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2014-04-17周霞盛丹华何小文
周霞+盛丹华+何小文
摘要: 以新兴产业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构建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从技术创新行为、技术创新效益、技术创新支撑三个维度定义模型各个因素变量和指标。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emerging industries, finds out which factors constrai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builds a model to evaluate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emerging industries which includes three dimensions: technical innovation behavior, techn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upporting.
关键词: 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Key words: emerging industries;innovative ability;evaluation index system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015-03
0 引言
后危机时代,中国传统产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挑战,应运而生的新兴产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几年,过去以传统产业集群为主的地区正在进行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正在迅速改变着集群的面貌。本文将基于技术创新对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探讨影响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构建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1 相关研究综述
1.1 新兴产业 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新兴产业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但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有些学者将其界定为“Emerging Industries”,指正在产生或将出现的产业;有些则界定为“New Industries”,指已经形成了的“新”产业。本文综合现有的观点,认为新兴产业的内涵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分析,新兴产业应该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初期阶段即形成阶段;其次,要求产业的发展初具规模,并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此外,新兴产业的概念是针对现有的产业提出的,它是通过技术创新等活动实现的,代表着产业发展中科学技术的新水平,同时也代表着市场对整体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以及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1]。
关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特点,众多学者一致认为技术创新是其发展的重点和支撑。其中,吴传清等将科技创新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和灵魂[2];黄幸婷等认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加强产业创新联盟的建设,促进产业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的结合[3];史忠良和何维达在研究新兴产业的形成过程时提出,新兴产业形成的关键因素是技术的进步[4]。
1.2 产业创新 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中包含了对非创新资源的舍弃和创新资源的流动,这很好的解释了产业转变中的“突变”特质[5]。从某种程度上,产业的调整和升级可以看做是在扬弃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新的产业进入,旧的、不符合发展要求的产业退出的产业重组过程。就新兴产业而言,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通过技术在空间的转移、技术的进步和不断革新等核心推动力,推动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成熟。从这个角度来说,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可以被看做新兴产业成长的理论基础。
产业创新最早是由西方国家提出的,其研究着重于工业创新,而工业创新又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综上所述,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产业创新的内涵:第一个层面是指在国家层面,对于其他国家的产业而言,所表现的产业创新竞争实力,即宏观方面的创新。第二个层面是指一个国家范围内的某个区域的产业因其资源特点和创新环境及能力的不同而表现出的竞争实力,即中观层面的创新[6]。第三个层面是指具体到某一产业内部的企业因外部环境或自身所具备的资源的差异而表现出的竞争实力,即微观层面的创新[7]。本文讨论的产业创新即是第二个层面的创新。
2 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作为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为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其所带来的竞争实力甚至超越了产业内部所有细分的整合。现有的研究中,学者们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包含在其内涵、过程和测量等方面。对于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和测量主要集中在“以系统观点强调技术创新能力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建立模型”,“以过程为研究对象来构建模型”,“以影响因素为对象构建模型”等方面。
李廉水和周勇提出了从技术创新实力、技术创新潜力、技术创新支撑力、技术创新体制四个维度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对江苏、上海、浙江三个地区的制造业的实证研究,最终建立了包含19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2005)[8];张华胜在对中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评价进行研究时,提出从创新的投入变量、产出变量、过程变量和创新基础设施变量四个方面建立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投入变量以R&D研究为主,基础设施变量则选择了组织保障、技术基础、对外交流、融资方式、政策环境五个因素进行阐述(2006)[9];李海涛在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时,选择了从创新环境、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三个维度着手,特别强调了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可忽视的作用(2007)[10];Carayannis等人(2008)通过对企业层面创新能力的研究,提出了与之相关的“状态、倾向、绩效”三要素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投入、生产、产出等影响因素,构建了复合创新指标体系,用于测评企业的创新能力[11];熊魏在企业层面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研究,研究通过创新投入、创新实施、创新产出、创新管理四个方面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测度(2012)[12]。
在对新兴产业的研究中,众多学者通过其特点分析均认为技术创新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对新兴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中,学者们都肯定了新兴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提出了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学者苗振清从正面阐述了科技创新体系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3]。陈盛详等认为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存在着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不足的问题,他们认为,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资金投入不足、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自主创新技术不足等方面[14]。李新男学者也认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存在支撑设施不完善的情况[15]。李伟娜认为新兴产业的发展除了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技术创新机制的制约,这也是中国新兴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16]。
综合现有学者对技术创新的测度指标的研究,以及技术创新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与之相关的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本文选择创新行为、创新支撑、创新效益三个因素,构建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具体见图1。
3 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考虑到指标之间必须具有独立性和逻辑性,指标的选取要建立在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之上,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可对比性等,参考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新兴产业主管部门对新兴产业的评价等,基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采取以科技指标为主、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为辅的方法,以科学性、客观性、合理性、独立性、动态性、可操作性为原则,从技术创新行为、技术创新效益、技术创新支撑三个维度,设定指标。
3.1 技术创新行为 技术创新行为可以看做技术开发,它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是形成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必要步骤,是指在生产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新的知识、工艺和技术等,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实施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常见的技术创新行为包括研发研究和技术组合等。由此可见,技术创新行为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新兴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当前统计部门和主管部门对产业层面技术创新行为的评价多集中在R&D经费投入、R&D从业人数等,结合学术界认同的地区科技投入、政府科技投入、R&D投入产出效率、每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R&D投入强度等指标,又考虑到新兴产业政府大力提倡发展的产业,在政策和税收等方面给与了关注和支持。因此,最终确定R&D投入强度、R&D从业人数、R&D投入产出效率、地区科技投入、产业内每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科技合作项目六个指标进行衡量。具体见表1。
3.2 技术创新效益 技术创新行为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其对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效益反映出来。其中,新产品和新工艺是技术创新产出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在有关技术创新产出的测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中,通常把对新产品的测度作为主要评价的指标。参考统计和主管部门在分析产业创新能力时采取的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技术市场成交额、总产值、销售收入、出口额等指标,考虑到新产品产值(增长率)及其所占比重、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总数的比重等指标反映创新质量的结构性指标,以及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对品牌的构建意识逐渐增强,品牌逐渐成为评价行业的指标之一,作为以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对品牌的构建更应关注。因此,最终选取新兴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新兴产业新产品利润与产业总利润的比率、新兴产业新产品销售增长率、新兴产业新产品利税率、技术市场交易额、新兴产业年均专利授权量、名优品牌商标数量七个指标来进行衡量。具体见表2。
3.3 技术创新支撑 技术创新的支撑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对产业内技术创新的氛围和环境造成影响,最终可能改变产业投入—制造—产出整个过程。学者孙韬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创新资金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社会环境支撑平台、企业文化服务平台作为技术创新支撑的内涵[17]。综合来看,通常把创新平台、科技服务机构、地区生产总值、政府财政支出等指标作为主要评价的指标。统计部门如国家、广东省统计局在研究新兴产业时,也对科技服务平台、外商投资企业数、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等情况都进行了关注。因此,最终选取五个指标来量度技术创新支撑维度。具体见表3。
4 结论
新兴产业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契机中形成的一类具有创新性、先导性和方向性的产业,其发展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研究现有学者对新兴产业特点和现状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技术创新测量指标,构建了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基于该模型结合统计局和政府等的评价指标,构建了包含技术创新行为、技术创新效益、技术创新支撑三个维度及17个直接测度指标的广东省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为广东省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鹏,徐意.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C]. 2012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2]吴传清,周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和制度安排[J].学习月刊,2010,07:10-14.
[3]黄幸婷,杨煌.后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基于核心技术联盟知识创造过程的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0(5).
[4]史忠良,何维达.产业兴衰与转化规律[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5]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3-74.
[6]Kira R.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 Evidence from Pharmaceutical and Biotechnology Firms[J]. Haas School of Business. November 22, 2004.
[7]黄顺存.产业创新概念界定述评[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6):30-34.
[8]李廉水,周勇.创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研究——以长三角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3):21-23.
[9]张华胜.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4):15-23.
[10]李海涛.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评价[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8-10.
[11]Elias.G.C,Mike.P.Measuring firm innovativeness:towards a composite innovation index built on firm innovative posture,propensity and performance attributes[J].Innov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2008,1(1):90-107.
[12]熊魏.大中型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0-38.
[13]苗振清.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04.
[14]陈盛详.制度创新驱动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2,10.
[15]李新男.创新“产学研”组织模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J].决策焦点,2007,04.
[16]李伟娜.新兴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版),2009,04.
[17]孙韬.东北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1,6.
在对新兴产业的研究中,众多学者通过其特点分析均认为技术创新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对新兴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中,学者们都肯定了新兴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提出了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学者苗振清从正面阐述了科技创新体系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3]。陈盛详等认为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存在着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不足的问题,他们认为,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资金投入不足、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自主创新技术不足等方面[14]。李新男学者也认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存在支撑设施不完善的情况[15]。李伟娜认为新兴产业的发展除了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技术创新机制的制约,这也是中国新兴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16]。
综合现有学者对技术创新的测度指标的研究,以及技术创新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与之相关的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本文选择创新行为、创新支撑、创新效益三个因素,构建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具体见图1。
3 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考虑到指标之间必须具有独立性和逻辑性,指标的选取要建立在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之上,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可对比性等,参考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新兴产业主管部门对新兴产业的评价等,基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采取以科技指标为主、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为辅的方法,以科学性、客观性、合理性、独立性、动态性、可操作性为原则,从技术创新行为、技术创新效益、技术创新支撑三个维度,设定指标。
3.1 技术创新行为 技术创新行为可以看做技术开发,它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是形成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必要步骤,是指在生产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新的知识、工艺和技术等,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实施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常见的技术创新行为包括研发研究和技术组合等。由此可见,技术创新行为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新兴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当前统计部门和主管部门对产业层面技术创新行为的评价多集中在R&D经费投入、R&D从业人数等,结合学术界认同的地区科技投入、政府科技投入、R&D投入产出效率、每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R&D投入强度等指标,又考虑到新兴产业政府大力提倡发展的产业,在政策和税收等方面给与了关注和支持。因此,最终确定R&D投入强度、R&D从业人数、R&D投入产出效率、地区科技投入、产业内每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科技合作项目六个指标进行衡量。具体见表1。
3.2 技术创新效益 技术创新行为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其对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效益反映出来。其中,新产品和新工艺是技术创新产出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在有关技术创新产出的测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中,通常把对新产品的测度作为主要评价的指标。参考统计和主管部门在分析产业创新能力时采取的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技术市场成交额、总产值、销售收入、出口额等指标,考虑到新产品产值(增长率)及其所占比重、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总数的比重等指标反映创新质量的结构性指标,以及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对品牌的构建意识逐渐增强,品牌逐渐成为评价行业的指标之一,作为以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对品牌的构建更应关注。因此,最终选取新兴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新兴产业新产品利润与产业总利润的比率、新兴产业新产品销售增长率、新兴产业新产品利税率、技术市场交易额、新兴产业年均专利授权量、名优品牌商标数量七个指标来进行衡量。具体见表2。
3.3 技术创新支撑 技术创新的支撑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对产业内技术创新的氛围和环境造成影响,最终可能改变产业投入—制造—产出整个过程。学者孙韬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创新资金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社会环境支撑平台、企业文化服务平台作为技术创新支撑的内涵[17]。综合来看,通常把创新平台、科技服务机构、地区生产总值、政府财政支出等指标作为主要评价的指标。统计部门如国家、广东省统计局在研究新兴产业时,也对科技服务平台、外商投资企业数、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等情况都进行了关注。因此,最终选取五个指标来量度技术创新支撑维度。具体见表3。
4 结论
新兴产业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契机中形成的一类具有创新性、先导性和方向性的产业,其发展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研究现有学者对新兴产业特点和现状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技术创新测量指标,构建了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基于该模型结合统计局和政府等的评价指标,构建了包含技术创新行为、技术创新效益、技术创新支撑三个维度及17个直接测度指标的广东省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为广东省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鹏,徐意.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C]. 2012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2]吴传清,周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和制度安排[J].学习月刊,2010,07:10-14.
[3]黄幸婷,杨煌.后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基于核心技术联盟知识创造过程的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0(5).
[4]史忠良,何维达.产业兴衰与转化规律[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5]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3-74.
[6]Kira R.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 Evidence from Pharmaceutical and Biotechnology Firms[J]. Haas School of Business. November 22, 2004.
[7]黄顺存.产业创新概念界定述评[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6):30-34.
[8]李廉水,周勇.创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研究——以长三角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3):21-23.
[9]张华胜.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4):15-23.
[10]李海涛.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评价[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8-10.
[11]Elias.G.C,Mike.P.Measuring firm innovativeness:towards a composite innovation index built on firm innovative posture,propensity and performance attributes[J].Innov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2008,1(1):90-107.
[12]熊魏.大中型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0-38.
[13]苗振清.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04.
[14]陈盛详.制度创新驱动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2,10.
[15]李新男.创新“产学研”组织模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J].决策焦点,2007,04.
[16]李伟娜.新兴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版),2009,04.
[17]孙韬.东北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1,6.
在对新兴产业的研究中,众多学者通过其特点分析均认为技术创新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对新兴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中,学者们都肯定了新兴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提出了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学者苗振清从正面阐述了科技创新体系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3]。陈盛详等认为我国新兴产业的发展存在着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不足的问题,他们认为,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资金投入不足、科技中介服务网络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自主创新技术不足等方面[14]。李新男学者也认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存在支撑设施不完善的情况[15]。李伟娜认为新兴产业的发展除了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技术创新机制的制约,这也是中国新兴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16]。
综合现有学者对技术创新的测度指标的研究,以及技术创新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与之相关的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本文选择创新行为、创新支撑、创新效益三个因素,构建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具体见图1。
3 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考虑到指标之间必须具有独立性和逻辑性,指标的选取要建立在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之上,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可对比性等,参考国家统计局、地方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新兴产业主管部门对新兴产业的评价等,基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采取以科技指标为主、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为辅的方法,以科学性、客观性、合理性、独立性、动态性、可操作性为原则,从技术创新行为、技术创新效益、技术创新支撑三个维度,设定指标。
3.1 技术创新行为 技术创新行为可以看做技术开发,它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是形成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必要步骤,是指在生产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新的知识、工艺和技术等,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实施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常见的技术创新行为包括研发研究和技术组合等。由此可见,技术创新行为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新兴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当前统计部门和主管部门对产业层面技术创新行为的评价多集中在R&D经费投入、R&D从业人数等,结合学术界认同的地区科技投入、政府科技投入、R&D投入产出效率、每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R&D投入强度等指标,又考虑到新兴产业政府大力提倡发展的产业,在政策和税收等方面给与了关注和支持。因此,最终确定R&D投入强度、R&D从业人数、R&D投入产出效率、地区科技投入、产业内每万人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科技合作项目六个指标进行衡量。具体见表1。
3.2 技术创新效益 技术创新行为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其对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通过技术创新效益反映出来。其中,新产品和新工艺是技术创新产出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在有关技术创新产出的测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中,通常把对新产品的测度作为主要评价的指标。参考统计和主管部门在分析产业创新能力时采取的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技术市场成交额、总产值、销售收入、出口额等指标,考虑到新产品产值(增长率)及其所占比重、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总数的比重等指标反映创新质量的结构性指标,以及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对品牌的构建意识逐渐增强,品牌逐渐成为评价行业的指标之一,作为以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对品牌的构建更应关注。因此,最终选取新兴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新兴产业新产品利润与产业总利润的比率、新兴产业新产品销售增长率、新兴产业新产品利税率、技术市场交易额、新兴产业年均专利授权量、名优品牌商标数量七个指标来进行衡量。具体见表2。
3.3 技术创新支撑 技术创新的支撑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新兴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对产业内技术创新的氛围和环境造成影响,最终可能改变产业投入—制造—产出整个过程。学者孙韬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创新资金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社会环境支撑平台、企业文化服务平台作为技术创新支撑的内涵[17]。综合来看,通常把创新平台、科技服务机构、地区生产总值、政府财政支出等指标作为主要评价的指标。统计部门如国家、广东省统计局在研究新兴产业时,也对科技服务平台、外商投资企业数、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等情况都进行了关注。因此,最终选取五个指标来量度技术创新支撑维度。具体见表3。
4 结论
新兴产业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契机中形成的一类具有创新性、先导性和方向性的产业,其发展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研究现有学者对新兴产业特点和现状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技术创新测量指标,构建了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基于该模型结合统计局和政府等的评价指标,构建了包含技术创新行为、技术创新效益、技术创新支撑三个维度及17个直接测度指标的广东省新兴产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为广东省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鹏,徐意.国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C]. 2012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2]吴传清,周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和制度安排[J].学习月刊,2010,07:10-14.
[3]黄幸婷,杨煌.后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基于核心技术联盟知识创造过程的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0(5).
[4]史忠良,何维达.产业兴衰与转化规律[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5]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3-74.
[6]Kira R.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novation : Evidence from Pharmaceutical and Biotechnology Firms[J]. Haas School of Business. November 22, 2004.
[7]黄顺存.产业创新概念界定述评[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6):30-34.
[8]李廉水,周勇.创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研究——以长三角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3):21-23.
[9]张华胜.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4):15-23.
[10]李海涛.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评价[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8-10.
[11]Elias.G.C,Mike.P.Measuring firm innovativeness:towards a composite innovation index built on firm innovative posture,propensity and performance attributes[J].Innov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2008,1(1):90-107.
[12]熊魏.大中型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0-38.
[13]苗振清.科技创新体系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04.
[14]陈盛详.制度创新驱动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2,10.
[15]李新男.创新“产学研”组织模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J].决策焦点,2007,04.
[16]李伟娜.新兴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版),2009,04.
[17]孙韬.东北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