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高层建筑施工技术
2014-04-21周铨
周铨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经济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在追求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对生活环境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观带动了我国现代建筑工程行业的兴起与发展。本文主要针对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中模板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以及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布料、浇筑的施工要求和措施做了简要的论述,同时还阐述了防水隔热工程的施工要点。
关键词:模板工程;质量控制;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1工程施工条件及特点
某工程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模板工程误差不大于±15mm,边长误差不大于1/15000;基础放线偏差不大于±10mm;轴线竖向偏差不大于30mm;标高竖向放线偏差不大于±30mm;模板工程应用胶合板、木方条、钢管等材料,模板及其支架应进行强度、刚度、稳定性等计算,柱混凝土拆模强度不小于1.5Mpa,墙体拆模强度不小于1.0MPa或承受楼板荷载时不小于4.0MPa。混凝土工程应用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外加剂应符合相应规范;现浇结构应及时根据季节、时段有效养护;现浇混凝土结构许可偏差要符合规定;在施工地盘设置可靠避雷、防强风、防电、消防等措施。该工程的防雷接地对基础、柱、梁等各构件钢筋联网要求,应配合电气有关施工图进行施工。
2模板工程
2.1模板支设的质量要求模板的搭设必须准确掌握构件的几何尺寸,要保证轴线位置的准确。模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能可靠地承受新浇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以及施工荷载。浇筑之一定要应检查承重架及加固支撑扣件是否拧紧。模板的安装误差应严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超过允许值时必须校正。
2.2模板支设的质量控制措施
所有结构支模前均应由专业人员进行配板设计和画出配板放样图并编号,余留量由缝模调整;模板及其支撑均应落在实处,不得有“虚”脚出现,安拆均设专人负责;墙柱脚模板应加垫木和导模,防止混凝土浆流失造成烂根;当梁、板跨度大于及等于4m时,跨中梁、板底处应按设计要求起拱,如设计无要求时,起拱高度为梁跨度的千分之一至三,主次梁交接时,先主梁起拱,后次梁起拱;为防止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与模板粘结,影响脱模,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在清理过的模板表面上(包括第一次使用的模板)涂刷隔离剂,对隔离剂的基本要求是:不粘结、易脱落、不污染墙、易于操作、易清理、无害于人体、不腐蚀模板。
3钢筋工程
钢筋进场时,应按规定抽取试件做力学性能检验,其质量必须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本工程钢筋均在现场加工制作,钢筋加工的允许偏差钢筋安装时,钢筋的品种、级别、规格和数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其锚固长度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300mm,HRB400级别纵向受拉钢筋末端采用机械锚固措施时,包括附加锚固端头在内的锚固长度可取锚固长度的0.7倍。构件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保护层的厚度不小于钢筋的直径d;板、墙、侧壁的分布筋保护层为10;梁、柱中箍筋和构造筋的保护层为15;基础按有垫层考虑,无垫层考虑70。在浇筑混凝土前,应进行钢筋工程的隐蔽验收。
3.1钢筋接头位置
梁底部钢筋在支座处,上部钢筋在跨中1/3范围内,接头钢筋同一断面不得超过50%(焊接)或25%(绑扎搭接),位置错开45d(d为钢筋直径);墙、柱竖向钢筋每层楼板面处错开50d接头;楼板受力通长钢筋接长底筋在支座处,负钢筋在跨中1/3范围内,其他短钢筋则按设计长度配料制作;箍筋的接头应交错设置,并与两根架立筋绑扎,悬臂飘梁则箍筋接头在下,其余做法与柱相同;楼面施工缝处钢筋处理;一般楼面不留施工缝,如遇特殊情况需留施工缝时,断面处应增加设置施工插铁,数量为主钢筋面积的30%,长度取3.0m,两端各仲入缝内1.5m。板插铁采用Ф12钢筋,放置于板中部,梁插铁用Ф20的钢筋放于上、下受力钢筋位置。
3.2钢筋制作绑扎注意事项
预见性地提出和处理钢筋有关设计的矛盾问题或施工难处,需核定的要及时与设计院、建设单位联系核定,做到准确认真翻样。所有钢筋下料单及翻样处理均由现场综合技术组、质安组负责校审批准;钢筋制成的半成品进行挂牌验收,专人负责清料,质安组负责抽查;梁、柱节头的钢筋均很密,核心箍不允许遗漏,绑扎确实困难的部位,将箍筋制成两个型,待绑扎就位后,按搭接10d焊接成封闭箍;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按设计图纸要求执行;柱的竖筋在楼面的位置加焊一层相同规格的定位箍和定位筋,以预防钢筋偏移;楼层负筋等安装配管完毕(预应力混凝土板等预应力钢筋套管及水电管线埋设完毕),再进行绑扎,楼板负筋绑扎应加Ф10钢筋马凳,间距纵横1.0m;负筋绑扎好后,严禁在上面踩踏,以保证负筋位置的正确;板钢筋除靠近外围两行相交点全部扎牢外,中间部分的相交点可间隔交错扎牢,但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位移,双向受力的钢筋须全部扎牢。楼板钢筋的弯起点,如加工场在加工没有起弯时,设计图纸又无特殊注明的,可按以下规定弯起钢筋,板的边跨支座按跨度1/10L为弯起点。板的中跨及连续多跨可按支座中线1/6L为弯起点。(L一板的中一中跨度)
4混凝土工程
4.1施工工艺流程
配合比计算→原材料计算、外加剂配制→混凝土坍落度测定、试块制作→混凝土运输→泵送→布料→混凝土浇筑、振捣→泵和输送管的清洗、拆除。
4.2输送管道的敷设及楼层布置
本工程输送管道采用DN125型,垂直管道采用在楼层钢筋混凝土边梁上预埋铁件,然后用角铁焊接固定输送管;在楼面,输送管需搭支架及马道布置,而不能直接放在楼面上。布置水平管或向下的垂直管采用混凝土浇筑方向与泵送方向相反。
4.3混凝土的布料
采用独立式混凝土布料杆,方法是:先将它安放在支撑稳固的待浇筑楼板的模板平面上,一端与泵送混凝土输送管道接通,另一端接软管,由人力推动做水平布料。
4.4混凝土的浇筑
每层楼混凝土按二次浇筑,第一次浇筑柱,第二次浇筑梁板。柱浇筑高度大于3.0m的,在一侧或两侧模板开设门子板,混凝土从门子板处的斜槽或平台灌入模内,振捣器采用高频振捣棒从顶部插入振捣。按300mm~500mm厚分层浇筑,在有孔洞模板部位两侧应均匀下料,相对振捣。浇筑时应重点控制浇筑高度和振捣棒插入问距、深度、顺序。泵送混凝土时,应使料斗内持续保持一定量的混凝土(20cm厚以上),以免吸入空气,使转换开关阀间造成混凝土逆流形成堵塞。在泵送时,每2h换一次水洗槽,并检查泵缸的行程,发现有变化及时调整,泵送时,应随时观察泵送效果。浇筑混凝土时应分段分层进行,每层浇筑高度应根据结构特点、钢筋疏密决定。一般分层高度为插入式振动器作用部分长度的1.25倍,最大不超过500mm。平板振动器的分层厚度为200mm。
使用插入式振动器应快插慢拔,插点要均匀排列,逐点移动,按顺序进行,不得遗漏,做到均匀振实。移动间距不大于振动作用半径的1.5倍(一般300~400mm)振捣上一层时应插入下层混凝土面50mm,以消除两层间的接缝。平板振动器的移动间距应能保证振动器的平板覆盖已振实部分边缘。和板连成整体的大断面梁允许单独浇筑,其施工缝应留设在板底下20~30mm处。第一层下料慢些,使梁底充分振实后再下第二层料。用“赶浆法”使水泥浆沿梁底包裹石子向前推时,振捣时要避免触动钢筋及埋件。
浇筑混凝土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时间就尽量缩短,并应在上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间歇的最长时间应按所有水泥品种及混凝土初凝条件确定一般超过2小时应按施工缝处理。浇筑混凝土时应振派专人经常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洞、预埋件、插筋有无位移变形或堵塞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停止浇灌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初凝前修整完毕。
5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建筑工程的建设中,必须树立施工质量控制的意识,结合国内一些建筑施工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有较强实用性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工作较为复杂,不是某一单位或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从自身角度出发,不断加强对于施工质量的严格控制。我国现代建筑行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不断加强相关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才能有效提升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品牌效应,进而促进其全面、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