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经济促进发展与环保共赢
2014-04-20刘治彦
刘治彦
以智慧经济促进发展与环保共赢
刘治彦
人类在短短的二、三百年的发展历程里,似乎无意中闯入了越发展越危险的怪圈,时刻面临“创造性毁灭”之威胁,进入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窘境。这一现实窘境实为人类无节制的欲望与错误的发展路径所致。为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难问题,力挽人类之危机,必须从人类自身做起,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发展智慧经济,做好顶层设计。
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智慧经济
人类在2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较为发达的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这种大规模的资源开发,扰乱了原有的自然秩序,在利用矿产中一些元素的同时,也将余下的物质弃掉在环境中。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使用引发的大气质量问题;二是矿物利用问题,尾矿弃置污染水质和土壤,并通过动植物食物链的累积效应,影响人类健康。同时,由矿物提炼出来的各种化工产品,如农药、化肥等造成土壤、河流污染,形成面状污染,并引发食品与饮用水安全等更为严峻问题。
人口数量也呈爆炸式增长。实践经验表明,人均收入水平必须与人口总量稳定或下降同步,才有可能使得环境好转奏效,否则过多人口势必会拉长这个过程,并加重环境污染累积效应,加大治理恢复的难度,并可能迈入生态系统崩溃的险境。
在这一背景下,如果按照传统理念与路径继续发展,势将给全球资源环境形成难以承受的压力,并可能进一步引发一系列矛盾与冲突。如果工业化与城镇化在全球全面展开,在资源保护与污染治理责任缺失的情况下,必将导致资源加快枯竭、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甚至可能出现全球生态系统崩溃。人类在短短的二、三百年的发展历程里,似乎无意中闯入了越发展越危险的怪圈,时刻面临“创造性毁灭”之威胁,进入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窘境。
当下窘境实为人类错误的发展理念和路径所致
溯本求源,深刻反思,当下窘境实为人类无节制的欲望与错误的发展路径所致。早在18世纪末,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就指出人口无节制增长的后果。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宛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震惊世人,告诉人类可能面临的生态危机。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布《增长的极限》报告,讨论未来人类发展困境,这一年也是全球第一次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可见,人类为保护环境做出了诸多努力,但资源环境问题仍然是威胁全球健康发展的首因,且呈恶化趋势。究其原因,在于我们过分恪守于“规则至上”的法律教条,过分依赖于“技术万能”这一形而上学的机械论,从而忽略了绿色发展理念与智慧经济路径。
从理念来说,我们长期以来仅将经济发展视为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忽略了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的根基;一直将物质财富不断增长视为经济增长的全部,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与智慧增长的重要意义。在传统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模式下,人类使用传统工业技术与市场化资源配置方式,势必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市场规律作用下,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通过一系列技术加工变为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产品,各种批量化的物质产品在市场交换中又称之为物质商品,以货币为媒介又成为可以度量的物质经济产值。在工业化过程中,人类对物质财富的追求重点表现为工业产值增长,因此GNP(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成为人类追求的基本目标。
从路径上来看,人类发展史上每次产业革命和社会进步都是以能源使用方式变革开始的。从钻木取火、薪柴利用,到化石能源开发、电力使用,印证了文明进步的阶梯。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历程里,发达国家通过化石能源大量开采,以及蒸汽机和电力的使用,完成了传统工业化与城镇化重任。正是能源方式的改进,使得机械化代替部分简单劳动,并使批量化生产成为可能。纺织、矿业开采、钢铁、电力、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快速发展,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导致大气中累积的温室气体激增。相较于工业化以前,全球平均气温增高近1摄氏度,引发一系列极端天气现象出现,并带来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煤炭粗放使用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威胁人体健康。而石油、天然气等清洁化石能源成为争夺的稀缺性战略资源,并成为引发世界争端和战争的导火索。
总之,近现代传统工业化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成为一系列环境危机的罪魁祸首。同时,大量粗放型的资源开采与加工,导致污染治理缺失,为环境问题埋下了隐患。
走出窘境,迈向发展与环保共赢
如何走出这种窘境,迈向发展与环保共赢?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难问题,力挽人类之危机,必须从人类自身做起,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发展智慧经济,做好顶层设计。
一是确立绿色理念。绿色作为植物颜色,是生命本源象征。绿色理念就是人类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按照生态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适应环境和社会,与环境协同发展、与社会和谐共进的发展思路,保护环境、呵护生命、共存共进的文化意识与文化伦理。基于绿色理念,形成一系列绿色制度体系,引导和约束全社会形成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企业、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再生等覆盖经济社会活动全过程的绿色经济体系。确保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系生态平衡的行为范式与生活习惯。
二是做好顶层设计。利用城市区域发展模拟技术,根据各地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布局产业、人口与城市群,真正做到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既要把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强度控制在环境容量与资源总量允许范围内,也要将良好环境作为资源来经营,发挥其潜在价值,实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三是发展智慧经济。智慧经济就是依靠人的智慧发展起来的经济。经济发展只有回归到依靠人自身智慧上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面临的问题在于我们尚未找到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办法。新世纪以来,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一批新兴战略产业快速崛起。
第一是新能源。既然传统化石能源使用是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的首因,因此寻找新能源就成为当务之急。现在共识是,核聚变使用是从根本上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最佳途径,但这大约还需要30余年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的开发使用成为现实新能源的选择。同时,煤炭的清洁利用尚有较大的潜力。
第二是新型材料使用。既包括新型结构材料与新型功能材料研发;也包括既有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废弃物等循环利用。
第三是信息技术。3S、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可能,这将极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据有关估测,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智慧城市建设能使产出翻两番,极大缓解发展对环境的压力。
第四是生命技术。包括医学与生物技术在内的生命技术,将极大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与寿命,使得人类智慧得以充分发挥,知识能够快速增长。
第五是海洋技术。海洋开发使得人类活动由单一的陆地转向陆海统筹,发展空间新增两倍,可获取更多更好的新资源。
第六是航天技术。人类借助航天技术得以拓展未来资源与环境空间。
第七是环保技术。环保技术为发展静脉产业提供可能,使得人类经济发展形成闭路式的可循环型模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与此同时,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所积淀的文化,正在成为人们消费的精神食粮。文化创意、观光旅游、生态休闲等精神追求、自我完善与价值实现领域,正成为经济发展高级阶段的人们的重要需求。因此,良好环境不仅是一、二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源载体,更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可见,凝聚人类知识与智慧的高新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体,有可能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促进两者互动互进,协调共赢。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信息集成与动态模拟实验室负责人)
①【美】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寂静的春天》,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6月1日版。
责编/刘瑞一 美编/李祥峰
F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