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贫困生资助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2014-04-17陈金华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诚信

陈金华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广东韶关 512126)

【陈金华: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系辅导员,高级技师/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助管理、就业指导和学生管理研究】

近年来,高校资助过程中出现很多新的问题,有待分析研究,寻找解决之策。从工作层面来说,存在资助与教育脱节、管理与服务滞后、制度建设不健全、教育师资不足不专、教育形式单一、经费投入不足等现象;从贫困生自身来说,出现了“等、靠、要”的现象,甚至使用“隐瞒、欺骗、虚假申报”等手段来获取资助资格,拿钱积极,做人做事不积极,诚信缺失,感恩意识淡薄等现象。因此,加强资助工作管理服务,加快资助评审标准与制度建设,完善资助教育体系,促进资助工作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新课题和研究方向。笔者从资助教育现状、原因分析及教育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为今后资助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一、贫困生资助教育现状

虽然贫困生资助体系日趋完善,国家无偿资助、社会力量赞助、高校自筹资助等资助形式多样,资助等级多样,物质奖励丰富,评选条件较详细,但资助教育仍不完善,各高校都有自己的安排,没有形成规范、科学的教育体系。此外,资助前、资助中和资助后存在脱节、断点现象。

1.资助标准界定难,资助前期教育空白

国家资助、社会资助和学校自筹资助经费,对于在校贫困生和贫困生家庭来说是一件大好事,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踏上社会就业,再回馈社会回报祖国和学校,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恩报德,同时,对于贫困生家庭减轻负担,促进家庭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提升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在现实中,一些贫困生不但不珍惜,反将资助看作自己应得的,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学习思想、生活作风、工作积极性等方面表现懒散,诚信缺乏、感恩意识淡薄,个别学生甚至采用“隐瞒、欺骗、虚假申报”等手段来获取资助。这说明,我们在贫困生申报资格认定、资助程序、资助前期教育等方面存在“漏洞”。在前期教育方面,需要做好资助教育计划,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教育和提醒学生,从思想上说明资助与感恩是并存的,从行动上告诫学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2.资助中期教育松动,管理与服务没跟上

物质奖励有了,但精神资助遇难题。学生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通过提交贫困证明、个人申请、绿色通道办理、班级考查、院(系部)审核、学院复审等,可以说层层审、级级报,最终公布名单享受到资助。而在这个过程中,实施的教育内容主要宣讲国家政策、学习有关文件等,而诚信与感恩教育、情感培育、义务服务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等教育内容缺乏,教育场所不固定。同时,对于获得资助的贫困生的后续管理与服务也存在问题,资助程序走完后,贫困生获得物质奖励,生活得到改善,但如何更大地发挥资助的作用,更好促进奖励与鼓励、奖励与自立自强、奖励与参与管理服务等教育工作效果的发挥,值得去思考与探讨。一方面,需要加强对贫困资助生的帮扶;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教育与管理,鼓励受助者参与学校、社会建设工作,以行动感恩回馈。

3.资助后期教育断点,后续跟踪与反馈信息机制不健全

在资助奖励未下发期间,各高校组织开展一系列诚信感恩教育和思想帮扶教育,鼓励贫困生走自立自强成才之路,学会学习,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做事,以行动回馈学校、社会和国家。但在资助后,对贫困生的后续教育出现断点,对于贫困生思想与心理变化、其职业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及今后发展等方面,教育帮扶与关注较少;对其离校实习、毕业就业等后续跟踪服务较少,未能及时了解掌握贫困生就业发展信息,未能进行收集、分析及总结,无法为后续贫困生资助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4.教育师资不足,教育体系未形成

当前,高校资助教育人员由资助管理教师、辅导员组成,其中辅导员是主力。从学生入校申请绿色通道、贷款、助学金、勤工助学岗位等都是由辅导员经手办理,辅导员是整个资助的宣讲者、组织者、实施者、引导者等。辅导员多重身份并存,使其难以较为专业地开展诚信感恩教育和感恩实践教育活动;资助教育计划性不强,教育形式单一(多以报告、讲座为主),教育内容不全(只是强调诚信、感恩教育),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较完善的资助教育体系,十分必要。

二、资助教育缺失原因分析

资助教育出现空白、松动、断点等现象,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如社会环境因素、家庭因素、网络不良信息冲击、学校教育缺位、学生自身等。笔者主要从学校教育层面和学生自身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学校教育层面的原因

学校强调以教学为中心,注重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培养,加强思想、心理、安全、就业等方面的素质教育,但对学生的诚信感恩教育比较匮乏。在评定奖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申请等过程中,虽然有一系列的申报条件、评审标准以及执行程序等,但缺少资助与教育之间相互制约机制,平时开展资助教育也相对较少,开展典型事例教育活动尤其不足,因而出现了贫困生享受资助是“理所当然”,“等、靠、要”,甚至“隐瞒、欺骗、虚假申报”等现象,扰乱了整个资助工作[1]。

2.贫困生自身层面的原因

大部分贫困生能诚实说明自己的家庭情况,在校表现积极,学习认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庭分忧解难,具有自立自强精神。他们一方面通过申请资助解决自身困难;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有偿劳动,如勤工助学、假期工等以及积极参加各种义务劳动,以行动来回报社会、国家和学校[2]。小部分贫困生表现一般,有“不劳而获”的思想,认为“我”是贫困生,资助应当给“我”,思想上不积极,行动上也“不积极”,拿到资助后乱花乱用。一些人“冒充”贫困生,通过开具虚假证明、胡乱编造事实等骗得资助,不讲诚信,更不可能讲报恩,缺失基本的做人之道。

当然,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网络不良信息等也是造成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感恩无力的重要因素[3]。关注贫困生,资助贫困生,更应做好贫困生教育工作,使其知恩、识恩、感恩。因此,高校应加大宣传教育和投入力度,建立资助评审标准,规范贫困认定程序,加强资助制度建设,完善资助教育体系,建立一套规范科学的资助体系,推动资助助人、育人、感人的良性循环。

三、资助教育体系构建设想

资助教育内容包括思想与心理教育、诚信与感恩教育、资助项目教育(政策、文件、操作平台等内容)、感恩实践活动、职业规划与就业帮扶教育、责任意识教育等。资助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形成完善、科学的教育体系,形成一套适用的资助教育课程计划,而不是简单地以报告、讲座等来完成所有教育内容,如何构建资助教育体系,形成合力,促进贫困生综合提高和全面发展,要求从资助教育机构建立、教育教学计划安排、师资力量培育、教育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

1.建立资助教育组织机构,搭建资助教育平台

资助教育是高校长期开展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逐年上升,贫困生人数占高校学生比例加大,关注贫困生,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就业,是高校、社会、国家及贫困家庭所关心、关注的。资与助,不仅是给予资金帮助、物质奖励,重要的是如何助人育人,给予精神帮助与鼓励;国家、社会给予的是资金或物质奖励,而助人育人关键看高校。高校建立资助管理与教育组织机构是做好资助工作的重点。目前,很多高校都设置了主管学生工作校领导—学工部(或学生处)—校级资助科—院系资助工作组—班级资助委员等多级领导机构以及学生个人申请—班级推荐初评—年级评审—院系审查—学校资助科审核上报等多层评审机构[4]。但是,资助教育机构不健全,仍以辅导员为主,以资助科为辅,“专任专职”教师缺乏;以报告、讲座为主,平常考试考查为辅,实践教育活动较少。建立健全资助教育机构,全员参与、全程设计,形成健康、科学、合理的资助教育平台是当前或今后资助工作的一项重点。以资助科为平台,设立学校资助教育教研室,以思想、心理、诚信感恩、就业等为主要教育内容,培养“专任专职”教师,建立资助教育师资队伍,统一教学计划,并将教学学时数列入正常教学计划中;开拓资助实践教育活动项目,鼓励贫困学生以义工、支教、支农以及勤工助学、假期工等形式回报社会、国家、学校,形成良好的资助教育平台。

2.完善资助教育教学计划,推动全员全程教育

当前,资助教育处于无计划、无学时、无师资的“三无”状态,部分高校重“评”轻“教”(教是安排几次报告、讲座就行),少部分学校只“评”不“教”,好的学校是重“评”重“教”。即便是重“教”的学校,也存在“教”内容少、形式单一、活动项目少等问题。近些年,很多高校都在探讨或研究这个问题,并把资助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教育、诚信感恩、做人做事等结合起来,同时,把关注贫困生思想、心理及就业发展教育连接起来,形成完善、科学、合理的资助教育教学计划。资助前以讲解资助政策、资助金来源、资助评定条件及操作程序、诚信与感恩、已受资助学生现状(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情况)等为主要内容;资助中要关注资助生的思想与心理、感恩行动及自身发展情况,并开展相应的教育项目,特别是感恩实践教育活动,鼓励资助生通过自身行动进行报恩;资助生离校前是资助教育的重点,除了对其进行必要的思想与心理帮扶教育、职业与就业指导教育,感恩教育也是关键。资助生离校时要再次进行必要的诚信做人、感恩于行等一系列“识恩—知恩—报恩”教育。另外,希望离校的资助生能及时反馈有关信息,或是回校开展相关报恩活动,对在校资助生进行鼓励,为学校的资助教育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希望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给予资助生更多关怀关心,形成全程育人、可持续发展的资助教育长效机制。

3.加强资助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实现资助教育实践多元化

加强资助教育基地建设是推动资助工作开展的重要举措。一是加强资助教育网络平台建设,通过这一平台,将有关资助政策、文件、思想与心理帮教内容、就业发展等相关知识进行展示。同时,通过QQ群、微信、校讯通等网络媒介进行宣传、帮教及信息收集。二是加强助学基地建设,为贫困生提供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鼓励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减轻负担,养成自立自强精神,加强锻炼,提升自身,促进其全面发展。三是加强义务服务基地建设,鼓励广大贫困生通过参加义工服务活动感恩报恩,如义务献血、义务劳动、慰问老人等。四是加强资助教育实践活动项目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校园文化、第二课堂活动等有机结合,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资助教育活动,如诚信征文、朗诵比赛、知识竞赛、先进表彰等。

4.加强资助教育制度建设,推进资助考核标准化

资助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资助教育制度不健全是导致资助教育“三无”状态的主要原因。当前,高校重视资助评审条件、贫困认定标准、操作程序等,通过一系列文件或制度规定,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资助体系,但是,针对资助教育及考核的制度很少,如教育教学计划及安排、教育考查考核、教育考勤、教育活动登记等相关制度。另外,要注重资助教育与资助评审相结合,将贫困生教育情况列入评审标准,严格实行教育与资助并行,对于未完成教育学时的贫困生可暂缓资助。因此,加强教育制度建设,建立资助考核标准,使贫困生资助过程更加透明、公正、公平、公开,使资助服务工作开展得更加顺畅、有效。

5.加强资助教育管理,促进资助教育信息化

资助教育形式多元化、管理信息化是资助工作研究的重点。资助教育管理包括课堂教学、教育实践活动、资助信息、档案、资助网络信息等内容。一是加强资助过程管理,从贫困生入校到毕业离校,收集并建立贫困生信息档案库,掌握其学习、生活、工作、实践活动等方面的信息,包括其毕业后的发展情况,以纸介材料和电脑信息数据记录的形式进行保存,同时,做好信息更新和信息保密管理。二是加强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及时更新有关内容,以便学生了解。将资助政策、文件、教学计划及安排和其他相关信息进行公示,并要求贫困生定期进行查阅。同时,通过QQ、微信、微博等途径告知有关信息。三是加强资助生自我管理工作,鼓励他们走自立自强之路,树立自信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学会学习、做人、做事,知恩报恩,以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资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主要平台。构建资助教育平台,抓好资助教育工作,推进资助教育正常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对促进整个资助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王 胜.高校贫困生的诚信教育探析[J].学术探索·理论研究 ,2011(2):150-152.

[2]黄少玲.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德育考量[J].思想教育研究,2009(8):77-80.

[3]刘荣贵,等.论高校经济资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6-99.

[4]黄晓芳.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前沿,2012(7):20 -21.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诚信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