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公共服务建设,广播惠农传递党的声音

2014-04-18杜强周慧敏

视听 2014年3期
关键词:惠农广播农民

杜强 周慧敏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内蒙古扎兰屯市结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展的“广播惠农工程”,深入实施村村通广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有效地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丰富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

一、基本情况

扎兰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大兴安岭南麓,是呼伦贝尔市的一个农业旗县。全市面积1.68万平方公里,人口45万(2009年)。1983年前称布特哈旗,1983年撤旗建市。扎兰屯人民广播电台始建于1956年,初建时称“布特哈旗广播站”,1985年经国家广播电视部批准建立扎兰屯人民广播电台。

扎兰屯的农村广播建设基础非常好,从1956年开始进行农村有线广播建设,各乡镇均设有广播放大站,除配备小功率放大机外,在当地学校、文化站等处共安装舌簧喇叭252只。1956年根据国家邮电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的有关规定,通过电话线路向农村进行广播覆盖,建设电话线路450公里,自行架设广播专用线路48公里,到1956年末,全市33个乡镇全部通广播,形成全旗广播网。至1973年,100%的生产大队、95%的生产小队、98%的农户能听到广播,广播喇叭总数达到3.5万只,除偏远乡镇外,都架设了广播专线,形成了以布特哈旗广播站为中心,以公社广播放大站为基础,以专线传输为主,质量较高,适应战备需要的农村广播网。至1976年,全市21个乡镇全部建设了广播放大站。农村广播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农村发展,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线广播逐步被调频广播所代替。原有的广播基础设备也逐渐因疏于管理而遭到破坏。近年来,扎兰屯市利用调频发射机传输广播节目,但调频传输受到地型影响较明显,低洼地区或受高山阻挡地区会接收不到信号。虽然扎兰屯市在两个高山建起发射站,但有些偏远地区还是接收不到,广播的覆盖只能达到84%。

而长期以来,不少地区的农村文化相对贫乏,一些公共文化方式又与农民文化程度偏低的实际不匹配,很难切实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民生产和生活所需的政策、信息、技术、知识等缺乏方便有效的专门联接渠道,中央“三农”政策缺乏有效的落地渠道。而且由于健康的文化生活、正确的思想指引缺位,一些内容低俗的娱乐活动轻而易举地侵入了农村,农村也成了迷信甚至邪教等不良、不法活动的温床。因此,在广大农民经济脱贫的同时,也亟待文化“脱贫”,农村思想舆论阵地需要有效争夺和巩固。

二、“广播惠农”工程的重要意义

“广播惠农”工程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实施国家电台文化发展工程的同时,为切实履行国家电台的政治使命与时代责任,加强对“三农”宣传与服务,创办国家对农广播——中国乡村之声,并利用中国乡村之声的平台,让广播有效服务农民、惠及农民的公益事业,是对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建设路径的一种新探索。

“广播惠农”契合农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有效延伸和提升。在传达党和政府声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多方共赢局面。“广播惠农”符合当前新农村建设实际,可成为继农村书屋、电影下乡等之后又一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路径。

三、主要做法

扎兰屯市积极探索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展的“广播惠农工程”为契机,大力推进扎兰屯市村、屯广播网络体系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宣传单位为平台,实现了全市12个乡镇、20个行政村和173个小组全部广播信号无缝隙覆盖。农村广播网络以转播扎兰屯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为主,同时插播当地养殖、农产品供求等农民最需要的市场信息。

此项工程是呼伦贝尔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扎兰屯市委组织部和扎兰屯市文体广电局共同筹建实施的,立足公益性、讲求贴近性、突出服务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第一期工程共投入资金30多万元,免费安装25W高音喇叭318只、调频广播发射机20台、全自动收扩机117台。

扎兰屯市实施的惠农广播工程,极大地提高了扎兰屯市广播的覆盖率和收听率,全面实现了扎兰屯市村、屯广播“村村响、户户通”,有效实现了广播入户、政策入户、文化入户。

四、主要成效

1.巩固了党和政府农村的思想主阵地。

目前农村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只剩下妇女、老人和孩子。农村空心化,家庭空巢化,思想空虚化,文化真空化,这些问题普遍存在。长期以来,由于一些地方不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致使农村迷信泛起,赌博甚嚣。农民群体是低文化群体,没有专门获取农民生产和生活所需的政策、信息、技术、知识等的途径,中央政策方针路线缺乏有效的落地渠道,致使农民思想空虚,文化生活匮乏,为封建迷信和不法传教活动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近年来,扎兰屯部分农村被传教而信教的农民曾一度增加。而精神充实的农民,不易被不良嗜好和教义盅惑。据了解,自大喇叭入户以来,农民有了自己的对农广播,一些原来信教传教的村民也开始改为收听中国之声和扎兰屯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收听广播成为扎兰屯农村的一景,不少村民收听广播每天在4个小时以上。

2.农村致富有了“信息港”,文化生活有了“欢乐园”。

在扎兰屯当地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扎兰屯人民广播电台的很多节目都是专门针对“三农”的广播,是专门为农民创办的公益性广播,不仅很好地为农民带来了党和政府关于“三农”的方针政策,而且为农民带来了生产致富的科技信息、市场行情,以及文化娱乐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公共文化匮乏的现状。当地农民说,听广播不花钱,不废电,说的都是农民自己的事,生动、管用,掰着棒子能听,洗衣做饭能听。他们对扎兰屯人民广播电台的不少节目已耳熟能详。

3.当地农村应急有了“避雷针”。

农村广播网络的建设,平时为农民提供生产的政策、科技等信息,提供丰富文化生活的精神食粮。遇到洪涝和其他自然灾害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可以及时进行全县或部分乡镇和村针对性的应急指挥,保护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广播惠农工程的建设不仅巩固了农村的思想舆论阵地,不少委办局也借助这套节目做出不少应急动员工作,多了一条高效便捷的通道。

据了解,惠农广播工程自2013年12月1日启动以来,党的声音通过安装在房前屋后的高音喇叭传到农户家中,村民们不用撂下手里的农活,就能从广播里了解全市新闻动态、惠农政策、文艺知识,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公共文化匮乏的现状。同时,村、屯里的通知也能插播进来,确保及时传达到每家每户。

农民们高兴地说,广播不仅让我们知道了更多的好政策,而且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了。

猜你喜欢

惠农广播农民
科普惠农 晋农优选
惠农直播间 美好在身边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退休干部的惠农情怀
饸饹面“贷”富农民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28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
爸爸也爱听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