱甲

摘要

随着城市自然发展,各绿地在城市中的区位、功能随之发生转变。为了更好的配合整体城市低碳和谐发展的进程,绿地也需要做进一步的提升改造,以配合新的定位。在体现城市特定区域独有的精神内涵、创造与众不同的景观效果的前提下,量身而作的包含场地记忆及最大程度上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设计成为首选。本文结合实际经验,就设计目标、设计原则与设计要素等方面对城市绿地改造景观设计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

改造 保留 湿地系统 雨洪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景观改造工程的复杂程度远高于一般的新建项目,除了地块本身特有的区域价值和生态功能,更需要尊重场地原有的记忆、保持原有生态群落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考虑成本投入和后期维护。景观设计作为城市绿地改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效果好坏,是决定该区域品质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兼顾特定区域的整体环境、地区文化、以及实际功能,综合运用各类景观艺术手法和园林素材,创造出与区域环境相适宜、相协调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绿地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正文

项目概况

1.1区位及范围

项目位于吴江市区东太湖大道两侧,东起227省道,西至鲈乡南路。最宽处约220米,最窄处仅5米,景观设计面积约26万平方米。

1.2现状情况

东太湖大道道路断面改造,增设中央隔离带,两侧各拓宽7米。两侧绿地同时进行提升改造。

道路北侧为行政用地、广场用地及居住用地,南侧以居住用地为主。

以花园路为界,东侧绿地为前年新建的防护道路绿化带,植物种植密度较大,以小乔木和花灌木为主,生长情况良好。西侧绿地为滨水小游园,风貌陈旧,基础设施不完善,植物种植密度大。

1.3任务书要求

以“景观园艺化、设施人性化、改造系统化、实施精细化”为方向,做好河流沿线与现有绿化景观设施的衔接。

原则及定位

2.1设计原则

生态性

秉承低碳生态的原则,最小干预改造绿地的整体生态系统,创造更加良好的生境。

功能性

满足行车、骑车、步行等使用者多项需求,最大程度上为周边居民服务。

独特性

解读地块在区域整体环境中的定位,保留场地中地形地貌的特征,使地域文化更好融入场地空间。

2.2设计定位

服务于周边居住区为主的邻里公园。

2.3设计重点

将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充分融入到场地设计中。

以自然为创意之源,既带有独特的场地记忆,又代表新城区面貌和风格。

解决防洪和亲水的不同需求。

概念

3.1设计理念:

改造项目的难点在于,是否能挖掘原有场地的特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在此基础上融入城市新的定位和时代建设风貌。

此项目中,大面积的现状种植和湿地地貌是我们设计保留的重点。这些也是维持绿地本身生态系统的根本。

设计需在尽量不改变绿化大格局的前提下,以现阶段的技术手段措施,提升绿地品质,并将原本零散的地块进行统一规划设计,使其更具整体性。增设基础设施,布置合理的园路,通过视线引导,让使用者更快到达滨水及活动场地,使其更具合理的功能性和参与性。最重要的,也是城市绿地最初的意图,改造设计需加强生态系统的构建,利用生态系统可持续自然生长的特质,为城市打造一处回归自然本身的处所。

3.2概念表达

绿洲上的飘带:保留湿地现状,在最少自然干预的基础上设置慢行系统,飘带整体串联东西场地,统一规划和谐的主题概念。

总体设计

4.1功能分区

由西向东,以南北向道路为分界,根据周边地块性质将设计地块分为四个功能分区:

游憩交流区

活力都市区

运动健身区

生态防护区

4.2交通组织

主园路以红飘带的形式,东西向整体贯穿;步行等级园路在每个分区形成各自的交通回路;东太湖大道一侧多设人行出入口,设计直接到达滨水的道路,保证亲水的便捷性。

4.3节点及视线分析

作为道路景观,在大空间节奏上,首先保证车行速度的视线效果。沿路地形及种植空间按照一定段落进行开合设计,既有视线的穿透指引,能直达水域,又有视线的遮挡收头,避免一览无余。

作为公园景观,在丰富的空间层次中,形成步移景异的游赏感受最为重要。

4.3水位及驳岸设计

保留基地内的基础河道和闸站,在保证行洪截面的前提下,对软驳岸河道线型进行微调。基本水位继续依靠闸站控制,保证景观水位,遇到雨季洪水来临,防汛墙以下绿地均可过水。

滨水以生态软质驳岸为主,细部做法上体现游赏功能的多样性。

改造难点

5.1现状保留

改造项目的前提就是对现状进行最大程度的保留,尽量利用原有的优质资源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观赏性和实用性。

此项目中,保留的措施主要集中在两方面:治树和理水。设计尽量保留场地内已成型成林的大乔木和骨干树,去除因光照等因素生长状况较恶劣的中层乔木、灌木。重新整合现有苗木,重点区域异地移植原生大乔木,形成空间层次丰富的自然组团式群落,强化水生植物部分。同时,继续保留现状的原生湿地肌理,

5.2场地重塑

改造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使用,使本来单一陈旧的绿地有更多元的功能融入,同时产生集聚效应,带动周边地块、甚至周边区域的发展。我们希望在此项目中,能够实现的也是这些---最终形成集中式综合城市绿地。

此项目中,重塑的措施主要集中在两方面:通路和亮灯。增设东西整体贯穿的园路,在植物群落围合的各种尺度游憩空间中轻盈穿梭。强调各种水空间、植物空间、硬质空间的丰富变化,让场地焕发多样性功能的新生。配合市政道路亮化工程进行整体滨水景观带亮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同时对服务半径内的居住区起到绿化及区域活动补偿作用。

5.3特色及亮点

根据城市整体向南发展的趋势,项目基地的地位发生明显改变,从城郊防护性绿地调整为市区综合性绿地。随着政府迁址,政治中心---商务文化中心---社区中心的城市新轴线逐渐形成,本项目绿地成为南北向城市轴线的自然延伸。同时担负一定的城市展示功能。

5.4成本控制

对于改造,成本控制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此项目中,设计方面从三个点切入: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生境营造、现状资源的保留利用和现代技术手段措施的辅助使用。以最少的前期资金投入做最长远的发展可能性计划,以自然本身的生长做城市景观演化的基底。

专项技术措施研究

6.1湿地系统

湿地系统,因其对生境的调节作用,在越来越多具有相应自然条件的改造项目中广泛应用。

经多项案例研究,经营维护比较成功的湿地公园有以下可借鉴经验:原生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化;游人亲近自然的最大化;建设体系干预最小化;成本投入最小化。

本项目西侧地块具有极好的原生资源,设计在此基础上梳理交通,构建完整游赏体系。

6.2雨洪系统

雨洪系统,通过对雨水收集、储存等,对城市整体防洪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中关注到这个问题。

经多项案例研究,雨洪系统在景观中的应用有以下可借鉴经验:自然地貌的保留或利用;多样性水生湿生植物应用;科普性推广。

本项目中段地块现状鱼塘条件良好,河道为泄洪河道。设计改造原有鱼塘为雨洪系统的生态水泡,调节生境、起到实际的防洪蓄水作用的同时,作为一种新型的景观风格尝试,丰富游赏感受,寓教于乐。

6.3慢行系统

慢行系统,不仅仅是解决交通问题的一种途径,现在看来更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经多项案例研究,城市公园中的慢行系统主要有以下特点:适于骑车、健步及一般游赏;沿途具有观赏性或空间变化多样;有一定的长度距离。

本项目沿东太湖大道约3公里长,东西展开景观层次丰富、空间格局多样,对于周边居民的日常使用十分便捷。设计作为主题概念的慢行飘带,串联了基地中所有的景观元素。

总结

改造工程对于现状应尽最大程度的尊重和考量,这些重要的历史信息一旦失去就无法弥补,而这种景深层次的营造又是超出任何设计师的模拟和复制能力的。

另外,对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坚持,不仅仅再是理论上的热点,而是越来越落到实际工程建设上来。这个重回原生态的趋势是设计的必然,是自然的必然,更甚社会发展进程的必然。同时,这种尝试对前期建造和后期维护的成本控制也存在极大的可能性。

面对城市绿地改造的课题,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非常多,而最重要的、不能忘记的初衷还是对场地记忆和自然的尊重。

参考文献

[1]克莱尔•库珀•马库斯,人性场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

[2]凯文•林奇,城市意向,华夏出版社,2001.4

[3]许浩,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

[4]李克欣,低碳城市建设的技术路径及战略意义,城乡建设,2009.11

[5]西蒙兹,景观设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0

[6]俞孔坚,景观:生态.文化.感知,中国建工出版社,2008.1

[7]成玉宁、张祎、张亚伟、 戴丹骅,湿地公园设计,中国建工出版社,2012.5

猜你喜欢

城市绿地绿地景观
城市绿地观花植物资源应用研究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走进绿地
城市绿地规划教学改革初探
开启尊贵旅程,乐享卓越人生绿地酒店嘉年华和2016绿地酒店品牌发布会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
我心中的那片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