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表面气泡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2014-04-21唐清兵
唐清兵
摘要:混凝土气泡防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加强对混凝土结构表面气泡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本文笔者对混凝土结构表面气泡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表面,气泡,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331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混凝土项目施工中会因材料、配比、施工、养护等操作因素而产生大量的气泡,当气泡的体积过大时就会成为有害气泡,不但影响混凝土结构的稳定,而且会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强度。 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对混凝土气泡的预防和处理工作加强研究和探索,通过规范材料、配比、施工和养护等各项操作,达到有效防治混凝土气泡的目的。
混凝土表面气泡产生原因分析
混凝土表面气泡产生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下面就其主要原因作详细分析:
水胶比的影响
水胶比也是导致混凝土表面气泡产生的重要原因。水胶比过大时,胶凝材料在水化过程中,多余水分的一部分排出吸附在混凝土与模板之间,随后在空气中蒸发,会使混凝土硬化后在表面形成气泡。在用水量不变情况下,胶凝材料随着水胶比的减小而增大,胶凝材料用量过多,混凝土的粘度增大。在胶凝材料用量不变的情况下,用水量随着水胶比增大而增大,用水量过大,混凝土内引入的气体就越多。在施工过程中,一定量的气体排出集结在混凝土与模板之间,混凝土硬化后在其表面形成气泡。
2.外加剂以及水泥和掺合料自身成分及性能有关
使用混凝土外加剂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混凝土的强度、工作性、耐久性、经济性。为了使混凝土能满足以上性能要求,外加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减水剂都具有一定的缓凝引气效果,不同类型的减水剂或不同掺量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含气量,使混凝土表面气泡增多。一般掺减水剂的混凝土表面气泡数量比不掺减水剂的混凝土多,而且减水剂掺量越大影响越明显。水泥品种对混凝土表面气泡也有一定的影响,普通硅酸盐水泥比粉煤灰硅酸盐水泥配置的混凝土表面气泡要多。水泥和掺合料种类以及用量的不一样,缓凝时间不一样,混凝土的粘度就会不同。一般情况下,粉煤灰掺量越大、缓凝时间越长,混凝土的粘度就越大。
3.混凝土浆集比的影响
混凝土是由多种材料结合而成,粗集料起到骨架的作用,细集料填充粗集料的空隙并包裹粗集料,水泥浆填充细集料的空隙并包裹细集料。混凝土中浆体在填充骨料的空隙后要有一定的富余,以使混凝土保持良好的强度和工作性。如果在配合比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存在浆集比偏小,就会造成集料不密实,形成自由空隙,因而产生气泡,甚至产生麻面或空洞。反之,随水泥浆增多会引入大量的水,同时细集料用量越多,混凝土中引入的气体就越多,从而使硬化后的水泥混凝土表面存在气泡。
4.骨料级配不良,粒型不好,针片状颗粒含量过多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骨料级配不良,粒型不好,针片状颗粒含量较多,致使细集料不足以填充粗集料间的空隙,集料本身未达到最紧密堆积,给气泡的形成提供了可能。砂子级配不良或模数较小,特别是粒径在0.15~0.6的细集料含量多时,能使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增大。砂子细度模数波动较大,施工配合比计算不准等导致实际的砂率较大或较小,都会使混凝土的含气量增大,引起混凝土表面形成气泡。
5.与混凝土搅拌及运输有关搅拌时间不合理
搅拌时间过短会使混凝土搅拌不均匀,气泡的分布及密集程度不同。试验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搅拌时间在3min左右时,混凝土中的气泡分布达到均匀。但随着搅拌时间增长,混凝土中引入的气泡会增多。搅拌时间在12min左右时,混凝土的含气量达到最大,继续搅拌,混凝土中的含气量就会逐渐减少。如果运输过程时间较短,混凝土罐车对混凝土的搅拌也会引入气泡。若运输过程时间较长或罐车搅拌速度快,混凝土到达现场后含气量损失严重,致使坍落度损失较大。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工作性,施工中往往进行二次投料搅拌,这样更会引入大量气体,使混凝土表面形成气泡。使用聚羧酸外加剂的混凝土表现尤为明显。
6.施工工艺方面的原因
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由于浇筑层太厚,即使振捣时间、振捣半径、振捣工艺达到要求,而气泡沿模板行程过长,致使气泡难以完全排出,从而造成混凝土结构表面气泡产生。由于设计断面尺寸比较小甚至有内倾斜面(比如T梁下端的马蹄部位),截面变化处,气泡也不易排出。使用附着式振捣器时,由于振动频率高,很短时间内混凝土就能达到密实状态,而混凝土中的气体大量排出却附着在模板上,一时间难以排出,最后在混凝土表面形成气泡。混凝土振捣不充分,不按规范操作或振动设备选择不合理等,均是表面气泡产生的因素。
二、混凝土表面气泡的预防措施
针对混凝土表面气泡产生的不同原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1.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结构类型、耐久性指标等,合理选择水泥品种、强度等级及掺合料,同时应选择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的大厂家。根据所选用的水泥品种及混凝土耐久性指标选择适当的掺和料,如粉煤灰、矿渣等。掺粉煤灰时一般不超过15%,粉煤灰硅酸盐水泥不得再掺粉煤灰;矿渣硅酸盐水泥不得再掺矿渣粉;根据工程需要,如果采用双掺,一般粉煤灰掺量不大于矿粉掺量。
2.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结构类型、运输方式、施工工艺、使用外加剂的主要目的和质量控制目标,选择质量稳定、减水率合适,并对耐久性及长期性不会产生不利影响的品种。通过化学定性适应性试验确定其最佳掺量,一般选择三个厂家。根据试验结果,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等,确定首选厂家和备选厂家。
3.严格按照规范规定,设计满足最大水胶比和最小胶凝材料用量要求的初步配合比,并进行外加剂剂量定量适应性试验。通过试配调整胶凝材料用量及比例、外加剂掺量、砂率、集料级配等,确定有良好工作性及有关要求的基准配合比。根据基准配合比进行强度和耐久性测试调整,最后优化得到具有良好强度、工作性、耐久性、经济性的混凝土配合比,有效预防混凝土表面气泡的产生。
4.选择质量稳定的料原,严把材料质量关,对进场的各种原材料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检验。控制好骨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含泥量、级配及细度模数,加强混凝土质量控制。生产混凝土时,一定要对骨料的含水率及时进行检测,随时对施工配合比进行调整,保证混凝土的水胶比和砂率与理论配合比一致,从而减少混凝土表面气泡。
5.根据混凝土结构截面、振捣设备,确定分层浇筑厚度,一般不超过50cm。在浇筑混凝土时,一定要均匀投放,逐步推进浇筑,减少混凝土水平流动距离,避免离析现象。使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时,要遵循“快插慢拔”,振动器应插入到下层混凝土中,不得用振动器推赶混凝土至模板侧,而要从模板侧向中间振捣混凝土,不得漏振,欠振或过振,保证混凝土均匀密实及外观质量。附着震动时与振动器数量、安装位置有关,施工中应按混凝土结构形式及配合比布置安装振动器的位置及间距,控制好振动时间和先后顺序,适时进行复振,减少混凝土表面气泡。复振是消除混凝土结构表面气泡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结束语
实践表明,以上针对混凝土表面气泡采取的预防措施都取得了极佳的效果,所以在对混凝土施工时,一定要对它的原料选取和配比、施工工艺等诸方面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并且要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全程跟踪,这样才能确保混凝土的质量。也就是说混凝土表面形成的气泡,只要找到原因所在,采取合适的方法解决,就能够消除。应当注意的是,混凝土表面气泡产生的原因很多,因而要对不同因素造成的气泡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勇,吴峥嵘,马成刚.浅论混凝土气泡成因分析与控制技术[J].四川水力发电,2010(S2).
[2]郭明洋,杨荣俊,张金喜.水灰比对混凝土气泡特征参数影响的试验研究[J].混凝土,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