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困境
2014-04-17宋健
宋健
摘 要:历史学科承载着学生人格培养的使命。然而在当今形势下,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历史教学趋于“边缘化”,陷于进退两难的困境。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当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应使历史教学“生活化”,也就是让历史教学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历史发挥其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培养,既能完善中学生人格,同时也能使历史学科恢复其培养人文素质的功能,摆脱进退维谷的困境。这就是走出双重困境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困境;中学历史教学;学生人格
一、历史教学的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社会上出现“历史无用论”,史学的教育功能受到置疑,史学的社会影响力也日渐衰落。相对中文、外语、计算机、法学等学科而言,历史学科谈不上多少发展,已经趋向“边缘化”,实际上陷入了进退两难、举步维艰之尴尬境地。
关于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史学界比较关注。比如,王加丰指出:从我国历史学和历史教育现状本身来看,历史教育式微,原因是多方面的。改变这种现状需要解决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仅仅依靠史学工作者是无法解决的,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历史教学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主要是其自身的原因。徐燕也认为:历史学科教育出现困境有社会原因及学科自身原因,主要是自身原因。要想摆脱困境,只有改革,打破专业界线,向多学科、综合性方向发展。综合性的历史教育即将改变自己的处境,恢复历史教育本身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
虽然历史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但目前社会发展和史学发展都在呼唤加强历史教育。张文伟认为:历史教育是通过各种渠道、采用不同方法向全社会普及历史教育和历史观念的过程,通过它,史学社会功能才能得以发挥。历史教育研究和实施应注意层次性和方法的灵活多样。史学工作者队伍培养与建设要使内部形成合理的结构分工,以保证史学研究与历史教育并举,创造史学发展良性循环的局面。
二、历史教学的价值
中学生的发展需要历史教育,因为历史始终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费雅君认为: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现实服务,即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只有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才能充分展示史学的价值,而史学的知识性、借鉴性、教育性等特点,对于青少年知识结构的完整、唯物史观的形成,坚定理想信念以及提高认识社会、改善社会的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历史教学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符合社会标准的人。郭景扬也认为: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就是对社会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和效能,它通过对人才的培养体现出来。社会对人才规格有什么需求,就要求历史教学发挥相应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具有社会制约性。
三、走出双重困境,体现新课改精神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追求人的和谐发展。历史课程在培养学生“情”“意”方面尤显重要。历史教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对其完美人格的塑造,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种作用的体现,教师如果仅仅用理念和目标来支撑,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根据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用心、用情采取可行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体现历史学科的树人 历史学科不仅是史实的载体,更是人文素质培养的载体。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汲取有利于自身全面发展的知识与能力,判断中国和世界其他社会的价值观,丰富自己的心性与情感。学生通过对历史学科的人文感悟建立起对历史的理性反思。所以作为一种人格教育,历史教学显然可以培养和提升人的人文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不仅是经由物遗传,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而“历史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因素”。因此,历史教学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密不可分。
|编辑 郭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