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的未来与新智库时代
2014-04-20朱敏
| 文 · 朱敏
现实与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组织,由第三方智库提供针对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应当成为现代治理的“新常态”
今日世界愈加复杂,当代问题越积越多,然而出路却越发少了。何以解忧?唯有智库。不可否认,随着现实与未来的不确定性加强,大到国际和国家,小到组织和个人,由第三方智库提供针对各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正在成为现代治理“新常态”。
对于仍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东方巨人而言,无疑需要更加开放地汇聚更多合力,一同夯实转型中国的智慧基石。
从传统智囊到现代智库
尽管智库在西方已受到视若国之重器的高规格待遇,如今又在中国成为时髦话题,但要深究起来,谁能准确地回答:智库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智库是武器。因为智库又叫“思想库”,其英文Think Tank直译即“思想坦克”。将一种组织形态,比作坦克一样的重量级军事装备,智库的战略地位可见一斑。
有人说,智库是工厂。这个说法出自弗兰克·科尔博莫,他将智库定义为一个“思想工厂”。由他创办的兰德公司,就是一家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工厂”,在国际上声名远播。
智库也被视为一所没有学生的大学,一个有明确目标和坚定追求却又无拘无束异想天开的“头脑风暴中心”,一个敢于超越一切现有智慧并敢于挑战和蔑视现有权威的“战略思想中心”……
其实,站在历史长河来看,智库是近代才有的新鲜事物。最早的智库,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二战后发展较快,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政府“外脑”。
在中国,过去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智库。类似机构或个人,通常是带有人格依附色彩的“智囊”,古时亦称谋士、策士、幕僚、军师或翰林。智囊们多为足智多谋之士,其形象经过千百年来文学加工,甚至被演绎为一副神机妙算的牛鼻子老道模样。
史上的著名智囊,既有为社稷民生直言规劝的铮铮铁骨,如魏征、海瑞;也有雄才大略的肱股,如秦汉之交的张良、韩信,三国蜀汉的诸葛亮,北宋初年的赵普,明初的刘基等,凭借自身高超的战略战术才能,运筹帷幄,出将入相,谱写了一部东方帝国的智囊史诗。
时代风云突变。金戈铁马与硝烟一同散去,那些汇聚天下名望的帝师、王佐们终究成为历史天空的星辰。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经历了从器物学习到制度模仿的过程。具体说,是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器物学习,到清末立宪及民国“以俄为师”的制度模仿。那种认为中国近代只学技术不学制度的说法有所偏颇。而且这种对制度的学习和模仿,可以说涵盖了当时各国主要的制度形态,包括日本立宪模式、美国民主模式以及苏联集权模式。
于此过程中,在美国也才新生不久的智库形态,并没有很快地随之引入。当时已有的是官方智囊团。尽管有史料称“民国时期,教育社团是政府之外一支重要的教育改革力量,具有民间教育智库的作用”,但其形成的气候和产生的影响如何,还有待于更深入的评价。
中国自百年前开始被动卷入世界潮流,三十多年前又主动踏上融入全球化的不归之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是这个国家不可回避的最大主题。时代巨轮滚滚向前,途中却并不全然是风平浪静,也可能遇到难以预见的激流险滩或是惊涛骇浪。总之充满了不确定性。因而,要处理国家与国家、国家与社会以及社会内部的诸多难题,就需要在广开言路、从善如流的心态下引入现代智库机制,通过思想的竞争,丰富公共政策意见市场,形成一个活力四射的知识社会。
当今天下,和平与发展是各国的不变承诺与不懈追求,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智库承担起崭新的任务,并成为国家治理的众多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难看到,伴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与传统智囊相对应的新型智库时代已呼之欲出。在中国,现代智库逐渐扮演其资政启民之角色,亦为大势所至。
新智库时代的新使命
2013年4月以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智库建设。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他在会上提出要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抓好中国新型智库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
中国新智库时代的号角已吹响,未来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对于新智库,或言新型智库,此时有不少专家洋洋洒洒讲了自己的种种理解,足见智库已热,且给知识界带来的振奋不小。以愚浅见,与传统时代相比,智库“新”之关键,主要在于位势的变化,机制的变化,功能的变化,价值的变化,格局的变化。
一是新位势。
有学者说智库贵在独立,应该说这是一针见血的看法。当然,比强调独立更恰当的是保持中立。中立更接近“第三方”的内涵,指向的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突出智库追求公共利益的夙愿。另外,这样更能将现实中存在的各种智库形式都容纳进去,因为不少智库由于生存之需,与外在利益全然切割以保独立亦不现实。基于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机构属性,智库既可以是具有政府背景的公共研究机构,即官方智库,也可以是不具有政府背景或具有准政府背景的私营研究机构,即民间智库;既可以是营利性研究机构,也可以是非营利性机构。因此从鼓励生态多样性的角度,新智库的位势贵在中立。
二是新机制。
智库同样要引入市场化机制,尤其是过去基于信息资源优势的官方智库,以及依托大学人才智力资源的高校智库。有些“国家队”和“高校军”往往基础较好,影响力也较大,但囿于体制机制而遇发展瓶颈,在国际智库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亦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转型。因此,对当中一些初步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智库进行现代化改造,就显得非常必要。而改造的核心,就是通过机制的变化,使之成为市场主体。此外,民间智库的设立应逐渐去门槛化,并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扶持智库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保障各类智库尤其是民间智库的生存与成长。
三是新功能。
据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2014年2月发布的《2013年中国智库报告》称,智库主要是指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研究目标,以公共利益为研究导向,以社会责任为研究准则的专业研究机构。关于新智库功能,该中心主任王荣华总结为“战略政策的储备库、社会大众的指南针、人才培养的蓄水池、国际交流的大舞台”,亦有智库专家归纳为“资政、启民、伐谋、孕才”。应该说对此大家表述不同却殊途同归,都充分肯定了现代智库在“政”、“民”、“利”、“才”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四是新价值。
新价值的产生,有赖于新机制的运行和新功能的实现。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的话来说,“智库作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除了“智库外交”,他认为,新智库的价值将贯穿政策制定的全过程,“从设置重要政策议程、形成完整政策方案、引导社会政策讨论,到及时的决策支持以及政策实施向社会作出必要的说明和引导,再到对重大改革、政策方案的第三方评估、政策实施效果的论证和评估”。同时,新智库为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提供交流平台,并形成人才“旋转门”。
五是新格局。
思想土壤一旦有效催化,知识社会格局就会自动自发打开,从而形成星罗密布的智库网络。如果把智库世界比喻成热带雨林,这雨林中就会生长和并存各种形状、种类各异的植物,有乔木,也有灌木,当然也有苔藓,甚至还会有些可能叫不上名字的植物,但它们丰富而唇齿相依。因此,智库应该是官、产、学、研并存于世,官方、高校、民间竞合而生,大、中、小智库林立,谁也不独行江湖或一枝独秀。同时智库关注的问题也在逐渐走向全覆盖,研究重点全球、中国、地方、企业等一应俱全,不留死角。
如今,智库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越发显得重要。立足新位势,培育新机制,发挥新功能,彰显新价值,成就新格局,这正是新智库的新使命。
中国新智库,与时代共生,与世界共荣。
【延伸阅读】
智库案例:智石经济研究院
1.智库概况
北京智石经济研究院(SmartStone Inst.,智石智库)是一所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专业化新型智库。“智石”理念源于2006年,意为“夯实转型中国的智慧基石”;前身为国资委所属中心研究室,2014年5月在京注册成为独立法人机构。
智石总顾问为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教授,首任院长为国务院参事汤敏教授。由青年学者朱克力先生出任执行院长兼秘书长。智库以“中立、前瞻、建设”为准则,目标是形成一个向全球开放的思想平台。
该智库下设秘书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城市战略中心、中国企业研究中心、金融研究院、智石书院、国际合作部、青年智库(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国研华章《智石丛书》编辑部。日常工作以政府决策、城市发展、企业管理、投融资运作和文化发展为主要对象,以研究为主业,涉足咨询、开发、培训、全媒体传播和出版等业务。
2.智库历程
(1)萌芽期:2006-2011
2006年:立足于公共政策研究,8月起与国家外文局旗下中文期刊专题合作,深入地方进行区域经济考察调研和访谈研究,受访者包括时任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云南省委副书记丹增在内的地方要员以及基层群体。提倡接地气的研究方式,开始奠定在全球视野下考察中国“庙堂与江湖”的研究路径。
2007年:在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重点关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环境政策。6月基于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所提“绿猫经济”展开的环保产业研究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播报;10月考察瑞典等北欧诸国,研究中国民间资本海外投资模式。
2008年:自8月起组织“调研中国:双轮驱动的新经济增长极”项目,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等机构专家实地调查珠三角、长三角、北部湾等中国主要经济区的产业发展状况,定期发布专题成果;2008年下半年,为探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经济趋势与应对策略,开始固定每月组织一次高端访谈研究活动,得到经济学界积极响应。
2009年:历时5个月调研天津、青岛、大连等环渤海重镇,形成的有关国家级经济课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研究报告》获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参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学术峰会并形成专题报告;月度高端访谈研究活动持续进行,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中国法学家江平、社科院学部委员张卓元、经济学家张曙光、耶鲁学者陈志武、金融专家巴曙松等在内的中外名家受访提出一系列独到观点。
2010年:继续组织经济学界的月度高端访谈研究活动,提出“中国的前行需要二次革命”、“改革是化解危机的唯一出路”、“创新需求召唤政策转轨”、“救市迫需彰显法治精神”、“尊重市场方能走出迷局”等观点;8月起受邀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中国企业研究中心(CBI)开展合作,包括CBI研究员项目和中国企业国际化主题学术交流;10月在北京召开由国家开发银行规划局和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主办、清华大学-国家开发银行规划研究院承办的“全国规划理论学术研讨会”。
2011年:开展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及产业研究、中国居民消费金融的要素网络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政策研究;为促进中国公益慈善及智库研究事业,联合发起搭建一个连接基金会、企业和公众的社会公益传播与研究平台。
(2)起步期:2012-2014
2012年:为占领政策思想高地、促进转型期中国社会各阶层共识凝聚,与国内一批经济学家发起“联结庙堂与江湖,汇聚民声和政声”的高层智囊书系《智石丛书》,由国务院参事汤敏教授出任智石丛书编委会主任及智石经济研究院首任院长,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教授出任智石总顾问,江平、陈志武、张维迎、任玉岭、白重恩、程国强、左小蕾、胡祖六、保育钧等众多学者为编委会委员,另聘任多位研究员和观察员。
2013年:青年智库(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筹建,与多家部委的青年专家联合发起“中央国家机关青年智库”(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共同举办)并作为其秘书处成员单位。
2013年4月28日,在北京举行“智石经济论坛”,向媒体和社会发布一系列研究成果;上半年出版的首批智石丛书包括《中国经济警惕黑天鹅》、《中国改革新思维》、《国企改革新思路》;为吉林大学专家进行的“现代社会转型视域下的收入分配改革”研究项目提供基于“转型的逻辑”的理论支持。
2013年6月,经授权,获许以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研究部的名义开展合作;承担后者委托的月度评论报告的策划编写工作。
2013年10月,参与国家发改委“信息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应对策略”重大问题软科学研究项目;11月在北京召开全国食品企业上市发展战略研讨会;12月1日在苏州召开由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二十国集团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企业国际化研讨会;下半年出版的智石丛书研究成果有:《大国民生:从公平中国到美丽中国》、《直面风险社会:中国改革形势与走向》、《重塑边界:中国粮食安全新战略》。
2014年:经国家主管部门核准登记,5月29日注册为独立法人机构“北京智石经济研究院”(国家组织机构代码:30631190-1)并在国务院国资委45号院挂牌;8月在北京召开由多家国企举办的“解读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思路和路径”学术研讨会。
智石经济研究院专家顾问2014年重要研究成果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与吴敬琏、夏斌等合著《小趋势:中国经济的关键变数》(集结来自世界银行、IMF、国研中心、发改委、社科院、国务院参事室、中银、北大、清华等20家主流智库机构成果),以及《经济的真相》、《大洗牌》、《解放国企》、《第三次大转型》、《中国改革顶层设计》、《制度改变中国》、《产权的逻辑》等。(据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