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发展
2014-04-21宋金彧
宋金彧
摘要: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合理发展的一门科学,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长远发展、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对城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不断摸索出一套适合城市自身发展的规划管理新模式,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布局,最大限度发挥城市的整体功能,不断实现城市的科学、和谐、全面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科学合理 城市建设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 我国的城市规划概念通常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一、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管理
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规划和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城市规划制定后,如何使其贯彻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就成为突出问题。成功的城市建设应该是科学与艺术、人工与自然完美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城市建设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可以给城市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改善市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创造优良的宜居环境。发达的交通网络体系可以方便市民出行,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
具体的城市规划建设决定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因此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决定了城市的功能完善程度、效率便利程度、环境优美度和人与自然和谐程度,进而决定了城市形象,在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成为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保障。
管理是城市发展的保障。 ①城市要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繁荣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尽管高的城市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高的居民福利,但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肯定没有好的城市生活;②城市要促进社会公平。这意味着管理者不仅考虑城市经济总量,还要关注个体收入与财富的分配、所享有的资源情况、就业、保健、医疗和教育等等;③城市要促进生态和谐。城市的经济增长应该是低代价的、环境友好的。相反,如果城市的发展以城市环境污染和不可居住性为成本,这将会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管理正是城市发展的保障,是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手段,管理的好,城市才能发展的好。规范而高效的城市管理,是确保城市规划全面实施、城市建设逐步推进、城市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综上所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系统工程。三者只有彼此兼顾,互相促进,城市发展才能步入协调健康有序的良性循环轨道。
二、科学合理搞好城市规划设计
1、打造个性特色鲜明的城市
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园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
2、保护好、利用好城市的历史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骄傲和无价之宝,保护历史街区不仅保护完好,而且不断修缮,展示昔日的辉煌。保护文化和发展经济并不矛盾,文化品牌可以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3、重视园林绿化和城市景观的规划
现代化城市的竞争不只是经济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竞争,环境的竞争。园林绿化是城市的“肺”,通过它进行吐故纳新。保护生态环境是以人为本、亲和自然、恩泽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公园、绿地的安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规划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实施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改善环境与发展产业的关系
如果脱离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财力条件,盲目扩大城建规模和提高城建档次,只能制造虚假繁荣,而不能带来产业和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要防止城市骨质酥松症,在实现城市“长高”的同时,更要使城市“长强”。
2、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的关系
城市建设在搞好必要的重点工程的同时,应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在“民生”项目上,更多地关注一些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把城市公用设施的观赏性和实用性、标志性和普惠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3、地上工程与地下工程的关系
在搞好地上工程建设的同时,也要搞好地下工程建设。随着城市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地下需要不断铺设新的管网和线路,其密集地区已呈杂乱蜘蛛网状态,经常出现各种故障,经常需要“开肠破肚”进行修理和补充。因此,政府应有长远考虑,下决心搞好地下管线的规划和管理,密集区段可修地下综合管沟。
4、硬件设施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现代化城市建设,不能光靠有形的硬件去支撑。钢筋混凝土能使高楼林立,但不能铸就高品位的市民之魂。一个缺乏理性的城市,一个不善于抽象思维的群体,是不可能朝着正确方向迈向未来的。如果把环境、城市建筑、经济状况比喻为城市的衣衫、筋肉和骨骼,那么市民的人文精神则是城市的大脑,徒有强壮的骨骼和筋肉,没有灵活的大脑,也决不是一个健美之人。
5、完善规划制度
我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任何人不得擅自改变。在规划审批过程中,要坚持法治,防止人治,保证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因急功近利和部门利益而违反规划,切实维护好城市规划的权威性。
6、严格按控制性详规进行规划管理
出让国有土地,须有该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把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土地出让合同的一部分,按控制性详细规划严格控制用地性质、建筑红线与道路红线;严格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等指标,限定容积率、建筑密度最大值及绿化率最小值,将基地使用强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畴之内;严格控制建筑物退后红线的距离;提出对建筑高度、交通出入口的方位、建筑主要朝向、主入口方位等方面的要求。
四、科学编制未来城市规划
1.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是当前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和设计实施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就是要建立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城市规划要做好以下几点:
2.用科技创新改善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领域,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
建设规划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3.城市建设规划要具有特色性中国城市建设文化走向。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环境,山水特征、地质资源、物产资源、气候特征等等,都是丰富多彩的。这些就是独特的地理文化;每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追求等人文精神内容也不尽相同,这无不与当地的城市文化基因、传统个性都有着必然的密切的联系,这些人文内容也就形成了当地的独特的社会文化。
4.用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
结束语:
总之,尊重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规律,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一个城市才能成为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良好生存空间,才能实现人、城市、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淑萍.浅谈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J].科技向导,2011,33.
[2]谢广平.浅析城市规划发展理念[J].建材与装饰,2011,11.
[3]刘晓军.关于城市规划工作的几点思考[J].金陵�望,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