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航天企业的能与不能
2014-04-19贺鹏梓
+ 贺鹏梓
私营航天企业的能与不能
+ 贺鹏梓
私营企业能不能从事航天,这已经不再是问题了。艾伦•穆斯克,这位私营航天企业的经营者,可能是当下国际航天界最风光的人物了。他在创办了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之后,不但为多家机构发射了卫星、飞船,还发动舆论,进军美国军用载荷的发射市场。或许是在他的影响下,中国也诞生了一家私营火箭公司。那么,美国私营航天企业的成功故事,确切地说是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成功故事,能移植到中国吗?
火箭的难度
笔者在这里必须强调一下火箭研制的难度,这种难度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也是资源和法律上的。
在美国,由于民用航空和通用航空发达,对空域的管理非常严格。因此,美国私营航天企业都需要从联邦航空管理局获得航天飞行的批准。这在中国也是一样的。每当实施航天飞行或导弹试验,民航管理部门就要发布相应地区的禁航令。这种禁航令的影响区域非常大,可能会横跨好几个省。很显然,中国的私营企业家们尚不可能拥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去申请这么大区域的禁航令。
再有就是火箭技术天然的军民两用性。有航天运载能力的火箭,必然也能改造成远程导弹。如何防止产品和技术落入不法之徒手中?如何确保私营企业在对外出口时遵守《导弹技术控制公约》?虽然中国有部分私营企业具备了生产火箭部件和材料的能力,并且在出口问题上有过司法实践,但尚且没有私营企业具备整箭出口的能力,如何立法、执法,也是严峻的话题。
火箭的技术难度似乎不需要过分强调,让一根金属管子按照设计弹道完美地飞行,这是当今大多数国家航天局都没有能力做到的,遑论几个私人企业家。从国内某私营火箭企业的宣传来看,他们尚且处在掌握火箭基本技术的阶段。如果今天是1940年,那么这家企业的前途无可限量。那时候,冯布劳恩正在努力突破火箭技术,科罗廖夫随后跟进,壮丽的大航天时代就此展开。可如今是2014年,世界上已经有了至少7家发射服务商,技术成熟的大小运载火箭数十种。俄罗斯、乌克兰都在用退役的洲际导弹改造成廉价运载火箭招揽生意。市场已经没有空间留给一家私营企业自我成长,哪怕穆斯克的公司,也是NASA用订单扶植起来的。考虑到中国现在有三家国有火箭制造商,加上前文所述的法律问题,恐怕政府不会有资源和意图去扶植一家连基本能力尚未具备的私营火箭企业。
即使上述问题都得到解决,中国的私营企业也不容易获得足够的资源来开发商用火箭。穆斯克的成功有几个必要条件,首先他本人有雄厚资金,穆斯克把自己的公司卖给亚马逊后获利十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足够从头研发一种运载火箭了,况且他还拥有投资者们的追捧,钱不是问题。另外,美国数十年的航天发展,为穆斯克积累了充足的技术、经验、试验和发射场地、元器件、原材料、机器设备、加工工艺……,更重要的是,充足的人才。有趣的是,中国在其中可能也有贡献。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为美国发射了数颗卫星之后,一小批美国议员歇斯底里地叫嚣“中国窃取美国航天技术”,禁止中国购买或代为发射美国卫星,导致美国航天企业市场份额大降,大批专家因此失业。这些经验丰富的火箭专家被解雇以后,顺理成章地成了穆斯克的人力资源选择。中国却没有这种情况,一方面没有那么多货架产品可以用来研制火箭,另一方面也没有什么火箭工程师大规模失业的迹象。
显然,火箭很难被认为是中国私营航天企业的理想目标。
手机微卫星和立方星
或许,私营企业的机会在于卫星本身。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普通民用电子器件也具备了在空间应用的潜力。2013年,英国萨里卫星公司的几位技术人员又重拾了“玩票”的心思,把一台谷歌Nexus One智能手机发射上天。事实证明,这种产自中国、完全采用民用元器件的手机,在天上工作得不错。萨利公司的副总裁因此评论说,民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可能会重塑卫星制造业的形态。
为安卓系统编写APP就可以进入航天市场,这个门槛低得让人热血沸腾。如果志向再高远一些,可以考虑效仿萨利卫星公司,用现成的手机产品或者部件,加上商业市场上可以买到的摄录设备、通信中继设备,或许就能研制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微小卫星。事实上,美国人已经开始着手了。我们听说了天空盒子成像公司的雄心壮志,我们听说了所谓的“外联网”。环顾中国的电子配件市场,我们会发现,建设一个手机微卫星系统所需要的多数元器件,都可以在这个市场上找到。所缺乏的,无非是投资和对空间环境的了解。
如果打算再专业一点,或许可以考虑“立方星”。这种由加州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联合提出的小卫星标准,已经为全世界的航天业者所接受。相当多研究机构都把立方星作为跨越航天门槛的第一选择,其中也包括中国的很多大学。
这里还没有提及互联网巨头们。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似乎采取了和美国同行一样的发展途径。需要注意,美国的互联网巨头们都对航天有着浓厚的兴趣,上文提到的天空盒子成像公司已经被谷歌收购。那么,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是不是也对参与航天有兴趣。或者反过来说,有志于航天事业的中小私营企业们,是不是写好了有足够说服力的商业计划书,去面见互联网世界的大佬们?
卫星应用
卫星在天上飞行,终究还是要服务于地面上的人们。在卫星应用领域,私营企业早已经大有作为。在这个问题上,本刊已经连续关注了十多年。
中国的卫星应用市场固然水平不高,很多企业家熬不住这样的辛苦而退出。但还请回看我们对工信部杨学山副部长的采访。卫星应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信息化应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程度还不够高的时候,卫星应用的作用确实看上去零散而不成气候。就好比在一个公路并不发达的社会里,超级跑车总是无用武之地。但信息化是个不断前行的过程,卫星应用产业终将迎来自己的爆发式成长的时代。物联网、位置服务、智慧城市,可能就是酝酿中的机会。也许有人会说,这些概念早已经炒作多年。但任何新产业都需要一个酝酿期。回看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当2002年前后互联网的第一个冰河期来临,无数曾经雄心勃勃的企业、无数曾经声名显赫的网站倒在中关村大街的尘埃中。只有坚持下来的企业才能见证电商时代的来临,见证互联网真正成为一种不可脱离的生活方式。卫星应用产业也是一样的。
结论
人类总是在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领域。太空是无可争议的下一个处女地。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国家的力量往往只是启动一次征程,真正把处女地变成乐园,还是要靠民间的力量。长江后浪推前浪,好高骛远者会死在沙滩上,犹豫不决者可能根本就到不了沙滩。私营企业如何给自己定位,是能否活到收获季节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