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D-二聚体的临床观察

2014-04-18李萍芳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3期
关键词:血尿酸二聚体脑梗死

李萍芳

(安徽省淮南市新华医院神经内科,安徽 淮南 232000)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D-二聚体的临床观察

李萍芳

(安徽省淮南市新华医院神经内科,安徽 淮南 232000)

目的探讨血尿酸、D-二聚体在血中的含量变化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期望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到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记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非脑血管病患者60例,记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次晨7点测量空腹血尿酸、D-二聚体,分析血尿酸、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根据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将观察组分为轻中型、重型两个亚组,分析血尿酸、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重型亚组患者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型亚组(P<0.05)。结论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且对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判断及预后推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急性脑梗死;血尿酸;D-二聚体;相关性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此病好发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通常认为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造成神经功能受损[1]。急性脑梗死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因此临床上对其的研究和探讨逐渐增多。近年来,血尿酸、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逐渐得到临床的重视[2]。本研究主要探讨血尿酸、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并尝试分析其对疾病判断、预后推测的价值,期望为临床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参照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3],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记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在发病48 h内入院,并经影像学确诊。同时,选取同期非脑血管病变患者60例,记为对照组。患者年龄43~79岁,男性89例,女性57例。所有患者均排除脑出血、急性心梗,无肝肾、血液等重要器官病变,并且未服用影响尿酸代谢的药物。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

观察组患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3]对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分1~8分共56例,记为轻中型组;>8分共30例,记为重型组。两组患者在发病时间、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于入院后次日清晨7点,空腹抽取静脉血,分别注入促凝管和抗凝管,每管2~3 mL,采用日本日立AU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尿酸的含量;采用日本CA-15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所有标本均在抽血后2 h内完成检测。

1.3 评价指标

①血尿酸、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血尿酸、D-二聚体的含量差别,分析血尿酸、D-二聚体二者的含量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②血尿酸、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轻中型、重型两个亚组,对比亚组之间血尿酸、D-二聚体的差别对急性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及预后进行推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血尿酸、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对两组患者血尿酸、D-二聚体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血尿酸、D-二聚体含量比较

由表1可知,观察组患者血尿酸、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2 血尿酸、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对比分析两亚组之间血尿酸、D-二聚体含量,结果见表2。

表2 血尿酸、D-二聚体含量比较

由表2可知,重型组患者血尿酸、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轻中型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尿酸是人体内嘌呤类化合物的代谢终产物,因动脉斑块中有大量尿酸,推测血尿酸与动脉硬化有直接的关系[4]。尿酸通过促进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刺激自由基生成、诱导炎性反应等过程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同时,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血管壁,引起炎性反应,并直接造成血管损伤,以上因素可能共同作用诱导急性脑梗死的发生[5]。急性脑梗死为高凝性疾病,而D-二聚体升高反映了继发性纤溶活性的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功能亢进的分子标志物[6]。但是,近年来国内外对血尿酸、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之间关系的研究意见不一。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上述两种危险因子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血尿酸、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与临床报道一致[2]。观察组重型亚组患者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轻中型亚组(P<0.05),提示疾病越严重、预后越差,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越高,说明两种危险因子与急性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这与尤寿等[2]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与孙凯等[4]观点不一致。

针对此种矛盾与争议,临床上更加需要通过长期、大样本的研究来确定血尿酸、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及预后之间的关系。但是,临床上仍可通过对血尿酸、D-二聚体进行连续监测以了解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及发展,并及时采取预防及治疗措施,以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1] 李赵梅,娄卫东,吴峰芬.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测定[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0,10(2):108-110.

[2] 尤寿,韩侨,曹勇军,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及血胆红素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1,5(6):474-480.

[3]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109-113.

[4] 孙凯,王虎,陈金星.血清尿酸水平与脑卒中及其预后的关系[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0,10(2):702-703.

[5] 章永强,袁芬芬,应小卫,等.血尿酸和胆红素及血脂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4):1178.

[6] 夏春燕.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9):1034-1035.

表1 两组患者大腿的周径差比较(cm,)

表1 两组患者大腿的周径差比较(cm,)

注:两组患者术后大腿周径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周 术后2周 术后3周 术后4周 术后2个月对照组 38 3.95±0.71 2.45±0.85 -2.43±0.75 -3.01±0.88 -3.89±0.91 -3.98±0.95实验组 40 3.86±0.69 1.56±0.48 -1.26±0.35 -1.08±0.31 -0.87±0.25 -0.92±0.24

中医学认为股骨头坏死由内外因综合作用诱导人体气血失衡和阴阳失衡所致[6],股骨头坏死后的患者发生下肢肌肉萎缩主要是因为血虚血瘀:血虚则四肢失养、血瘀阻脉络,筋骨经脉失去濡养而成痿,祛瘀通络是其主要的治疗原则。本组患者血虚血瘀的原因是因为股骨头坏死局部压迫导致的,在髋关节置换术后,血虚和血瘀都会有所缓解,但因术后仍需要长时间卧床及限制运动,所以下肢仍血气不畅。常规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及康复理疗,主要是通过促进下肢血液循环达到消肿目的,同时通过被动运动(CPM机治疗)起到减少肌肉之间的粘连、恢复关节、肌肉和肌腱正常活动范围的作用,预防肌肉萎缩[7],但对于祛瘀通络的作用较差。本组研究患者对患者进行辩证选穴,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按摩,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多为老年患者,老年人多肝肾亏虚可结合昆仑、太溪,气滞血瘀者结合血海等;体弱者可按摩足三里、环跳、阳陵泉等;按摩力度以患者觉酸、麻、胀、重感为宜[8],顺时针按摩至局部微热发红即可起效。

经本组研究证明,穴位按摩联合肢体功能锻炼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肌肉萎缩不但操作简便(由护理人员或家属进行),而且有效果显著、无创伤性、每天可多次反复进行、不增加治疗费用、出院后可持续性高等优点,在临床应用上受到了广大的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欢迎。

参考文献

[1] 王若冰.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4): 100-101.

[2] 申岳林.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的重要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304-305.

[3] 黄苑芬,韩颖,张志娟,等.持续被动运动在预防截瘫患者膝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中的作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12):31-32.

[4] 柏燕.38例膝关节镜手术病人的术后功能锻炼[J].全科护理,2013, 11(7):1752-1753.

[5] 陈海良,林晓生,曾伟坤,等.药物和肌肉功能锻炼在骨质疏松后压缩性骨折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9):59-60.

[6] 何红让.股骨头坏死中医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 11(23):500.

[7] 王雅利.脊髓损伤患者恢复期的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0,14(40):247-248.

[8] 楼绣华,高雯,吴凯琳.中药外敷联合穴位按摩预防下肢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膝关节僵硬[J].护理学杂志,2013,28(12):40-41.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Serum Uric Acid and D-dimer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LI Ping-fang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Xinhua Hospital of Huainan, Huainan 232000, 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erum uric aci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of D-dimer in the blood, it is desirabl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MethodsTo the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86 cases recorded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selected 60 patients with the same period of non-cerebrovascular disease, referred to as the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admitted to hospital the next morning at 7:00 measurement of fasting serum uric acid, D-dimer,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uric acid, D-dimer and betwee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clinical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divided into light medium and heavy two subgroups, analysis of serum uric acid, D-dimer and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between severity.ResultsThe serum uric acid, D-dimer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P<0.05); Severe subgroup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uric acid, D-dimer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with mild to moderate subgroup (P<0.05).Conclusion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uric acid, D-dimer level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determine the condition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estimation of prognosis.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Blood uric acid; D-dimer; Correlation

R743.33

B

1671-8194(2014)13-0011-02

猜你喜欢

血尿酸二聚体脑梗死
血尿酸高了怎么办?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SGLT2抑制剂对血尿酸影响的研究进展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尿酸正常后可以停药吗?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血尿酸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