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治水为“五水共治”提供保障、提升实效

2014-04-20南湖区区府办

今日科技 2014年5期
关键词:五水共治监测仪南湖

南湖区区府办

根据“依法治水、科学治水、全民治水”战略部署,南湖区今年继续在全区深入开展“五水共治”三年行动。全区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五水共治”中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人才集聚、智力密集的优势,积极开展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加强治水技术的科研攻关,注重治水科技成果转化,以先进技术保障治水工程,提升治水实效。

发挥人才集聚优势,打造高端化、团队化治水“智库”

启动招才聚智活动。启动实施“治水专业人才引进计划”,积极引进高层次治水人才和治水创新团队。组建由清华大学相关专家组成的治水专家顾问团,为南湖区水环境治理提供相应咨询及服务。组建“中国科学院嘉兴生态技术工程中心”,为科技治水和循环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应用服务。同时,进一步畅通高校引才渠道,到清华、北大等高等院校开展治水人才招聘工作,组织2名领军人才参与全市领军人才聚智“五水共治”专项对接会,针对水环境治理、绿色生态养殖等领域为“五水共治”工作出谋划策。

实施科技团队助治水行动。向科技特派员团队借力,充分发挥特派员专业优势,助推治水行动。2014年,由6位浙江大学专家组成的省科技特派员团队将重点围绕“五水共治”工作,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科技治理模式,推广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养殖模式,促进南湖区污染源头削减、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等工作开展。

强化与科研机构合作,构建多渠道、多方式治水模式

引进绿色养殖技术,抓好源头控污染。组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南湖绿色畜禽研发中心”,加强治水技术的科研攻关,共同探索绿色养殖新路径,促进水环境改善。来自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王玉龙博士建立的“猪—沼液—预处理—藻一级净化—藻二级净化—鱼藻双收—清水”资源循环利用工艺,不仅经过处理的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无害化率达到100%,经过处理的养殖废水还可用于养殖水产,用于处理废水的小球藻也可被回收。

引进水质实时监测技术,建好哨岗防偷排。安装由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光电工程中心研发的“光谱水质实时监测仪” 加大对偷排污水行为的监督管控力度,使用该水质监测仪后,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地远程采集、记录水质实时数据。

引进水体清理净化技术,集中攻坚治污水。为高效、低成本地开展“清三河”行动,南湖区联合中科院亚热带生态所于2013年率先在五丰牧业有限公司、新丰镇金章村花家浜等地实施“狐尾藻净化水质”示范工程。项目实施不到一年,河道COD、氨氮、总磷等污染物降低50~80%。下一步将在全区河道全面推广应用

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实现全方位、多层次治水保障

加强服务对接,促进资源整合。不断完善企业技术需求库、科研院校项目库、专家库等“三库”建设,加快推动本地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的有效、深入对接。一方面主动向企业征集“五水共治”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科研院所积极收集“五水共治”专家信息,重点挖掘现有专家在“五水共治”等方面研发的技术、取得的成果和拟推广合作项目等信息。

加大扶持力度,强化财政保障。通过向上争取补助和实施区级补助等手段,鼓励企业加大在生态环保等领域的研发力度,促进科研项目实施。2013年,全区共争取到治水项目7项,获得补助经费754万元,区级立项的科技项目中涉及治水项目3项,下达补助经费50万元。

深化院所合作,强化平台支撑。充分发挥清华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中科院研究院声学所、光电工程中心、材料与化工技术工程中心等已落户的科研机构技术优势,推动生物活性陶瓷、光谱实时监测仪等技术参与到“清三河”行动。同时,积极搭建合作载体,引进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的其它治水技术。

猜你喜欢

五水共治监测仪南湖
南湖之春
南湖的船
在南湖,我画下幸福时光
“五水共治”视阈下高校生态德育建设研究
发挥媒体作用 助力“五水共治”——《绍兴日报》推进河长制报道的实践探索
基于STM32F207的便携式气井出砂监测仪设计
一种基于数据可视化技术的便携式物联网环境监测仪
南湖早春(节选)
PM2.5环境监测仪设计
基于手机短信的智能交互式环境监测仪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