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林下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
2014-04-18刘红民
刘红民
(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 沈阳110032)
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隶属羊肚菌科羊肚菌属,又称羊肚菜、羊蘑,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羊肚菌的营养相当丰富,据测定,羊肚菌含粗蛋白20% 、粗脂肪26% 、碳水化合物38.1% ,还含有多种氨基酸,特别是谷氨酸含量高达1.76% 。因此,有人认为是“十分好的蛋白质来源”,并有“素中之荤”的美称[1]。由于它功能齐全,香味独特,食疗显著,目前在国内、外售价很高,在西欧国家十分紧俏,需要量很大,价格更高[2]。由于野生资源十分有限,因此羊肚菌的人工栽培及开发利用有广阔的市场。
1 栽培羊肚菌的林地选择
羊肚菌属低温、高湿型真菌,在辽东的自然条件下,多生长于杨树林下,所以选择林地树种极为重要[3]。通过5年来的栽培试验证明,杨树林下生长的羊肚菌明显多于其他林下。
1.1 林地选择
在人工杨树林或天然杨树林中,选择8年生以上,坡度在10°左右,郁闭度在0.7左右,背风向阳的杨树林地。这样的林地既能及时通风排水,又能保持相应的湿度,便于人工浇水,调节羊肚菌生长所需要的温、湿度。
1.2 土壤
土壤的p H值要求在6.5~7.5,中性或微碱性土有利于羊肚菌生长,一般在石灰岩、腐殖土和沙质混合土里均能生长。
1.3 地面条件
在自然林地采集中发现,在郁闭度过大的阴暗处及过厚的落叶层中,羊肚菌很少出菇,即使有少量的出菇,品质也很差。地面上只有少量的腐枝落叶,空气中有足够的氧气渗透对羊肚菌的正常生长发育是必需的条件。
1.4 温、湿度
羊肚菌生长期长,除较低气温外,还需要较大的温差刺激菌丝分化。一般菌丝生长温度为20~25℃,菌核形成温度为15~20℃,子实体形成发育温度为5~18℃。湿度一般保持在75% 左右。因此栽培时间在10月前后为好。
1.5 林地处理
林地选好后,每年春季小草欲发芽时,利用林地里的枝叶,在杨树林内摆均烧地,但一定注意要地面火,最好不起火苗,避免烧荒时火苗烧烤树干,努力让地面烧匀增加温度,这样能使腐枝落叶内的虫卵烧死,同时也起到了地面杀菌作用,又能给林下增加足够的碱性物质。秋季8—9月也用同样的方法再焚烧一遍,通过两次地面焚烧处理,完全适宜了羊肚菌栽培前的地面处理工作。
2 菌种制作
2.1 优选种源
羊肚菌的种源采集均以野生种源为主,在每年的5月前后,在野外的杨树林下偶有羊肚菌出现,在羊肚菌出现时选择个体大、质量好的羊肚菌作为菌种,如在野外发现种源体后做好记号,注意观察羊肚菌的孢子体发育情况,等到羊肚菌网窝内有粉状物质出现时,说明该孢子体已经成熟,开始采集保存,但注意不要碰坏羊肚菌的软组织,以防感染霉烂。
2.2 一级种制作
首先准备好无菌箱和高压锅,确认无菌箱消毒无菌后,用高压锅把马铃薯和广口罐头瓶一并装入高压锅内,待马铃薯充分蒸熟后,打开高压锅,及时把高压无菌的广口罐头瓶和马铃薯同时送入无菌接种箱内,尽量避免在空气中停留,防止空气菌类感染,待少凉后,用消过毒的双手伸入无菌箱内把马铃薯一掰两半,用手指捏出马铃薯内物质,放入广口罐头瓶(把马铃薯皮放到一边,等工作完成后一次取出),做成马铃薯泥,铺平广口罐头瓶底2~2.5 cm厚即可(有多少个羊肚菌,制多少个瓶)。做完后拿来选好的羊肚蘑菌种,用消过毒的小木棍横穿在羊肚菌腿上,头向下,腿朝上吊在广口瓶的瓶口上,羊肚菌头距离马铃薯泥约1 cm。大约在9.5 d的时间,羊肚菌的一级菌种即可制成。
2.3 二级菌种制作
用以上的制作方法把马铃薯和广口罐头瓶高压消毒,同时在高压锅内消毒杨树下腐殖的杨树叶作为培养料,用70% 的马铃薯泥和30% 的杨树叶腐殖土拌均匀后,装满广口罐头瓶,再用木棍在瓶中从上至下穿到底部,直径2~3 cm,这时再把一级菌种从瓶中取出,从上至下切出4~8个长条块,把其中的一块镶入二级瓶中,靠严贴实即可。放入弱光之处,41~42 d二级菌种即可制成。
2.4 三级菌种制作
用75% 木屑、20% 麸皮、2% 杨树烧成的木灰和3% 杨树下腐殖土(含水量保持在60% ),拌匀后装入高压锅内消毒(也可装入瓶内消毒)。消毒后装满瓶,中间用木棍穿至3/4的位置,直径大约2 cm,这时把二级菌种取出从上至下切8块,再从中间横切一刀,计16块,这时把其中的一块装入三级菌种瓶内,用木棍贴实封严即完成,这时把已完成的三级菌种放置在消过毒的室内促使菌丝生长,室内温度一般保持在20~25℃,室内日照以微弱的散射光有利于羊肚菌子实体的发育生长。
3 栽培方法
根据羊肚菌喜湿、阴暗、低温等特性,10月栽培条件基本成熟,一般野外自然条件下在焚烧过的杨树林下没有污染的林地不需消毒,在林地内用铁耙或镐整地,刨开土层5~8 cm深为好。这时把三级菌种掰成拇指大的小块,均匀地撒在刨过的地面上,然后再用铁耙将地面的腐殖土翻压在菌种上,压平后再盖一层阔叶树叶,树叶不能过厚,不露出地面为好,在其上每隔80~100 cm排列,压一趟薄草帘,以保湿保温,在其上面适当洒水,保持一定的温、湿度,以利安全越冬,这是获得栽培成功的关键。次年早春季节小满后雨水较多,湿度较大,加之温度合适,则菌丝体生长良好,形成菌带,这时进入杨树林内,在没盖草帘的空趟上,排列踩踏,踩断菌丝体,在菌丝体断面处易形成菌核,在菌核上出现晶亮的小水珠,几周内5~18℃时刺激羊肚菌子实体形成,从小水珠中间形成子实体原基凸起,后来慢慢升高长大,长到米粒大时就可辨出实体轮廓,可以看清菌柄和菌冒特征,成熟时每天要进行采收,前后需采收1个月。
薄草帘下的羊肚菌菌丝因没人工断丝,又在草帘下保持着基本恒定的温、湿度,温差相对小,一般情况下不出菇,等到秋天10月,种羊肚菌前打开草帘,适当清理一下种植场地,再加盖一层阔叶树叶,如果湿度觉得不够再适当洒些水,为防止人或牲畜进入践踏及破坏,周边拉起警戒线或用树枝遮挡,以确保安全越冬。第2年小满前,用以上同样的方法踩断菌丝体,这时候要给菌核形成及子实体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刺激羊肚菌子实体生长,通过1年多的菌丝发育,成熟的子实体生长比第1年多而旺盛,能更好地获得产量增收,多年采集。
4 采收及保存
羊肚菌一般出土8~9 d便生长成熟,成熟标准不论个体大小,主要从色泽上区分,一般可见到羊肚菌网盖充分张开,由硬变软,说明生长成熟,即可采收,如不及时采收,就会很快被虫腐,留下病体躯壳,影响品质,羊肚菌采收时要按大小分级装筐晾干,保持完整,用密封塑料袋盛装,以防霉变和虫腐,可长时间保存。
参考文献:
[1]王波,鲜灵.人工栽培羊肚菌的鉴定[J].西南农业学报,2013(5):1988-1991
[2]赵琪,康平德,戚淑威,等.羊肚菌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J].西南农业学报,2010(1):266-269
[3]黄国学,崔瑞业,李佩福,等.辽宁羊肚菌的分布及人工培育技术初报[J].辽宁林业科技,1998(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