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量测技术在岳家寨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应用与分析
2014-04-21姚辉余小佳曾昌海
姚辉 余小佳 曾昌海
摘要:岳家寨隧道施工方法为新奥法,本文以岳家寨隧道为背景,介绍了此隧道监控量测的基本内容,阐述了本隧道各种监测数据的分析处和理方法,通过对各施工阶段的监测与综合分析,科学判断隧道开挖后的围岩稳定情况,并对隧道施工的安全性进行评估,据此指导隧道的安全施工。
关键词:岳家寨隧道;新奥法;监控量测;综合分析;围岩稳定;
中图分类号: U45 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在我国高速公路、铁路、轨道交通等建设中,越来越多的运用了新奥法这种隧道施工方法,其原理是应用岩体力学理论,以维护和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为基点,采用锚杆和喷射混凝土为主要支护手段,及时的进行支护,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松弛,使围岩成为支护体系的组成部分,并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量测、监控来指导隧道施工和地下工程设计施工的方法和原则
监控量测是新奥法的核心组成部分,在隧道施工中必须通过监控量测来判断定围岩和支护结构的承载力、变形随时间变化的量值,据此指导隧道的动态设计和施工。因此,快速、准确地进行现场监控量测和信息反馈是应用新奥法施工的关键。
1工程概况
岳家寨隧道为杭瑞高速公路贵州境大兴至思南段小净距隧道。本隧道位于江口县闵孝镇境内,属长隧道,左线起讫桩号为ZK2+300~ZK4+315,长2015m,最大埋深约367m;右线起讫桩号YK2+302~YK4+337,长2035m,最大埋深约360m。隧道呈214°-195°方向展布。采用灯光照明,机械通风。
监控量测方案
岳家寨隧道主要为Ⅳ、Ⅴ级围岩,岩性主要以泥岩为主,其中有较长一段风化较严重,对施工安全正常进行产生了极大地影响,故及时准确的监控量测对指导此隧道的安全施工有很大的作用。
2.1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与描述
2.1.1观察目的
1)核实详勘报告所描述的地质条件和围岩类别。
2)为判断围岩、隧道的稳定性提供地质依据。
3)根据喷层表面状态及锚杆的工作状态,分析支护结构的可靠程度。
2.1.2观察频率:每次爆破后进行
2.2拱顶沉降与水平收敛
2.2.1断面布置情况
由于围岩条件较复杂,再上开挖断面大,因此Ⅴ级围岩一般10m布置一个监控断面,Ⅳ级围岩20m布置一个断面,Ⅲ级围岩30m一个断面。具体可根据围岩情况确定。发生坍方后要加密监控量测。图1为拱顶沉降及监控量测典型断面布置图,点A为拱顶沉降监测点,B、C为水平收敛监测点。
图1测点布置图
表1拱顶下沉量测与净空变化量测的量测频率(位移速度)
表2 拱顶下沉量测与净空变化量测的量测频率(距开挖面距离)
2.3地表沉降的量测
2.3.1量测目的
判断隧道入口和出口埋深较浅处地面的影响程度和范围,确保施工安全和地表邻近建筑物的安全。
2.3.2量测设备:精密水平仪、水准尺、码相机等。
2.3.3监测频率:每天一次
2.3.4监测方法和要求
对隧道洞口浅埋地段高边坡,沿隧道轴线方向和横向设置量测点,测点设置应选择通视条件较好,测量方便、基准点牢固的测点。测点先量测放线定位,用水泥桩埋设。隧道洞口地表下沉量测应在进洞开挖前开始量测,直至变形趋于稳定时结束。
图2岳家寨隧道洞口段地表沉降布置示意图
地表沉降点的大样立面图和平面图示意如下:
图3沉降观测点控制桩示意图
监控结果分析
3.1 地质和支护状况观察分析
入驻现场后,经过长时间仔细的观察,隧道开挖至今围岩情况和地质勘查情况基本一致,未出现大的异常情况,初期支护后未见裂缝开展,在初期支护上出现了微量渗水。
对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数据的分析
下图为岳家寨隧道出口端左线ZK4+276断面的拱顶沉降趋势图,此断面为Ⅴ级围岩,岩性主要以泥岩为主。
图4ZK4+276断面单次和累计拱顶沉降位移图
图4为 典型断面ZK4+276的单次和累计沉降位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拱顶沉降在隧道掌子面开挖后的3~5天的变化速度较大,最大值达到了2.38mm/d,当隧道掌子面开挖两周后,断面沉降就趋于稳定不变了,此时的累计沉降值为14.8mm,但当隧道下台阶开挖到ZK4+276断面的时候,由于爆破和开挖的一系列原因,该点布置的沉降监测点又开始有较大位移,最大位移量为1.65mm/d,随着初期支护的及时跟上,下台阶开挖对拱顶沉降的影响不是太大,沉降在下台阶开挖一周左右就达到稳定了,该断面总的累计沉降值为21.4mm。
图5ZK4+276断面单次和累计周边收敛位移图
图5为 典型断面ZK4+276的单次和累计收敛位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周边收敛在隧道掌子面开挖后3天左右的变化速度较大,最大值达到了1.68mm/d,当隧道掌子面开挖10天后,收敛就趋于稳定不变了,此时的累计收敛值为9.21mm,但当隧道下台阶开挖到ZK4+276断面的时候,由于爆破开挖的一系列扰动原因,该断面的水平收敛监控点又有了较大的位移,最大位移量为1.23mm/d,下台阶开挖5天左右,水平收敛就在此趋于稳定了,总的累计收敛为15.71mm。
对地表沉降的分析
隧道出口埋端深较浅,围岩级别为Ⅴ级,岩性为泥岩,施工扰动对地表影响非常大,故选择洞口段的ZK4+306断面为典型断面分析地表沉降,由于每个断面我们布置了多个沉降监测点,数据非常多,因此选择隧道正上方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点P1、P2、P3来分析。图6为典型断面ZK4+306的代表性的三个点P1、P2、P3的沉降速率曲线:
图6 ZK4+306断面地表沉降速率曲线
由图6可知,10月8日~10月15日隧道刚开挖至监测断面及开挖过后一周,地表沉降变化速率都较快,P1、P2、P3三点中隧道中心线正上方的P2点沉降速率最快,最快可达到1.70mm/d,此时各测点总沉降量平均达到最终沉降量的85%~95%,当10月23日开挖工作面通过监测段面大约2.5倍洞径并且监测断面开挖两周后,各测点的地表沉降就基本达到稳定。
4结论
通过对岳家寨隧道各种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总结得出如下结论:
隧道洞内开挖围岩情况和地质勘查情况基本一致
从地表沉降和拱顶下沉及洞周收敛监测结论
通过对典型断面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隧道的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和周边收敛速率都在合理的范围内,没有超过规定限值,说明隧道运用的施工方法是合理的,能够保证施工的安全,但是由于隧道掌子面刚开挖后,洞周位移速率比较大,要尽快的进行初期支护,并且在下台阶开挖的时候也要及时进行初期支护,以免上台阶拱脚处的应力集中对隧道产生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晓红.隧道新奥法及其量测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蒋树屏蒋树屏,林勇.公路隧道量测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其工程应用[J]. 现代隧道技术, 2001,(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
[4] 黄成光.公路隧道施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5]夏才初,潘国荣.土木工程监测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姚辉(1987-),男,重庆巫溪县人士,工学学士,研究方向(道路与桥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