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论治帕金森病的体会
2014-04-18石忠
石忠
(浙江省长兴县中医院,浙江长兴313100)
根据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中医学将其归类于“颤振”、“颤证”等范畴;病位在筋,与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笔者从多年临床实践中感悟到肝风内动、筋脉失养是其基本病机。正如《类证治裁》谓:“风依于木,木郁则化风,肝风震动也。”提示本病主病在肝,临床工作中若能掌握此点,便能起到执简驭繁之用。
1 病因病机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肝主筋,司全身筋骨关节之屈伸,筋的活动有赖于肝血的滋养,盖肝主藏血,藏血有储藏调节之用,因“人动则血运于诸经”。正常情况下,肝血充沛,则筋有所养,舒屈自如;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筋失濡养可出现运动障碍、震颤等一系列症状。《素问·至要真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肝阴暗耗,则肝阳易偏亢,化风内动,或肾水素亏,肝失滋养,肝阳上亢,亦致肝风内动。王肯堂则更形象地描述:“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也”。中医理论阐明了肢体动摇症状属于风象,风是震颤的基本病因,肝虚生内风、内风犯脑所致。
肝主疏泄,其性刚强,喜条达而恶抑郁。患者久病后,因被病痛困扰,情绪不佳,易使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故情志问题也是诱发或加重帕金森病发病的重要病因。盖肝为气机之枢,忧思郁怒常易伤肝,久之可致情绪低落,若肝郁化火,上扰心神则急躁易怒;若耗伤心阴,导致心神不宁,故见夜寐不安;且肝失疏泄后,全身气机常因此不能升发调畅,若无力条畅气血,可使气血津液输布失常,瘀血、痰浊等病理性产物易生;若肝气横逆乘脾,易致脾胃升降失司,脾失健运,则导致水谷精微不得输布,水湿内蕴,聚湿生痰,痰阻经络,血行不畅,血滞成瘀,痰瘀互阻,筋脉失养,可见肢体振颤拘急;痰瘀阻于头面经络,气血不能上荣,而见面部肌肉拘急呈现面具脸。正如《证治准绳》云:“此木气太过而克脾土,脾主四肢,四肢者诸阳之末,木气鼓之故动。经谓风淫末疾者此也。”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肝为传病之源”,皆提示本病主病在肝。
2 治法用药
2.1 审证求机,从肝论治《内经·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和“审察病机,无失其宜”,即指出临证时需认真审察和掌握病机。通过对临床各种症状的分析、推演、归纳和总结,掌握了病机,就意味着掌握了病变的实质,治疗针对性也就更强,因此可以更有效地指导临床[1]。笔者在治疗帕金森病时,往往先汇总患者所述症状及四诊收集的信息,然后首先考虑从肝论治,归纳病机。帕金森病常见病机诸如“肝肾阴虚,虚风内动”,“气血亏虚,肝风内动”,“肝郁血滞,经脉痹阻”,“肝郁阳亢,痰热扰心”等。总结出病机,接着便可针对性提出相应治法,如滋补肝肾、潜阳熄风法,养肝熄风、益气补血法,疏肝理气、活血熄风法,平肝熄风、清热化痰法。
2.2 复方配伍,便于加减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和经济、环境条件等较前已有很多变化,因此病因易复杂化,可同时或先后侵犯人体,导致阴阳失调,多脏受损,故而在临床工作中可常见同一患者身上诸病丛生,证候复杂,因此需用复方配伍对应治疗方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譬如在同一方中既有平肝熄风、活血化瘀等以攻实,又有滋补肝肾、益气养血等以补虚,如此可多点对应,主次兼顾,逐一击破,起到综合调治的作用。正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1]。笔者在治疗帕金森病时,常以自拟方舒肝平颤汤(天麻、钩藤、珍珠母、炙全蝎、炙蜈蚣、白芍、川芎、当归、生地黄、合欢皮、陈皮、桑寄生、牛膝、肉苁蓉、郁金、甘草)为基本方,并根据患者具体证候,四诊合参,灵活加减用药,从而在辨证论治中起到执简驭繁之用。本方中天麻入肝经,长于平肝熄风,不论虚实,皆为要药。
2.3 喜用对药,增加疗效对药有相互协助增强药力者,有相互制约消其毒副作用而展其长者,有为两味合用另生其它作用者。本人在治疗帕金森病方中亦喜用对药,如在舒肝平颤汤中,用钩藤配天麻可共奏清热平肝、熄风止痉之用;钩藤配白芍,柔肝养阴,平肝熄风;钩藤配生地,养血熄风;钩藤配全蝎,有平肝熄风通络之功;全蝎配蜈蚣,可增强熄风之痉之功;甘草调和诸药,与白芍合方为芍药甘草汤可柔肝缓痉,与陈皮配伍健脾和中,缓解长期服用多巴胺类药物及中药败胃、碍胃之弊;郁金与白芍配伍,可加强柔肝解郁之功;郁金与合欢皮配伍,可增强解郁安神之用;郁金与川芎配伍,可增强活血解郁之力;桑寄生配伍牛膝,可增强培补肝肾之功;当归配肉苁蓉增强润肠通便之力;肝有瘀热者,用丹皮配伍炒山栀清肝散瘀;失眠可用酸枣仁、夜交藤相配伍养心安神,其余不一一枚举。
病例介绍
[例1]患者潘某某,男,68岁,于2012年5月6日初诊。患者诉“双手震颤伴行走迟缓6年余”,已在杭州某医院明确诊断为“帕金森病”,先后服用安坦、美多巴、息宁、吡贝地尔等,起初病情控制尚可,服药5 a余后,患者病情较前加重,经医院诊治后,调整方案为“美多巴0.5 g,每天3次;息宁1粒,每天2次;吡贝地尔1粒,每天1次”,治疗至今,患者仍感症状缓解不显,遂至我科就诊。就诊时见患者双手颤抖不止,舌颤,行走迟缓,伴情绪低落,纳食欠馨,便秘,夜寐不安,舌质暗红,舌下静脉青紫,苔薄黄,脉弦细。查体:表情呆滞,面具脸,面色晦暗,双手震颤,舌颤,行走时小碎步前倾,慌张步态,双上肢肌张力增高,余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辅检:心电图、头颅CT检查均正常。西医诊断:帕金森病。中医诊断:颤证;辨证属肝肾亏虚,虚风内动,兼有瘀热、肝气不舒。治法为滋补肝肾,熄风通络,清热化瘀,解郁安神。给予舒肝平颤汤加减。方药:天麻10 g,双钩藤20 g,珍珠母(先煎)30 g,炙全蝎3 g,炙蜈蚣1条,杭白芍30 g,炒川芎10 g,当归10 g,生地10 g,桑寄生30 g,怀牛膝10 g,丹皮6 g,炒栀子10 g,酸枣仁30 g,广郁金10 g,合欢皮15 g,陈皮10 g,生甘草6 g,14剂。每日1剂,水煎2次,取药液400 mL,分2次温服。服中药期间,西药照原剂量服用,嘱其畅情志,并要求家属增加陪伴及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时间。患者服药半个月后,便秘、睡眠均较前改善,但情绪仍较低落,察舌质暗红,舌下静脉青紫,苔薄白,脉弦细,因瘀热渐消,故去丹皮、栀子,加用柴胡6 g,枳壳10 g,以增强疏肝理气解郁之效,嘱其继续服药,增强治病的信心。患者服药1个月后,双手震颤较前稍缓解,纳食、情绪亦较前好转。服药见效,原方继进。嘱患者按原方制成蜜丸,每丸重9 g,每日3次,继续巩固服用。服药6个月后,患者诉双手震颤、舌颤、走路欠稳、面色晦暗均较前有好转,纳食、精神较佳,心情、睡眠较好,且原西药治疗方案中美多巴已减半量,息宁已调整为1粒,每天1次。根据改良Webster量表评分为有效,故嘱其门诊定期回访。
按:本方中用天麻、钩藤平肝熄风;全蝎、蜈蚣熄风止痉;白芍、生地、当归、川芎养血活血;丹皮、栀子清肝散瘀;珍珠母、酸枣仁养血安神;桑寄生、牛膝培补肝肾;柴胡、枳壳疏肝理气;合欢皮、广郁金解郁安神;陈皮、甘草健胃和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谨守病机,环环相扣,故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分析此病案时,考虑肝木为厥阴之脏,可疏泄气机,调畅机体的情志活动,调节五脏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正如《血证论》所言:“以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郁,则血脉通畅。”若肝疏泄失常,气机郁滞,从而进一步导致血行不利,血络瘀滞,筋失濡养,故引发震颤。因此从肝论治,使郁者疏之,瘀者通之,肝气调达,筋脉柔和,则震颤等症得以缓解。
3 体会
随着社会进步,环境污染加重,生活方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增多,如饮酒,吸烟,熬夜,过食肥甘厚腻,运动减少,工作紧张,各种压力的增加,这些都能直接或间接导致帕金森病及其它疾病的发生。现代研究认为,帕金森病是由于中脑黑质部位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导致纹状体部位的多巴胺(抑制性递质)及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两者含量相对失衡,因此出现一系列症状。从中医的阴阳学说来看,两种递质失衡如同阴阳失调,不能相互制约,体内阴阳物质不能维系正常功能的运转,不能相互协调,故导致该病的发生。而目前常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的西药,如抗胆碱药物主要用于改善早期症状。多巴胺替代疗法是目前治疗该病最有效最主要的手段,但多巴胺制剂在用药5~6 a后疗效减退,且患者服用后多有胃部不适、恶心等症状。至于脑组织移植术、脑起搏器植入术等治疗,不宜常规使用。总之,帕金森病用西药和手术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改善运动症状的疗效不易巩固,且患者常因病情反复、毒副作用大等弊端而被迫停药,且长期使用西药存在疗效减退问题,而非运动症状的治疗则更牵强人意。笔者运用肝藏象理论辨治帕金森病,既能明确辨证路径,易于执简驭繁,又能从治疗角度寻找突破口,了解药物作用的靶点和机制。而且经中药治疗后,口干、多汗、便秘、心烦、恶心、纳差、失眠、抑郁、异动症等精神症状会明显减少,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定作用。因此,辨证使用中药配合西药治疗能起到减毒增效之用。
除了使用中药改善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和患者的体质状况,尚需关注患者长期患病所导致的心理疾病,因此情志调节也需重视。因为病态的情志因素如恐惧、忧愁、悲哀等会对帕金森病的病情加重和发展产生影响[3]。《灵枢·本神》谓:“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情志调整对该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针对情志进行治疗可以增强药物治疗效果,对疾病治疗有积极意义,从中医的观点看,针对情志的治疗可以防止情志变化对脏腑的伤害。其次,临床实践中常见患者情志改善的同时,其全身临床症状也常有缓解,如在良好的情绪影响下,患者大多临床症状缓解较情绪不稳时明显。因此帕金森病患者如能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可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
该病属于疑难顽症,病程长,较明显疗效常在半年以上方出现,故临床治疗不可图快图急,需守方守法,开始用汤剂治疗,待疗效呈现后,再改丸剂或膏剂长期缓治。情绪波动可影响病情,需注重情志调养,有助于疾病康复。无论中西药物治疗帕金森病,长期服用易出现胃肠道反应,尚需注意健胃醒脾,以便患者能坚持服药治疗。
[1] 石忠,姚祖培.浅析姚祖培教授治疗心悸经验[J].内蒙古中医药,2009(12):34.
[2] 潘文奎.小议帕金森氏病的证治思路[J].中医药研究,1995(6):9-10.
[3] 王玲玲,何崇,刘跃光,等.帕金森氏病的情志调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3(4):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