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贴近”为原则上好《形势与政策》课
2014-04-17沈娟
沈娟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而《形势与政策》课是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理论课程的重要补充,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和实践性。中央在16号文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中,对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均作了明确的规定:《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但是,现在高职院校在教授这门课程时,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形势政策教学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专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道德的形成。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忽视了《形势与政策》课的讲授。
1.重视程度不够
不少高职院校认为自己是培养应用性专业人才的,会把教学重点放在专业课的教育上,而学生本身也对与专业相关的课程感兴趣。另外,高职院校也认为已经开设了两门必修的思政课,加上每学期都会开设党课和团课,而辅导员的日常管理中也都会涉及当前的形势与政策,再开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纯属多余。而且现在是个信息化的时代,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渠道更快捷地获取各种有关形势与政策的信息。
2.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
两门课程的教学有专门的考核检查要求,而且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评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每个高职院校都有开设。与之相比,形势与政策课的地位略次,该课程的开设和效果缺少相关部门的有力监督检查,并且缺少根据学生特点而制定的详细周密的计划和系统的安排。
3.缺乏系统的教材和专业的师资队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理论课程是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是由专门的教材编写课题组编写,全国高校统一使用。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材没有指定的统一教材,都是由各个高职院校自己选择,教材质量没有保障,良莠不齐。
高职院校也没有配备专门的《形势与政策》的老师,师资力量不强大,开课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4.师生素质相对偏低
从师资情况来看,多数高职院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时间不长,不规范,还没有锤炼出一支能适应教育教学要求的队伍。大多数都是找的其他老师兼任,而形势与政策课因其内容的不限定性和限时性,教学难度相当大。没有长时间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宽广的知识视野是难以胜任的。从教学投入来看又普遍较低,无论是师资的培养经费和资料建设都远远跟不上对师资的要求。这门课的难度大、变化快、备课耗时多,一般老师也不愿意兼任,导致《形势与政策》课任课老师的临时性和应时性。没有高素质的专职教师专门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这在许多高职院校都是普遍现象。
从学生情况来看,高职生有其特殊性,他们的文化素养普遍偏低,自卑心理较重,因此,接受能力较差和缺乏远大的抱负,对时事、对国家的大政方针觉得离自己很远而缺少兴趣,关心度比较低。加上高职学生家庭困难者居多,学费较高给家庭带来不少压力,他们更多关注的“钱途”,对国家大事的关注有所降低。他们较多的关心个人将来的就业出路,能否找到好工作,能赚钱还账,回报家庭,而较少将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相联系。
5.网络虚拟社会的干扰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但是,互联网的信息包含了生活、学习、交友、经济、政治、国内、国外等等的一切方面,形形色色,优劣混杂。在大量的信息面前,学生的注意力极度分散。有相当数量的高职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不爱读书看报,都沉迷与从网络获取信息。各种各样的信息都能够在校园中传播,信息质量大幅下降。因此,网络渠道的信息极大地影响了形势政策课主渠道的教育效果。
二、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存在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尽管国家已有明确指向,但是高职院校始终会重视其培养目标,《形式与政策》课会受制于这个大环境。所以,相对于专业课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面临一些特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学时效性强,教学内容难把握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与实践性,和现实紧密联系,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对现实政治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选取当前社会上影响重大尤其是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以正确、科学的观点引导大学生的认识和思想政治方向。因此,时效性太强,使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紧扣当前的实事热点。但是,这门课程始终缺少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全靠教师本人把握。
2.教学形式单调,缺乏吸引力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政策性较强,在高职院校中,这门课的讲授方式也很单一,一般都是教师在上面一味地讲授教学内容,不敢发散扩展,也害怕引起学生的过激讨论,让课堂失控。所以,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也较少,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学生也缺少深入地思考和分析,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课程流于形式,偏离了原来的初衷。
3.考核形式单一,成绩评定欠科学
《形势与政策》课时较少,一般也就是8个学时的短课时教学,无法组织统一的考试,大多采取的是考查方式。这门课一般都是布置一篇结业论文作为考核,考核形式过于单一。而学生也是应付的态度,相当一部分都是从网上搜集,然后粘贴复制,炮制出一篇论文交差,而雷同卷也极多。这样的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少有学生能独立的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而一些上课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不能通过这种考核方式获得较高的分数。因为依照论文作为评分标准,就有极强的主观性,也和批改老师本人的立场观点有关,所以,评分会缺乏公平性与客观性。
三、以“三贴近”为宗旨,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
“三贴近”指的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效性、实践性的特点是一致的。那么,《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展必须以“三贴近”原则为依托。
1.“三贴近”的内涵与目标
“三贴近”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指导方针,以及方式方法的要求。
贴近实际,是指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出发,“立足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要不断贴近我国目前的形式,贴近我国当代大学的实际,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实际,贴近这门课本身的实际。
贴近生活,是指《形势与政策》要改变其单一的教学方式,运用生活中鲜活的例子,生动形象,寓教于乐,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使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深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深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认识和把握好大学生的主流,使形势与政策教育更好地融入大学生的生活、服务于大学生的生活、引导大学生的生活。
贴近学生,是指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出发,他们才是教育中的主体,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爱护他们,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望,把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以最新的时事政策给他们在求学就业等方面的指引,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办学生之所盼。
2.《形势与政策》课坚持“三贴近”原则的意义
在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知识化的今天,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地改变。当代大学生作为上网的主体,他们能从网络上获取各种各样最新的丰富资讯,这给《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有了网络,还有上这么课的必要吗?当然,有必要,传统课堂有这网络无可媲美的优越性,《形势与政策》课只有坚持“三贴近”原则,才能有效应对网络的挑战。
首先,坚持“三贴近”原则,这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形势与政策》本来就是根据实际而产生,反映实际,又推动了实践的发展;既反映社会生活,又服务于社会生活;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又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就是在深入实际、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反映实际、反映生活,从而引导大学生,服务大学生,教育大学生。
其次,坚持“三贴近”原则,正是新形势新任务下,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新要求。我们正处在改革深化期,这是一个大变革、大发展、大跨越的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也是一个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凸显的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日趋活跃,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长,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形势与政策》课只有坚持“三贴近”原则,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再次,坚持“三贴近”原则,体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坚持“三贴近”,就是在宣传思想教育工作中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只有坚持“三贴近”原则,才能使高校形式与政策教育,体现求真务实的基本要求,找到求真务实的实现途径,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落到实处,深入人心,取得成效。
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坚持“三贴近”原则的路径
1.请党政领导带头讲“形势与政策”课
(1)贴近实际。形势与政策教育包括当前的时代特征,国内外的各种大事。而党政领导更能领会党的政策与方针,与大学生讲解的时候更能讲深讲透。领导见多识广,更能结合实际情况,讲的都是学生生活地域随处可见、可感、可及的实际,使学生有亲切感和认同感。
(2)贴近生活。形势政策教育应包括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各阶层各群体的生存状态等等。党政领导的讲座向大学生提供了很多这方面的信息,让大学生能提前了解社会,更能了解他们最关心的就业环境,引发他们对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理性思考。
(3)贴近学生。现在部分在校大学生不关心时政,认为这些是离自己很远的话题,与自己关系不大。同时,党政干部来到学生中间为大学生讲课,他们的气质风度和感召力,能打动人,使学生心理上容易接受,容易走进师生的心灵。
2.坚持“三贴近”原则,精选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主要是以国内外形势以及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为主要内容。但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充分反映该门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三贴近”原则,精选教学内容。
我们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每学期都会组织思政课部的老师,根据最新的实事信息编写《形势与政策》教材。每次分八个专题编写,包括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精神,目前的经济形势与政策任务,重要历史时期的建设成就,重大国际形势和国际领域里的斗争等等。这样就能保证每学期的《形势与政策》教材都是最新版本,而教学内容也都是最新的,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学院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以“两课”教师为主体,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相结合,由专家和领导共同参与的教师队伍。其中,更有一些优秀的辅导员,他们在第一线接触学生,他们更加了解学生,更贴近实际,更贴近学生,讲课更有针对性。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如何,归根到底取决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我们学院每年都选派讲课教师参加课程培训,参与最新精神传达解析的会议,以及有关形势与政策的会议和研讨会。提高老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并且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科学研究,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和见解,将科学研究成果运用到新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章松寿.高职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现状和对策[J].南昌高专学报,2007(6):93.
[2]李延龄,王彦坤.“三贴近”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编辑 代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