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运专线Ⅵ级围岩隧道监控量测技术
2014-04-21陈则章
陈则章
摘要:以铁路客运专线善亭隧道为工程实例,介绍了Ⅵ级围岩隧道监控量测技术,为类似隧道监控量测施工提供经验参照。
关键词:隧道;Ⅵ级围岩;监控量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1、工程概况
善亭隧道位于安微省境内,隧道全长3152m,其中Ⅵ级围岩223m,最大埋深约140m,整个隧道按照新奥法设计施工,初期支护为采用锚、喷、网和格栅拱架,根据不同的围岩情况采用不同的组合。Ⅵ级围岩破碎软弱,易发生形变,稳定性差,监控量测尤其重要。
本隧道的监控量测主要以洞内、外观察、二次衬砌前净空变化、拱顶下沉、地表下沉、二次衬砌后净空变化、沉降缝两侧底板不均匀沉降、洞口段与路基过渡段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测项目,为确保隧道施工顺利进行,及时掌握围岩和支护在施工中的力学动态及稳定程度,保障施工安全;为评价和修改初期支护参数、力学分析及二次衬砌施作时间提供信息依据,结合隧道具体条件确定开展主要监控量测项目见表1。
表1:量测项目及内容
注:H0—隧道埋深;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
2、隧道洞内、外观察
洞内观察可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地段观察两部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观察中发现围岩条件恶化时,应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观察后应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态记录表和施工阶段围岩级别判定卡。在节理、裂隙发育的镶嵌状、块状脆性硬岩地段应重视观察围岩的节理、裂隙走向及发育程度,对易引起坍塌的岩块及时进行锚杆支护或喷射砼封闭。对已施工地段的观察每天至少应进行一次,主要观察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和二次衬砌等的工作状态。
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埋置深度较浅地段,其观察内容应包括地表开裂、地表沉陷、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透情况等。
3、现场量测
3.1 量测断面间距、测点布置见表2。
表2(量测断面间距和每断面测点数量表)
测点拟布置如下:开挖时水平收敛基线布置2条(Ⅲ、Ⅳ级围岩布一条),拱顶下沉测点每个断面内布置1~3点。水平收敛基线:中心水平线上1.5米处水平布1条,距边墙底1.5米处布置1条。各测点布置见图1。
图1(量测断面布置图)
3.2量测频率
各项量测项目量测频率应根据位移速度和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分别按下表2和表3确定。当量测频率出现较大差异时,宜取量测频率较高的作为实施的量测频率。
表3(量测频率)
表4(量测频率)
各项量测作业均应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2~3周结束。对于膨胀性和挤压性围岩,位移长期没有减缓趋势时,应适当延长量测时间。
3.3周边水平位移量测
测点埋设:喷锚支护施作后,用风钻凿Φ40mm、深200mm的孔,先用1:1水泥砂浆灌满后再插入测点固定杆,尽量使同一基线两测点的固定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等砂浆凝固后,即可进行量测工作。
量测方法:采用SWJ-Ⅳ隧道收敛计监测。该机采用大张力自锁紧摇柄加载系统,并在结构上进行了一系列性能提升设计,具有很高的量测精度,特别适用于大跨度隧道的变形监测。
3.4 拱顶下沉量测(见图2)
拱顶位移量测的测点用风枪打眼埋设好固定杆,并在外露杆头设挂钩。测点的大小要适中。支护结构施工时要注意保护测点,一旦发现测点被掩埋,要尽快重新设置,以保证数据不中断。
采用精密水平仪、水准尺、挂钩式钢尺配合测量拱顶下沉,精度可达1~2mm。量测时用一把2~4m长的挂钩式钢尺挂上即可。
图2(拱顶下沉量测示意图)
3.5 地表下沉量测
测点布置:与洞内收敛、拱顶下沉量测断面里程对应,地表下沉量测点集中设在隧道中线附近,并在开挖面前方H+h1处设测点,(H为隧道埋深,h1为上半断面净高),直到开挖面后方约3~5B处。点位布置见图3。
测量方法:采用精密水平仪、水准尺配合测量地表沉降,精度可达2~4mm。
图3(地表下沉测点布置图)
用经纬仪将所有测点布设于同一直线上。测点钢筋安设就位后,表面磨平,并用钢钉等锐器在其表面冲眼标记。
3.6沉降缝两侧及洞口段与路基过渡段量测
隧道二次衬砌沉降缝两侧不均匀沉降观测、洞口段与洞口过渡段不均匀沉降观测频率应15d进行一次。洞内沉降缝每侧宜布设四个以上观测点;洞口布点视过渡段的情况而定,根据沉降曲线确定道床施工时间。
3.7 现场量测要求
(1)拱顶下沉、收敛量测初读数宜在开挖后3~6h后(二衬拆模24h后)即埋设测点,进行第一次量测数据采集。
(2).测试前检查仪表设备是否完好,如发现故障应及时修理或更换;确认测点是否松动或人为损坏,只有测点状态良好时方可进行测试工作。
(3)测试中按各项量测操作规程安装好仪器仪表,每测点一般测读三次;三次读数相差不大时,取算术平均值作为观测值,若读数相差过大则应检查仪器仪表安装是否正确、测点是否松动,当确认无误后再按前述监控量测要求进行复测。每次测试都要认真做好原始数据记录,并记录掘进里程、支护施工情况以及环境温度等,保持原始记录的准确性。量测数据应在现场进行粗略计算,若发现变位较大时,应及时通知现场施工负责人,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4、量测数据整理、分析与反馈
每次量测后应及时进行数据整理,并绘制量测数据时态曲线和距开挖面关系图,对初期的时态曲线应进行回归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最大值和变化速度,数据异常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采取加厚喷层、加密或加长锚杆、增加钢架等加固措施。
4.1按变形管理等级指导施工(如表5)
表5(变形管理等级表)
4.2根据位移变化速度判别
净空变化速度持续大于1.0mm/d时,围岩处于急剧变形状态,应加强初期支护系统。净空变化速度小于0.2mm/d时,围岩达到基本稳定。
4.3根据位移时态曲线的形态来判别
当围岩位移速率不断下降时(du2/d2t<0),围岩趋于稳定状态;
当围岩位移速率保持不变时(du2/d2t=0),围岩不稳定,应加强支护;
当围岩位移速率不断上升时(du2/d2t>0),围岩进入危险状态,必须立即停止掘进,加强支护。
5、结束语
施工中将现场监控量测作为工序引入作业循环,并结合地质预报作出评价,优化设计参数,实施动态管理,保障了隧道施工安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⑴《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
⑵《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⑶《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
⑷《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