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T产业发展趋势及国际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4-04-19吴中宝邱刚
吴中宝+邱刚
摘 要:我国ICT产业发展要从最初“量的增加”进入到“质的提高”阶段, 需要努力提升我国ICT产业的国际化水平,这不仅是坚持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实选择。文章分析了我国ICT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国际合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为我国ICT产业发展是“危中有机”,同时也给我国ICT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关键词:ICT; 产业发展; 国际合作; 机遇与挑战
随着ICT技术的创新、运用和渗透,ICT产业不仅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即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期间,ICT产业也表现出抵御衰退、复苏经济的强劲动力,“第四产业”特征越来越明显。在全球化浪潮下,ICT产业链全球化分工的格局愈加明显,国际合作已经成为ICT企业做大做强、持续创新的必经途径。
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需要努力提升我国ICT产业的国际化水平,这既是坚持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又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实选择。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特殊时期,充分认识到ICT产业发展所处阶段和特征,紧紧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加大我国ICT产业国际合作步伐,对我国这样一个ICT产业大国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1 ICT产业发展特征的变化
经过改革开放特别加入WTO以来的飞速发展,我国ICT产业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第一制造大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从1980年的100亿元跃升至2012年的8.5万亿元,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经过多年的发展,ICT产业的基础产业特征日益突出,产业链全球化分工更加明显,集成与融合成为产业创新的主要方式,信息化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结合进一步紧密。
1.1 基础产业特征日益突出
ICT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产业规模和发展速度位居前列。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11月,规模以上电子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实现销售产值76 330亿元,增长11.8%,比1~10月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11月销售产值增速比上月提高4.4个百分点。1~10月,全行业实现收入67 347亿元,增长8.6%;利润2 214亿元,下降4.1%;税金1 030亿元,增长12.5%。
而且,随着ICT技术的发展和普及,ICT产业正不断渗透到其他领域,成为促进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公共事务发展的重要力量,“第四产业”作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地位日益突出。
1.2 产业链分工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
ICT产业在所有产业中分工格局全球化特征最为显著。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发展中国家对产业环境的不断培育,ICT产业仍在全球范围内继续转移,产业链分工更加分散而不是集中。当前来看,加工制造业向东南亚和拉美国家转移,技术研发向印度、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转移的势头不减,产业链分工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
1.3 集成融合成为创新主要方式
随着ICT技术的不断渗透和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产业特征呈现出网络化、平台化、开源化的发展趋势,这就使得无论是在产品、应用还是标准领域,集成化、融合化将会成为创新的主要方式。
3C融合、三网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的电子信息产品在功能上也越来越趋向交叉和融合发展,云计算、移动智能终端、物联网等新兴业态又将产品制造、软件开发、应用服务等各环节进一步集成融合起来,推动ICT产业从产品到体系的整体升级。
1.4 信息化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合更加紧密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是未来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途径。“两化融合”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未来仍将继续在工业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
信息化也伴随在城镇化的全过程中,从电子政务到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绿色建筑,ICT技术与城市建设发展的融合应用创造了巨大的需求,成为建设智慧城市、平安城市、和谐城市所不可或缺的力量。
2 ICT产业发展阶段的变化
从产业发展本身来看,国际和国内情形都表明,ICT产业已经度过了高速发展期,呈现出发展速度放缓的趋势,开始步入发展的中低速期。
在欧洲债务危机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下,全球ICT产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美国经济复苏步履蹒跚,ICT产业发展不温不火,消费市场因价格不振、出货数量减少处于萎靡状态。欧洲则深陷发展泥潭,欧元区内二线国家经济滑坡的势头已扩散至德法等核心国家,已严重影响到该地区的IT开支。
IDC预计,欧洲2012年IT支出增长率将低于1%,2013年的增长率约为3%,其中个人电脑、服务器、存储设备、配套设备和企业网络设备的支出下降。2012年,日本ICT巨头也纷纷陷入亏损,受困于电视需求的降低,索尼、松下和夏普的年度总亏损预计达到1.6万亿日元(约合190亿美元)。
新兴市场ICT产业增长虽然相对强劲,但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发达国家市场需求的减少也降低了产业发展速度。
国内形势相对较好,但发展速度亦受到全球经济的较大制约,直接表现为出口和投资增速的持续走低。
2012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增速一直徘徊在5%左右,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11 868亿美元,同比增长5.1%,是除2009年出口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出现负增长之外的最低水平。
家电与电子材料等传统优势项目出口甚至呈下降态势,家电出口857亿美元,同比下降9.5%,电子材料出口53亿美元,同比降幅达17.1%。
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一路下滑,2012年,新增固定资产6 664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低于去年同期58个百分点,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 591.5亿元,同比增长5.7 %,增速低于去年同期45.8个百分点。投资增速大幅下降也预示今后ICT产业发展势头将会减弱。
3 ICT企业国际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战略支柱产业中,ICT产业是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个产业,前期发展以“引进来”和加工贸易为主,产业附加值并不高。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沉重打击,也给我国ICT产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但正所谓“危中有机”,同时也给我国ICT企业“走出去”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
3.1 面临的机遇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多极化的加速发展和对经济复苏的强烈愿望给我国ICT企业开展国际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欧债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ICT企业走向发达国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使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遭受了重创,发达国家和地区需求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ICT产品的出口,但却给我国ICT企业“走出去”投资欧美市场带来了极大的机遇。通过“走出去”做债权人,低价并购优质资产,实现ICT产业核心技术的获得和国际市场的占领,能够进一步争强我国ICT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 高额的外汇储备为支持和加快企业进行海外扩张和收购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
2012年末,我国外汇储备高达3.31万亿美元,通过拓宽外汇储备的合理使用途径,鼓励和支持企业对外投资,既能够降低高额外汇储备带来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减弱和资产减值风险,更可以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近日,国家外管局成立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办公室,负责创新外汇储备运用工作,按商业条件提供美元贷款,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外汇储备多元化投资渠道,还将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资金支持。
(3) 新兴市场国家的兴起,为我国ICT企业对外投资提供机遇。
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国家正在快速崛起,对ICT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服务的需求很大,这是我国ICT产业链上游企业对外投资的机遇。但同时,这些国家也正在利用国内成本优势,积极承接我国ICT产业加工制造环节的产业转移,对我国ICT产品制造大国地位构成较大冲击。
尽管我国ICT企业通过向其他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可以实现国内产业结构优化,但短期内的阵痛仍然不可避免。
(4) 人民币升值化贸易优势为资本优势,降低ICT产业“走出去”成本。
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形成倒逼动力,化出口压力为动力,降低了企业对外投资的资金成本。同时,还有利于把经济发展重心转移到推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升级,避免中国经济锁定在低附加值、简单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上。
3.2 遇到的挑战
相对于面临的机遇,我国ICT企业遇到的挑战更多,在国际合作道路上还要着力应对和解决如下困难。
(1)文化理念差异阻碍企业开展国际合作业务。
如果说资金是企业跨国经营的硬门槛,民族文化、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上的差异则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软门槛,这种差异往往导致企业“走出去”之后出现水土不服、折戟沉沙。
在文化上,我国更加强调集体主义,西方国家崇尚个人主义;在管理理念上,中国企业更加强调人治,而西方企业强调法治;在企业文化上,中国企业注重包容和人情等伦理道德的东西,西方企业则更加注重量化和精确等科学管理的理念。同时,一些异国传统和风俗也与我国大相径庭,这些都会给开展国际合作的企业带来较大的阻力。
(2) 国际化经营能力差。
国际化经营能力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决策意识和能力差,企业领导人在进行重大项目决策时,缺少充分的市场和行业信息,决策随意性较大;
二是投资过程失控,海外项目运作控制力较差,不能预防和避免突发风险,不能有效应对海外经营困难;
三是海外竞争激烈,核心竞争力缺乏导致经营成本过高,产品和服务不能打开市场;
四是对境外职员缺少有力监管,境外员工渎职、腐败等违法行为频频发生,给企业经营带来巨额损失,使境外投资企业成本上升、经营业绩下滑;
五是自主品牌较少,国际经营能力弱。我国信息产业长期以来以“贴牌”生产为主,自有品牌拥有数量少,优势品牌数量就更加缺乏。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10世界品牌500强”表单中,只有华为、海尔、联想、长虹4家上榜,数量很少;
六是我国电子信息企业还处于国际合作的初级阶段,电子信息百强中的绝大多数企业在跨地域、跨国界的综合协调和资源整合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跨国经营能力弱。
(3) 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加之高外贸依存的产业特征,使我国ICT产品成为贸易摩擦的高发区。同时,贸易保护手段日趋多元化,随着我国产业和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涉华贸易摩擦涉及的产品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科技产品扩展,除传统的“两反两保”贸易救济措施外,知识产权、技术性措施、绿色壁垒、劳工标准等保护也被广泛使用。
2010年,欧盟、美国、澳大利亚、韩国均将降耗指标上升为强制性法规,欧盟又对WEEE和RoHS指令进行修订,对环境和回收做出更严格要求。
2011年,美正式发起对我国输美太阳能电池(板)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这是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在国外遭受的第一起贸易救济调查,美国还对中国企业发起涉嫌知识产权侵权的337调查16起。
诸如此类的保护措施正在进一步加大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难度,使我国ICT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4) 跨国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国际化的主要障碍。具有海外背景、适合海外经营的人才缺乏限制了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规模和速度,主要表现在国际化经营管理经验、投资环境变化适应能力以及与资源国文化融合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差距。同时,企业也因缺乏有效的评估能力和培训机构,容易造成人员盲目外派。
(5)国际合作“便利化”措施不足。
制度建设层面来看,促进我国ICT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的“便利化”措施缺乏。一方面,对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外投资审批环节较多,审批项目繁多、期限较长,审批标准不一,使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激发,难以根据外部市场变化迅速做出反应。
另一方面,作为跨国经营的新军,国内众多企业对国外的商业习惯、劳工法律、文化习俗还缺乏了解,对国际金融市场运作还缺乏经验,政府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的服务较少,一些服务还不够到位。同时,熟谙跨国投资和经营管理的专门中介机构缺乏,企业获取对外投资相关信息的成本较高。
(6) 税金融方面的不足
资金不足是我国企业特别是地方企业对外投资的一大障碍,除开自身资金积累较少,还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我国外汇管制过严,使许多企业在外汇使用上发生困难。二是融资渠道单一,商业银行“走出去”金融服务较少,对企业的支持跟不上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且主要针对大企业。而中国企业在境外缺乏信用基础,导致其在向境外银行贷款时面临门槛高、利率高、额度少、期限短等困境。财税支持形式单一且不尽合理,缺少像发达国家诸如优惠税率、税收饶让,延期纳税的系统性财税支持政策,也难以减少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资金成本。
(7) 自其他国家竞争的压力
一方面,世界产业结构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发达国家发动了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未来十年可能是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夺回制造业的十年。这对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发展是一个重大挑战。
另一方面,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国家加工制造业快速崛起,给我国ICT产业中低端制造的传统优势造成冲击。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墨西哥等拉美国家利用成本优势,通过逐步完善相关产业配套环境,在电子领域新军突起。而我国因人工等加工成本的提高,ICT领域的中低端加工制造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这给我国制造业出口带来了较大竞争压力。
4 对策与建议
我国ICT产业发展要从最初“量的增加”进入到“质的提高”阶段,进一步提高我国ICT产业国际化水平是重要举措,这就对我国政府和企业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提升国际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1 政府层面:国际合作环境培育和保障体系建立是核心任务
政府层面主要是做好宏观方面的环境与制度建设,一是要培育有利于ICT产业对外贸易、“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国际合作宏观环境;二是要建立有利于投资促进与风险防范的国际合作保障体系。
在国际合作环境培育过程中,要将国际化与信息化、市场化密切结合在一起,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积极参加双边(多边)贸易谈判和投资保护协议,为企业出口贸易和跨国投资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国际环境;
二是要有步骤、有重点地推动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力转变贸易发展方式;
三是要引导海外资金向ICT产业链高端流动,提高利用外资效率和技术扩散速度;
四是要制定ICT产业海外开发战略,企业开展国际业务的“便利化”措施,简化审批环节,积极培育为企业开展国际业务提供咨询、信息服务的中介组织。
制度建设方面,要从五个方面做好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要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法律性文件取代政策性文件的主导地位,把对外投资行为纳入法治化轨道;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成立一个权威性、常设型国际合作管理机构,强化外汇、财政、税务、银行和保险等部门之间的合作,增强企业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
三是加强金融支持,积极拓宽企业国际化经营融资渠道,大力发展离岸金融业务,设立企业海外投资发展基金;
四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以产业政策为引导,鼓励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和高新技术企业对华投资,以税收抵免和延期纳税等形式大力支持有实力ICT企业“走出去”;
五是建立风险担保制度,设立海外投资保险机构,完善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的信用担保制度,降低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
4.2 企业层面:合理利用国际规则和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是成功关键
企业要开展国际化经营,对国际规则的了解和合理运用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当前新贸易保护主义正在抬头,各国利用WTO等国际规则进行贸易和投资保护的举措频频发生,我国企业往往因为对规则的不了解屡吃暗亏。ICT企业要熟悉WTO规则,积极加入国际性行业协会,合理利用国际规则,有效规避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陷阱。
尽管我国ICT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竞争多年,但国际化经营能力一直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决策意识和能力差,进行重大项目决策时,缺少充分的市场和行业信息,缺少民主决策意识,决策随意性较大;
二是海外项目运作控制力较差,不能预防和避免突发风险,不能有效应对海外经营风险;
三是海外竞争激烈,核心竞争力缺乏导致经营成本过高,产品和服务不能打开市场;
四是对境外职员缺少有力监管,境外员工渎职、腐败等违法行为频频发生,给企业经营带来巨额损失。
国际化经营能力的提升绝非易事,需要从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去破题,这都非一朝一夕之事。由此看来,我国ICT产业国际合作能力的提升还有较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