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职业素养”及其教育途径

2014-04-17王双金孙秀艳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职业素养素养职业

王双金 孙秀艳

(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江苏南通 226001)

时下,劳动者职业素养的话题时常被各类媒体提及,特别是企业对大学生职业素养差颇有微词,人们对目睹的社会上种种缺乏职业精神的现象表示深深的忧虑和无奈,社会呼唤出现更多的具有高尚的职业精神、德技双馨的职业人。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对社会的呼唤自然责无旁贷。本文试图就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谈点浅见。

一、职业素养与社会环境

1.职业素养概念的辨析

对于什么是职业素养,通常的说法是:“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1]。总之,职业素养的字面含义是,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具有的“平时的锻炼和教养”。问题在于职业素养概念外延如何界定,有各种界定,例如,“麦可思参考美国SCANS标准,把35项基本工作能力划归为五大类型,分别是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动手能力”[2]。因此,对于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的界定如下:职业素养应是一个对职业人全面评价的概念,包括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道德等;职业精神则更侧重职业道德的修养与坚守。

2.职业素养是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我国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如何,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从2007年开始对珠三角2100家企业进行了一项历时4年的跟踪调查,了解转型升级中的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调查发现,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对技能人才最看重的6项能力依次排列为积极主动、责任心、团队精神、执行力、沟通能力和专业学习能力,显示出企业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俞步松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提出:“我们学校的调查表明,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中,用人单位最看重人品,主要是诚信品质、吃苦耐劳和敬业精神。”“企业最关注学生的素质方面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工作兴趣和热情(87%),责任感(85%),职业道德(81%),吃苦耐劳(78%),上进心(75%),诚实守信(67%),主动性(64%),敬业奉献(60%),遵纪守法(55%),创造性(51%)。”美国用人单位最看重的10种因素依次为沟通能力、诚信、人际交往能力、动机、工作热情、团队合作能力、计算机能力、分析能力、适应性、关注细节[3]。中外调查表明,职业素养是各种类型人才的核心素质。这些能力往往也被称为职业通用能力或职业核心能力,其重要性明显超过通常被人们看重的专业或工种技能。职业素养的外延宽于职业通用能力概念的外延。对于高职教育来说,职业素养是和素质教育近似的概念。可见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与高职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

3.营造提升高职生职业素养的社会环境

我国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已经有些时日了,由于学龄人口的不断减少和高等教育资源的增加,距离普及高等教育也为期不远了,教育大省江苏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达到47%,距离普及高等教育已经是一步之遥了。许多省份的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院校已经出现生源严重不足。导致生源不足的原因除了学龄人口减少,高职教育吸引力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面临的根本任务是产业转型升级,为此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在企业一线工作的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我国经济能否转型成功就在于高职教育是否能满足企业的这种需要。高职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传统观念的影响。正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鄙薄“百工”普通劳动者,仍是许多人的偏见。这与实行长达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有关,虽然科举早已废除,但是其负面影响至今犹存,人们不断地热捧高考状元就是一例。我国还是一个重学历出身的社会,比如许多用人单位往往非“985”、“211”高校毕业生不取,看出身,重于看能力。高中生能否进入“985或211”高校取决于高考分数,这样的一次考试结果就永远地注定了一些人的命运,虽然你经过努力由二表高校进入重点大学,取得硕士乃至获得博士学位也难以在许多高校谋得一职。因为你的“出身”不好。尽管教育部已经明令今后不得搞这样的就业歧视,但是实践上还很难真正落实。其次,社会没有形成劳动光荣,赞美能工巧匠的社会氛围。世界公认德国的职业教育是最成功的。其成功不仅仅是所谓的“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与其悠久的欧洲工业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即社会对能工巧匠的尊崇,技术工人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不输于任何职业。扭转我国当前这一状况的途径:一是提高待遇;二是社会转变风气。我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级技术工人就曾经是当时许多人羡慕的对象,大企业的七八级工人的收入和待遇超过许多政府公务员,加之那时的意识形态宣传工人阶级。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吸引力的行当,会涌现大批的优秀从业者愿意加入。

二、提高高职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概要的说,所谓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某一职业行为中,表现出的符合社会期待的职业表现。显然,就研究高职学校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是个很有意义的、但也是很有局限性的话题。局限性在于,在一个没有或缺乏真实职业环境,亦没有足够长时间的职业人的实践养成的条件下,谈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必须看到在我国当前大多数高职人才培养的条件下,所培养的大学生、未来的职业人所具有的职业素养还只能是一种职业素养的“潜质”或“毛坯”而已。职业素养的培养与高技能人才培养一样,学校只能为其奠定必要的基础。达到真正的、较高的职业素养,离不开长期的职业实践的养成与磨炼,甚至与家庭影响和中小学教育密切相关,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对学校职业素养的培养期待过高。

提高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不仅需要政府在宏观制度环境上的改革,全社会改变鄙薄职业教育的陋习,高职院校更要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从教学管理体制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

1.为学生选专业、自由“恋爱”提供条件

俗话说,360行,行行出状元。要成为状元,其前提应是干一行爱一行,只有“爱一行”才可能成为这一行的状元。孔子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研究表明,作为世界上学术研究的“状元”——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们,除了天赋条件,成就他们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是他们对所从事的专业研究的喜爱和兴趣。一般人对长期艰苦的科学研究视为不可思议的畏途,而这些大师却对自己从事的科学发现工作乐此不疲、兴味盎然。因此,职业院校设置的专业必须做到容许学生自由选择。学生入学初的专业选择非常重要。在我国,学生专业的选择家长越俎代庖的情况很常见,即便考生本人也参与选择的过程,也多因专业知识的限制,实际对专业也并不了解,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很大。部分高校对学生选择专业也存在种种事实上的限制。在许多高校,学生对所学专业并不喜欢的情况很常见,这非常不利于职业素养的培养。

2.专业培养要融入行业文化

泛泛地谈职业素养意义不大,脱离具体的行业文化,所谓的职业素养培养是空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对于职业院学校具有特殊的意义,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的定位根本差别是他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即以某一岗位或岗位群为就业导向的培养途径。培养目标就决定了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0世纪50年代,刘少奇同志为上海电机制造学校题词“学校工厂合一,教学生产并重”,以及他倡导的“半工半读”抓住了职业院校办学方向的“牛鼻子”,其职业教育思想极为睿智,富有远见。虽然在高职近些年教改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校中厂和厂中校等各种校企合作的形式,但是,必须看到大多数高职学校基本上还是“校”还不是“厂”。而职业素养没有行业文化的熏陶是难以养成的。这就需要教育者为此精心设计。比如,教师要有该行业技术能力和素养所谓双师型教师、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在教学中言传身带;系部的职业文化环境的营造;企业岗位的见习、实习、实训的科学安排落实等。

3.高职教师要具有“三师素质”

本文所说的“三师素质”指的是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是“经师”、“工程师”还要是“人师”。所谓经师指的是业务精通;工程师指的是能文能武,实践动手能力强;人师指的是不仅做到身正为范而且还是乐于、善于做大学生思想工作的“灵魂工程师”。随着高等教育录取率的不断提高,导致高职学生的入学门槛不断降低,学生的素质普遍下降,高职学生是高考录取的最后一批,录取分数降到一百多分,甚至没有分数线限制。近两年由于招生制度的改革在高职新生中,中职毕业生大幅度增加。许多学生不仅文化基础差,行为习惯也差,这将成为大多数高职学校生源质量的常态。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在履职能力上与普通高等教育教师相比要更加注重和善于教育培养这样的学生。如同中小学教师人人能做班主任一样,那种在普通高校教师通行的只管上课不管教育和管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教书育人不是说说的口号。高职学校要在教师评价制度上突出这一发展导向。

4.加强和改进人文课程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文素养的主渠道。要不断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方法、恰当地选择《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精心设计人文系列选修课程;搞好艺术和体育教育,将艺术和体育扯上职业素养的培养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则不然。比如,人们大多只是看到体育的健身功能,而体育的育人功能往往被人忽略。体育活动既对人的坚毅、吃苦耐劳品格的培养有独特的作用,也能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敢于竞争的意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又何尝不是每一个现代职业人的座右铭。

5.注重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

前不久,西安交通大学针对6个行业200多个企业进行调查,调查企业对应聘大学生60项素质的满意度,包括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理解力、责任感等。调查数据显示,企业的期望值为8.90,但是企业对毕业生的实际评价仅为3.51,在这60项素质中,创新能力、发现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成为不少大学生的“短板”[4]。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中要突出“软能力”或“通用能力”的培养。所谓“软能力”是某一行业的专业技术能力,即相对于“硬能力”而言的。王一丹认为,领导能力、团队合作、沟通等综合能力属于其内容。她认为:“软能力是21世纪所需要的但也是教育领域所面临的最大挑战。”[5]笔者以为如此被看重的“软能力”与职业素养中的非技术因素有异曲同工之妙。

每个人的职业能力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三个要素整合的状况,缺一不可。专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掌握主要技能和相关知识的状况;方法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学科专业修养,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养成的科学思维习惯和问题意识;社会能力指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洞明世事,秉持道德操守,与人合作共处、沟通配合等能力。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相比,其优势在于其专业技术技能,即实践动手能力较强,这也是高职竞争力之所在。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继续发挥这一优长,在培养方式上需要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每个专业都要瞄准行业或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精心设计课程,采用学中做、做中学等适合高职特点的教学方法,把硬能力做“硬”。没有技艺精湛底蕴的职业素养是“花拳绣腿”,不是训练有素。对于急需用工的企业而言,恐怕对所聘用的毕业生第一位的考虑,还是要能马上上手顶岗,然后才能考虑其他。可见专业或工种技术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毕业生职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6.校园文化的营造

在职业素养诸多能力的构成中,许多能力不是知识性的而是养成性的或习惯性的,所以不能通过设置通常的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来充分实现。而要通过精心营造学生几年朝夕生活于斯的校园文化环境,使他们耳濡目染、浸润其中,由心性的改变到行为改变。说到校园文化的营造涉及的内容很多,择其要者有:首先,校园中的人应是真正自觉的全员育人者,在这个意义上学校所有的员工都是“师”,教育者要首先受教育。每个员工要自觉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为师之道。教师:教书育人的人;管理者:管理育人的人;后勤服务者:服务育人的人。通过他们的教学和服务使每个学生获得如春风化雨般的爱的温暖,受到成才、成人的激励,找到模仿的榜样,在不知不觉中“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其次,日常的养成训练。通过军训、早操等这些看是简单、乏味、单调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守时守纪、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集体的品质,锻炼能适应各种环境的体魄。基于高职生源现状,通过学院严格有效的学习和生活日常管理,使自习、课堂学习、宿舍生活等井然有序,这对学生的遵纪、文明习惯的养成也是非常重要的。再次,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性更不必赘言。

[1]陈秋苹,赵晓兰 .职教政策的“符号”困境与突围[N].中国教育报,2013-02-24.

[2]朱卫国 .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2012年度报告[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3]李小娟.高职学生素质能力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2013(5).

[4]岳昌君.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与趋势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3-13-14.

[5]王一丹.教育如何适应变化中的世界[N].中国教育报,2013-09-28.

猜你喜欢

职业素养素养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