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案教学的几点反思
2014-04-17秦聪
秦聪
摘 要:新课改的背景下,学案导学模式几乎成了参与课改学校的普遍追求,也成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种成功标志。这种将学案教学模式固化和死板的趋势、盲目跟风的做法,势必将影响教学质量,偏离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学案导学;人文性;科学性
也许是因为国内几所教学改革先进学校的影响,短短几年内,学案教学或学案导学成为教学改革的一种时尚追求,“课改不谈导学案,费尽心机亦枉然。”“优课比赛不探究,学生再会也靠边。”诚然学案教学符合当下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引导学生知识的生成与创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教师由“灌输型”向“指导型”转变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点无可厚非,但是学案教学模式发展到今天,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结合本校的实际,把肤浅的看法与大家交流。
一、学案导学对当下课堂解释不尽完善,缺少人文性
导学案的设置从出发点上看,侧重于高效课堂的建设,何为高效?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立又要依据其对应的评价标准。而目前的评价标准依然是“两条腿走路”,一条是课程标准,另一条是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及高考考纲。也就是说很大程度上导学案的设计是依据考试说明要求设计的,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很好地应对当前的考试评价,符合当下的“高效”理念,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受到各方的肯定。但是对于思想政治课程而言,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不会因为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就能实现。它的达成需要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的综合运用,需要教师的引领和示范,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学生通过实践去体验。学案教学显然在这点上表现的不足。
二、学案编制缺乏科学性
1.学案设计等同于课本翻抄,或者同步练习
在学案的设计中,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是必须的,但是它不等于同步练习。导学案的终极目标无疑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对导学案的认识、编制、使用应该是个动态的过程,那就是具体—粗放—无招胜有招,即在课堂改革的不同时期,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导学案的编制形式应该有所变化。说得形象一些,导学案好比是拐杖,利用拐杖走路,并不是要它伴随终生,而是尽快地丢掉拐杖达到健步如飞的目的。因此,把学案固定化、模式化,标准化,千篇一律地应用在每一节的课堂教学中,陷入模式误区,就会偏离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2.学案教学未能很好地体现层次感
学生本身学习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导学案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能体现学生的差异,不利于中等偏下的学生掌握课堂的内容,有很多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成为旁观者,没有参与到课堂中来,这也是一个小的欠缺。
3.学法缺位,成死穴
导学案多重视“学什么”的设计,而对“怎么学”普遍有所忽视。学法指导的缺位已经成了导学案的“死穴”。有些貌似学法指导的设计,其实,大多都是学习要求,真正从学的角度,与学生分享学习方法的指导少之又少。
4.容量超载,课难收
每节课的容量究竟多大才合适?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从现状看,容量超载是一个较为严重的现象。有些导学案的长度比教材还长,致使许多课堂都超时,无法达标。
另外,学校对各学科工作的指导检查不考虑学科特点,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标准;整体奖惩机制不具体;学案编写的时效性滞后都给授课带来了困难。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不考虑学科知识特点,不结合学生实际,盲目跟风地去学导学模式,显然是对教育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参考文献:
张彬福.基础教育课程.“学案导学法”的问题出在哪里,2012(4).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