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与评估
2014-04-21罗鸣春钱涓吴丽辉
罗鸣春?钱涓?吴丽辉
〔摘要〕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进行调查和评估,是有效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横断面调查方法,在全国范围内抽取9所全日制中学1748名中学生样本,通过实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问卷,调查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现状和特点,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有效满足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建议。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4)07-0018-04
一、引言
儿童青少年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重点人群[1]。为此,世界各国均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并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从幼儿园到大学的相关教育和促进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促进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领域。
心理健康不是一种自发的状态,而是个人和社会双方努力的结果:个人有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社会为维护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条件,两者的结合点就是心理健康服务[2]。中学生作为一个快速成长中的特殊群体,在其成长过程中必然面临维护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所以中学生群体需要心理健康服务,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的前提。与此相对应,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以心理健康发展为导向,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健康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学生的相应需要,是有效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国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研究还比较零散,缺乏国家层面的和大样本的需要调研报告,因而难于从整体上把握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系统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现状及其特点。
二、对象与方法
1.调查人员
调查人员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状调查协作组。协作组成员由国内六大行政区九所全日制中学十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组成。
2.调查工具
调查工具为罗鸣春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开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问卷(AMHSNQ)。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60~0.870之间;分半信度在0.712~0.856之间[2],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3.抽样设计
遵循经济而有效的原则,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国内六大行政区选取九所全日制中学,初一年级至高三六个年级的在校学生为调查样本。
4.调查方法
横断面调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
5.抽样情况
共发放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1809份,问卷回收率90.45%;剔除数据缺失值超过5%或有明显反应偏向的无效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748份(见下页表1)。
表1 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样本基本情况表
性别 年龄 民族 居住地 地区 年级
男842(48.1%)
女906(51.7%) 15.26±1.93 汉族1541
少数民族 207 农村746
城镇538
乡镇464 东部356
南部746
西部330
北部154
中部162 初一年级346
初二年级330
初三年级332
高一年级243
高二年级313
高三年级184
总计 1748 1748 1748 1748 1748
6.数据分析
以每个青少年学生在6维度43个题项的得分为初始数据,计算青少年学生在各维度的均分及需要总均值和标准差,以均值大小反映被试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强度,以标准差反映被试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离散程度。统计中学生在服务机构、人员、内容、方式和途径、态度所属题项上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频次,计算出“希望+非常希望”频次的百分比,反映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在具体项目上的强度分布。检验AMHSNQ的6维度各均分及总均分在人口社会学变量上的差异,得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现状和特点。
三、结果分析
1. 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总体情况
(1)总体情况
中学生群体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见表2):6维度需要均值在1.74~3.14之间,需要总均分为2.63,介于“有点希望”(2分)和“希望”(3分)心理健康服务的区间内,总体偏向希望得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学生群体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需要强度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服务内容(3.14±0.48)、服务态度(2.95±0.59)、非专业服务(2.78±0.65)。非专业服务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题项的具体内容看,非专业服务是指来自青少年同辈群体、家庭主要成员、学校教师的环境支持与人际互动服务,它体现出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表达上的社会取向的特征[3]。
(2)服务机构
中学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排序依次为:学校心理中心、社区心理中心、单位心理中心、医院、私立心理机构、防疫保健部门、精神卫生机构、民间机构。学校心理中心(67.6%)为首选,社区心理中心(60.0%)次之,精神卫生机构(36.7%)排倒数第二,民间机构(23.8%)为最末一位。中学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机构的前三位是学校心理中心、社区心理中心、单位心理服务中心,反映出当前中学生既需要专业机构提供的专业化服务,同时也需要非专业化的一般社会服务。
(3)服务人员
中学生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人员排序依次为:同学朋友、父母家人、学校健康专家、学校老师、私人健康专家、医生、精神卫生专家、自己解决、民间人士、任其自然。75.1%的中学生把同学朋友作为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首选人员,父母家人(69.9%)次之,学校心理专家(67.8%)居第三位,学校老师(53.6%)居第四位,自己解决(25.0%)、民间人士(17.6%)、任其自然(11.8%)居倒数第三、二、一位。中学生希望提供服务的前三位人员依次是同学朋友、父母家人、学校心理专家。反映出当前中学生既需要专业人员服务,同时更需要来自同学朋友、父母亲人的人际社会支持和朋辈服务。
(4)服务内容
中学生希望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和项目依次为:人际关系、自己的身心管理、学业问题、校园生活与适应、身体发展与适应、青春期心理、危机干预、物质依赖、精神疾病预防。中学生最关注的心理健康服务项目是人际关系(91.3%),自己的身心管理(87.0%)、学业问题(87.0%)并列第二位,校园生活与适应(85.8%)列第三位,身体发展与适应(84.2%)排第四位,青春期心理(82.1%)排第五位。中学生在人际关系、身心管理、学习问题、校园生活与适应、身体发育与适应、青春期心理这六个项目上希望和非常希望得到心理健康服务的比例高达82.1%以上,表明这六个方面是当代中国青少年学生最关注的心理健康服务热点。研究者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学习适应、人际适应和环境适应问题[4]。反映出当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聚焦在学习进步、人际关系、生活适应良好的发展性需要上。
(5)方式和途径
中学生希望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方式和途径依次为:科普宣传、健康教育、同学朋友咨询、与心理专家面谈、与家人讨论、网络服务、向老师咨询、书信咨询、与医生面谈、与精神专家面谈、电话咨询。居于前五位的方式为科普宣传(72.8%)、健康教育(72.5%)、向同学朋友咨询(72.1%)、与家人讨论(68.5%)、与心理专家面谈(62.7%);而与医生(37.9%)、精神科专家面谈(37.4%)和电话咨询(34.6%)被排在最末三位。结果表明,中学生获取心理健康服务信息的首选方式和途径是科普宣传、健康教育、同学朋友的朋辈咨询。
(6)服务态度
85.1%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了解心理健康知识,83.0%的中学生希望有固定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提供服务, 69.8%的中学生认为同学和朋友接受心理健康服务很有必要。反映出当今中学生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服务意愿。
2.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特点
(1)男女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总体水平差异不大。在专业服务、内容服务、非专业服务、民间服务四个维度上,男女中学生性别主效应非常显著;男生在专业服务、民间服务两个维度上的需要显著高于女生;在非专业服务、服务内容两个维度上,女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显著高于男生;在需要总分上,性别差异不显著。表明男女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结构上有差异性,但总体需要水平差异不大。
(2)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略高于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中学生在非专业服务、服务内容两个维度上表达的服务需要显著高于独生子女;从需要总分看,非独生子女中学生表达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高于独生子女,但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可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使其需要满足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导致独生子女表达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相对较低。
(3)农村生源和城镇生源在三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在方式途径、民间服务两个维度上,城镇生源的服务需要显著高于农村生源;在非专业服务维度,城镇生源的服务需要显著低于农村生源;需要总分上两者差异不显著。
(4)家庭经济状况富裕的中学生在服务态度上比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和贫困的中学生更积极;在需要总分上,家庭经济状况富裕的中学生表达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显著高于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学生。
(5)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年级差异显著。初二年级学生在专业服务、方式途径、非专业服务、服务内容、服务态度五个维度和需要总分的服务需要显著高于中学阶段其他年级;数据显示初中二年级是中学六年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也是各种心理问题较为集中的时期,“初二年级现象”突出。
四、有效满足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建议
构建高效务实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满足和谐社会建设的心理健康发展需要,是心理学促进社会发展和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5]。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况与特点的调查结果,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通过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状和特点的调查,可以更具体地确定由谁、以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优先满足中学生哪些心理服务需要,从而进一步完善以目标群体的心理需要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的配置和规划提供基础数据。针对中学生的心理服务需要现状和趋势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实施计划,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评定研究,建立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常模数据库,以此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规划和动态监测的基础数据。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与国家或地区人口普查或者国家卫生调查相结合,不仅可以在更大的调查样本中收集更广泛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数据,获得更丰富的人口社会学资料,而且可以提高调查效率,降低研究成本。
第三,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促进体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服务可得性。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而且能有效提高青少年的社会人际支持的自助和互助能力。加强专业机构与非专业机构、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合作与支持,有利于形成专业服务和社会支持系统在维护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中的强大合力。
第四,鉴于中学生有较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和较高的心理健康服务意愿,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应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的建设,让心理健康服务覆盖校园,深入班级、宿舍,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形成全方位育人、全过程心理健康服务与心理健康促进的立体网络,最大限度满足青少年的心理服务需要。
第五,从青少年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人员、途径和方式的需要分布来看,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特点是既需要专业机构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也需要社会环境提供非专业化的一般性社会支持;既需要专业心理健康人员提供专业化服务,同时更需要来自同学朋友、父母家人的人际互动与支持来化解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应该携起手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统筹规划,形成合力,营造一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6]。
第六,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焦点看,追求人际关系和谐、学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发展性需要是主旋律;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也要围绕这一主旋律。事实上,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核心,以预防促进为主要手段,以矫治作为必要的补充和辅助[7]。
第七,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促进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在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物质支持的同时,提供配套的心理促进和社会支持资源,从物质和精神上促进贫困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八,有针对性地加强关键期和关键节点的心理健康服务。中学阶段,初二年级是一个关键期;加强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引导中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注:本研究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1BMZ004)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项目编号:05JZD00031)资助。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淑英.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5.
[2]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3]杨国枢,黄光国,杨中芳.华人本土心理学[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罗鸣春,邓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7):456.
[5]罗鸣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罗鸣春.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5.
[7]罗鸣春,孟景,路晓宁.关于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定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5):25-27.
(作者单位:1.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昆明,650500;2.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普洱,665001;3.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普洱中学,普洱,665001)
编辑 / 任玉丹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