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虚血瘀型帕金森病40例临床观察
2014-04-18王宁
王宁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虚血瘀型帕金森病40例临床观察
王宁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
目的:观察补肾平肝化瘀定颤方治疗肾虚血瘀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美多芭和苯海索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肾平肝化瘀定颤类中药,总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统一评定量表(UPDR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UPDRS评分、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补肾平肝化瘀定颤类中药可有效改善PD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 补肾化瘀定颤方 肾虚血瘀 UPDRS评分 中西医结合疗法
近年来,笔者运用补肾平肝化瘀定颤方联合西药治疗肾虚血瘀型帕金森病(PD),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78例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2月~2014年4月脑病中心门诊病人。西医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原发性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标准[1],排除特发性震颤及脑血管病、外伤、中毒等所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中医诊断符合老年颤证肾虚血瘀型诊断标准,即:肢体颤动、不能自制,眩晕耳鸣,面赤烦躁,肢体麻木,口干口苦,言语不清,尿黄便结,舌质暗红苔少,脉弦细或细涩[3]。
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58~80岁,平均年龄69.8岁;病程1~10年;UPDRS评分(77.8±7.5)分。对照组38例: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59~81岁,平均年龄68.9岁;病程11个月~11年;UPDRS评分(78.2±6.7)分。2组患者性别、发病年龄、病程及UPD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予美多芭片(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批号SH190324)125mg,1日3次口服;苯海索片(常州康普制药厂,批号1202019)2mg,1日3次口服。
2.2 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自拟补肾平肝化瘀定颤方。处方:生、熟地各15g,山萸肉、当归、女贞子、炙鳖甲各15g,天麻15g,赤白芍、生龙骨、石决明各30g,红花、桃仁、焦山栀、麦冬各10g。加味法:肢麻、腰痛加炒杜仲、鸡血藤各30g,便结、溲黄加玄参30g、瓜蒌仁10g、炒黄柏6g,口干、面赤加石斛15g、珍珠母30g。上方加水浓煎至400mL,早、晚餐后各口服200mL。
2组均以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观察3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2组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进行UPDRS评分,并观察临床疗效。疗效标准:分值降低大于等于50%为明显改善,降低20%~49%为改善,降低1%~19%为稍微好转,未降低为无效[2]。结合病人生活能力状态判定疗效。
3.3 治疗结果
3.3.1 2组患者UPDRS评分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UPDRS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UPDRS评分比较(±s)分
表1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UPDRS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5。
3个月 59.3±7.3*49.2±7.5**△
3.3.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9.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3.4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2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及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对照组出现口干、异动等8例,治疗组未见明显副反应。
4 讨论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肢体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等运动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认为:大脑中黑质、纹状体中多巴胺进行性变性,导致颅内多巴胺递质减少。当多巴胺神经元变性时,细胞内嗜酸性路易小体形成乙酰胆碱能使神经活动相对亢进,从而产生一系列的PD症状[3]。西医多以补充左旋多巴合并多巴胺脱羧酶抑制剂及抑制乙酰胆碱能亢进为治疗PD的金标准,但长期服用易产生异动症、运动波动、精神症状、口干、耐药等副作用。
中医药补充治疗PD有一定优势,尤其对减少西药药量、减轻西药副作用以及改善运动症状、减轻异动症有一定疗效。中医学认为:中年之后肝肾亏虚,精气暗衰,髓海失充,筋脉失荣,导致肢体失控,头招面摇,手足颤动,证属本虚标实,以虚为主。虚在肝肾,实为风、火、痰、瘀[4]。《医旨绪余》指出其病机系精血亏虚,阴不制阳,肝火挟痰挟瘀所致。故对肾虚血瘀型PD当以补肾平肝化瘀定颤法治之。所用方中熟地、山萸肉、女贞子、鳖甲、白芍、杜仲滋补肝肾、补血养血;天麻、石决明、生龙骨、珍珠母镇肝息风;红花、赤芍活血化瘀通络;玄参、桃仁润肠通便;麦冬、山栀清热养阴[5]。诸药共奏补肾平肝化瘀定颤之功。本研究结果证实:补肾平肝化瘀类中药对改善肾虚血瘀型PD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UPDRS评分、提高PD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异动症等有一定疗效,为治疗帕金森病肾虚血瘀型提供了依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组.帕金森病的诊断.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6):408
[2]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医学会.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54(1):255
[3]杨虹,张莉萍,魏桂荣,等.多巴胺/乙酰胆碱动态平衡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研究进展.中华老年学杂志,2009,29(13):1708
[4]周仲瑛.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508
[5]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89
编辑:王沁凯
R742.505
:A
:1672-397X(2014)12-0045-02
王宁(1956-),女,本科学历,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专业。2094361017@qq.com
201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