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分娩是一种“道德”
2014-04-21陶为科
陶为科(作者系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博士)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报告,中国总剖宫产率高达46.5%,这一比率远高于该组织推荐的15%的上限,为世界第一。然而,这个“世界第一”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剖宫产给产妇和胎儿带来的各种并发症远高于自然分娩。造成剖宫产率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与孕妇对疼痛的耐受力有关。很多产妇希望在生产过程中减轻痛苦,于是,就选择了剖宫产。
然而在欧美国家,无痛分娩比例高达六成以上。那么,如果在中国积极推行安全有效的椎管内分娩镇痛,帮助人们了解和接受无痛分娩,则有望借此改变剖宫产率高的现状。然而,无痛分娩技术引进近20年,在中国却一直遭遇应者寥寥的尴尬局面。
一般来说,椎管内分娩镇痛、笑气、导乐、呼吸法等被统称为无痛分娩。其中镇痛效果最好的是椎管内分娩镇痛,最常见的就是在分娩过程中将麻药打到产妇椎管的“硬膜外”这个部位。
相对于自然分娩,无痛分娩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提高分娩的安全性。分娩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性,由于椎管内分娩镇痛从一开始就已准备好了麻醉泵,所以一旦中途出现意外,如胎儿的胎心慢等情况,就可以立即上手术台准备手术。否则,如果一开始没有任何准备,等出现了意外再打麻药,效果就没有那么好了。
实际上,在自然分娩过程中,对很多产妇仍要使用其他镇痛措施,而这些措施与椎管内分娩镇痛不同,多多少少都会对胎儿或产妇造成影响。比如,选择全麻显然会对胎儿造成影响,采用局麻手段对于产妇来说麻醉效果有限,而镇静麻醉的药物可以通过胎盘,导致胎儿呼吸抑制。
在美国,无痛分娩一般由固定的医疗小组承担,该小组由产科医生、麻醉医师以及助产士等组成。小组成员长期合作,互相配合非常默契。
然而,在国内产妇及其家属中,很多人对于疼痛时是否需要镇痛心存疑虑,有的人误认为疼痛是生孩子必须经历的过程,如果能忍受宫缩时的疼痛,就不愿采用无痛分娩。在对待疼痛的问题上,中国母亲是很伟大的,她们怕宝宝受伤害,宁愿忍受痛苦也不接受无痛分娩措施。这样的态度与我们的孕期宣教不到位有关。
大量循证医学临床研究已经给出明确的答案:椎管内镇痛避免了全身用药,药物不通过血液,到达胎儿的麻药非常微量。而且,这种方法镇痛完全,能减少产妇的神经内分泌改变,增加胎盘血流,减少代谢紊乱,改善胎儿内环境,减少死亡,利于哺乳,总体上有利于母婴的健康。
根据对石家庄近两万名产妇的调查数据推算,如果中国的无痛分娩率达到50%,把因此而降下来的剖宫产人数按死亡率减少10倍(根据美国2008年的研究结果)计算,一天将减少4位母亲的死亡,然后从这个数据推算,如果在全国范围内无痛分娩采用率达到此水平,将能在每个小时内拯救一位新生儿。
除了孕产妇及其家属不了解无痛分娩以外,国内无痛分娩开展的窘境也和医疗界的观念有关。一部分学者极力推崇完全非医疗干预的分娩方式。水中分娩、打水针、香疗,以及呼吸法、陪产法等在一些医院被积极开展。当然,这些都是医护工作者为减少产痛所做的努力。然而,大量研究发现,这些办法在提高安全性和有效性上,注定不能成为分娩镇痛的主流。
由于无痛分娩开展得不够普遍,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临床经验不足。比如,在美国,产房都配有麻醉机,并且24小时通电。麻醉医生24小时进驻产房,并对每一位等待分娩的产妇全面了解病史和化验检查。高危孕妇产前要有新生儿医生、麻醉医生和产科医生会诊,并制订分娩计划和各种必要备用措施。
而国内很多医院由于没有类似的规范和经验,有些医护人员误以为椎管内分娩镇痛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专业人员的片面认识,让自己和产妇都认为生产的过程不痛是不可能的。
研究发现,疼痛对人类有害。按照疼痛的剧烈程度排序:第一是灼烧;第二就是产痛;第三是肾绞痛和胆绞痛。
美国妇产科学会明确指出,医护人员放着安全有效的镇痛手段,面对剧烈的疼痛而不理不睬是不道德的。硬膜外镇痛是所有分娩镇痛中效果最确切,对胎儿影响最小的镇痛方式。此外,有了硬膜外导管,也为分娩中出现的紧急情况提供了一条麻醉的生命线。中国医疗界和年轻一代孕产妇,应该对无痛分娩有新的观念,而不是轻易选择具有更高风险的剖宫产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