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建筑施工裂缝控制措施
2014-04-21周立捷
周立捷
摘 要: 混凝土作为一种优良的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混凝土裂缝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质量及安全性能。本文就针对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措施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关键词: 建筑工程, 施工裂缝, 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经常出现裂缝的现象,因为形成裂缝的原因复杂,作业人员在施工中不容易对其进行控制,所以,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是经常出现但又难以解决的现象,建筑施工裂缝的预防和控制一直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要做好裂缝控制工作的基础, 就要对可能引起裂缝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只有清楚了裂缝的形成机制才能采取有效的针对措施。
1、混凝土裂缝及影响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有脆性易开裂、导热性差、抗变形力差、良好的耐久性和较高的抗压度等性质。由于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一系列的原因,导致出现很多裂缝,即在固体材料中存在的不连续的断裂。在结构物中,断裂不可避免。特别是在建筑施工中出现的裂缝,会影响混凝土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和刚度抵抗力,不至于坍塌,但也会影响到建筑的美观,削弱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整体性。当裂缝宽度超过规定的标准时,会造成钢筋受到锈蚀,导致构件的耐久性差,加快混凝土建筑物老化速度,降低了混凝土建筑物的安全程度。因此,应该认真对待混凝土裂缝,及时检查,对裂缝进行修补,让建筑物安全的运行。
2、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混凝土裂缝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水泥与石子、沙子粘结面上的裂缝,又有水泥浆与骨料之间的裂缝,这两种可以被称之为微裂缝。当这两种裂缝扩大以后,就形成了肉眼可见的大裂缝。为了实现对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进行有效控制,首先必须了解混凝土裂缝产生的主要因素,从而分析得出相关的裂缝控制措施。
2.1 建筑设计的不合理因素
建筑设计不合理会导致混凝土结构中出现裂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结构中的断面突变而产生的应力集中所产生的构件裂缝;②对构件施加预应力不当,造成构件的裂缝;③构造钢筋配置过少或过粗等引起构件裂缝;④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变形;⑤采用的混凝土等级过高,造成用灰量过大,对收缩不利;⑥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水分蒸发、 体积逐渐缩小,产生收缩,而板的四周由于受到支座的约束,不能自由伸展,当混凝土的收缩所引起板的约束应力超过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现浇板的开裂。
2.2 混凝土原材料的因素
混凝土原材料的配置不当也会引起裂缝, 比如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 会造成混凝土收缩增大, 集料颗粒级配不良或采取不恰当的间断级配, 也容易造成混凝土收缩的增大, 诱导裂缝的产生。骨料粒径越细, 针片含量越大, 混凝土单方用灰量、用水量增多, 收缩量也会增大。另外, 混凝土外加剂、掺合料选择不当或掺量不当, 都会严重增强混凝土的收缩。矿渣硅酸盐水泥收缩比普通硅酸盐水泥收缩大、粉煤灰及矾土水泥收缩值较小、快硬水泥收缩大。水泥强度等级越高、细度越细、早强越高, 对混凝土开裂影响就越大。
2.3 混凝土配合比的因素
混凝土的配合比主要包括骨料的颗粒级配和水灰比。如果骨料颗粒级配不良,容易导致混凝土干缩性增大,出现裂缝。水灰比过大时,用水量过多,混凝土凝固后,多余水分会留在混凝土内形成气泡,导致结构断面不均匀,在受力时容易受力不均,导致裂缝产生。水灰比过小时,水泥用量增多,导致水泥收缩量增大,从而形成裂缝。
2.4施工的影响
施工因素对裂缝形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比如在现场浇捣混凝土的过程中,振捣或插入不当,漏振、过振或振捣棒抽撤过快,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诱导裂缝的产生。其次,因为混凝土工程进行的抹面次数不能满足要求,更容易出现裂缝现象。另外,在养护方面,由于现场养护措施不到位,会造成混凝土早期脱水,从而引起收缩裂缝。
3、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措施
3.1 结构设计中的预防和控制
在结构设计中, 建筑平面应该尽量规则, 避免平面形状突变,产生应力集中, 导致应力裂缝。另外温度收缩也会引起应力集中, 这时就要做局部处理, 做成逐渐变化的过渡形式, 同时还要加配钢筋。当平面有凹口时, 凹口周边楼板的配筋应适当加强。建筑长度较长时, 要按照相关的规范合理布置伸缩缝、后浇带等。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受力较小, 影响不大的部位设置施工缝, 引导裂缝在此处产生, 然后进行集中处理。
3.2施工选材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根据结构要求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等级,尽量避免采用强度高的水泥。另外,注意选用质量合格的石、砂等原材料,按照规范要求合理进行掺合料以及外加剂的添加。另外,还需要掌握好混凝土补偿收缩技术的正确运用方法。采用膨胀剂时,注意考虑造成不同膨胀效果的不同品种及掺料。并通过试验使配置达到最佳。在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的坍落度设计应合理设计,及时针对现场原材料的情况进行调整,保证现场的养护工作能有效进行。
3.3 施工中的控制措施
浇捣时, 振捣棒要快插慢拔, 根据不同的混凝土坍落度正确掌握振捣时间, 避免过振或漏振, 应提倡采用二次振捣、二次抹面技术, 以排除泌水、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和气泡。在混凝土浇筑成型后, 要及时覆盖养护, 对于表面积大的板类结构或大体积混凝土可以采用蓄水养护; 覆盖材料适合选用保水性较好的草袋、麻袋, 并要指派专人巡查, 保证混凝土湿度和外部水的供应, 以缓解混凝土的干缩,从而达到减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目的。在覆盖前要进行二次压模, 防止表面裂缝的产生。采用覆盖养护的前7 天必须派专人24 小时不间断的浇水养护。后7 天必须每天浇水养护不少于7 次或以混凝土表面保持湿润为标准, 从而预防收缩裂缝的产生。混凝土的保温对防止表面早期裂缝尤其重要。混凝土浇筑成型后必须养护2 天~ 3 天, 之后再在混凝土结构构件上进行施工作业, 此时施加的荷载要尽可能轻, 如果确实需要加较重的荷载, 也要尽可能的分散堆载。同时拆除模板底支撑前必须要有拆模强度试验报告, 达到拆模强度标准, 并经有关部门审查后方可拆除底模支撑。
3.4采取合理的养护措施
保温养护是混凝土施工的关键环节,其目的主要是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浇注块体的内外温差值,以降低混凝土块体的自约束应力。也可以降低混凝土浇注块体的降温速度,充分利用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以提高混凝土块体承受外约束力的抗裂能力,达到防止或控制温度裂缝的目的。另外养护期间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其中心温度差不大于25℃。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如遇风雨天气,应搭设防雨彩条布进行遮盖,同时周边做好明沟排水工作,防止雨水流进基坑内,保证混凝土浇灌的连续性和施工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是一项需要精细布局,准确操作的工程,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裂缝虽然不可避免,但却可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预防和控制混凝土裂缝是一项技术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养护、施工工艺、原料的选择和设计等等,以及一些其他不确定因素,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开裂状况。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要多留心、多观察、多发现,发现问题后也要多分析、多思考、多总结,结合以上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保障建筑施工的质量,从而减少建筑裂缝的发生。
参考文献
[ 1] 王铁梦. 建筑物的裂缝控制[ M]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2]赵爱书,赵浩.探讨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J].科技信息,2010(8).
[3]杨国祥.浅谈建筑施工裂缝成因和对策[J].科学与财富,2012(3).
[4]许诚.浅谈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裂缝控制[J].魅力中国,2009,25.
[5]黄崇焕.建筑施工裂缝控制措施初探,山西建筑. 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