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三道门槛
2014-04-18高连奎
高连奎
文明如果是自发的发展,而不是自觉的发展,留给人类自己的将是沙漠。
敏感的人应该能注意到,这次京津冀发展提的是“一体化”,跟以前的“经济圈”或“城市群”的概念完全不同。所谓“一体化”,就是在这三个地区就像在一个地区一样的便捷,如果调整到位无疑将成为世界级样板,但前提是必须先迈过三道门槛。
第一道门槛是交通。
如今北京到河北衡水的高铁规划还没有成型,连动车都没开通,首都经济圈徒有虚名。所以要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大的交通规划必须要做,比如七环路首次跨越省市行政区域等,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反而是区镇级的交通规划。
这并不稀奇。珠三角的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实现了“镇镇通高速”,而且每个镇都不止一条高速。
中国经济的重点目前在县,高铁如果只是修到了市,那对于大部分生活于各县的人口将不起什么作用。北京到保定,乘高铁可能只需要20分钟,但从保定高铁站下车到保定下面的县区,却要两三个小时。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地方交通严重的不发达。
北京内部的交通也急需整合。如今从北京的西南到东北,或是从西边到东南,最快也要接近两个小时,而乘高铁,两个小时都已经可以开到河南。如果在区与区之间建立直达的快速地铁,少设中间站,这样就可以大量节约路上时间。
第二道门槛,是城市中央“禁建”写字楼。
北京市内早已没有了工厂,但写字楼过多,周边县区几乎沦为“睡城”,也就是人们在北京市中心上班,而买房和居住则在周边的区县。这些郊区的市县,即使包括大兴等并不偏远的地方,走在街上,只能看到崭新的楼房和遍地的汽车,但是很难看到店铺和行人,而且最奇怪的是几乎看不到一栋写字楼。
所以笔者认为,北京功能重新划分、移出是必要的,但最重要的是“禁建”,比如在四环之内不得再新建商业写字楼,而新移出的这些地方也应该只建设住宅楼。不能新移出一些功能,而另一些高楼大厦又重新建设起来,这样北京“大城市病”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
第三道门槛,是满足人们到北京的需求。
有些功能是只有北京才能做好,比如教育、出版、医疗,这些功能应该放大。类似协和医院这些北京比较有名的医院应该扩建,目前是人满为患,黄牛云集。现在交通相对发达了,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高了,也有医保了,人们喜欢到北京看病、上学,这是客观事实,这些需求也应该得到尊重。中国现在是逆着来的,总是强调加强地方的功能,比如办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院。但现在交通发达了,人们坐上车一个小时就能到达县城或是市区,乡镇卫生院配备那么好根本没有那么多的需求。结果中国的乡镇卫生院免费配备了大量的先进医疗设备,根本就用不着,或是使用率极低。还有中国前些年在农村地区建立了那么多的希望小学,这些小学大部分都处于闲置状态。人们更喜欢在更“高端”的地方让孩子接受教育,盖太多的农村希望小学最终也招不到学生。中国现在应该加强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的教育和医疗投资,比如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医疗机构都应该翻番式地扩建,国家级的大学也应该扩建,经济发达城市的公办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都应该几倍数级的扩大,满足更多的人在北京接受教育和医疗的需求,才符合经济的潮流。可惜这一潮流并没有被规划者们发现或者重视。
马克思曾说,“文明如果是自发的发展,而不是自觉的发展,留给人类自己的将是沙漠。”这一至理名言揭示了人类进步的真谛。中国现在制定京津冀一体化的总体规划是中国自觉发展的体现,笔者希望在这一伟大的规划中能够真正注意到具体的需要,真正体现时代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