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现状调查
2014-10-10曲龙巨
曲龙巨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工作处,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曲龙巨: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生工作处副研究员,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一、调研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战略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尤其是在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极为重要的战略选择;面对这一战略选择,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着力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工作;这些工作取得一系列有重要借鉴意义的经验成果,同时,也暴露出许多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为了较为全面地了解各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经验做法、工作成果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组进行相应的调查工作,着重了解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现状,解决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起点问题。
二、调研概况
2013年5月,本课题组根据地域分布以及学校类别在全国选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常州大学、辽宁大学、五邑大学等全国20所大学,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座谈访谈等方式进行了抽样调查研究。关于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主要做法的问题,本课题组主要通过实地调查、小型座谈会和电话访谈等方式针对相应高校的学生工作处、团委、宣传部等部门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关于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成果成效问题,本课题组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发放问卷5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55份,并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推断统计。
三、调研结果分析
1.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主要做法。在调查中,各高校除了普遍采用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还有15所高校采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7所高校采用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和党建方式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工作。
(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参与调研的各高校普遍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尤其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中的主导作用,能够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推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把握有说服力、有引导力和有内化力的“三力”标准,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教育任务。在具体的教学中,普遍能够主动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由单向注入式教学逐步向双向互动式教学转变,通过大学生的参与对其价值观进行洗礼和形塑;能够普遍更新教育理念,利用现代教学模式,将社会生活实践引入到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交流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理论的热情,促使学生主动认识并接触社会、关心国内外形势变化,通过积极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参与调研的各高校普遍重视文化环境的熏陶和感染在育人中具有的重要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校园文化的话语权,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有效载体。在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逐步构建系统地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环境。一是以传播文化标识和文化故事为先导,通过确立与传播校训、校风、特色办学理念、大学精神等理念标识,校标、校旗、校徽等视觉、听觉标识,挖掘与传播体现校园文化价值观的文化故事,构建了育人的精神文化环境。二是以建设文化场馆和文化景观为重点,让每一座楼宇、每一处景观、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每一处花草都体现出教育的意义,构建了育人的物质文化环境。三是以开展文化活动和文化赛事为重要抓手,把重大历史事件纪念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文化活动和赛事;把学风建设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诚信教育、文明教育活动;把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离校教育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相结合,上好学生的大学“第一课”和“最后一课”;系统构建了育人的行为文化环境。四是以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为重要保障,促进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构建了育人的制度文化环境。
(3)发挥社会实践的历练作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参与调研的各高校普遍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为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不可或缺的实践基础,并理解和内化为思想素质和行动表现的体验机制。在具体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各高校普遍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注重实现社会实践与校内教育、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组织学生深入工厂、社区、农村,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社会调查等活动,使学生通过观察社会,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听取民声,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开展大学生社团、专题讲座、社区共建、开辟就业创业基地、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等形式,使大学生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培养协作精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各种方式的助学体系,合理设置勤工助学岗位,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等政策,使贫困生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回报社会的责任;关注毕业生就业压力,开设就业指导讲座,组织实习,帮助他们做好从校园人转向社会人的角色准备。
(4)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新阵地。参与调研的高校都能够按照中央16号文件“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要求,善用网络思想教育手段,发挥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中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参与调研的大部分高校全面加强了校园网的建设,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建设了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形成了一批具有各高校品牌特色的网站,使大学生可以随时在网上学习马列经典著作、历史著作、优秀民族文化著作,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查阅中华民族发展史、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国内外大事记、国内外精英成长录等相关信息,用先进文化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另一方面,参与调研的大部分高校利用校园网开展多样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举办网上专题讲座、辅导员博客、网络聊天、电子邮件等形式开展与受教育者或者学生班级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思想上的问题。目前,网络已成为很多高校先进思想文化的平台和育人阵地,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另外,参与调研的大部分高校也普遍加强了网络管理队伍建设,能够做到及时、全面、准确地传达相关信息并承担完善网络技术、保障网络安全、强化网络监控、引导网络舆论的责任。
2.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取得的成果。关于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成果成效问题,据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研高校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式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取得明显的效果:大多数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大多数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绝大多数学生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绝大多数学生认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1)大多数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研高校的大多数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从数据可以看出,参与调研高校的大多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了解和认同。
(2)大多数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研高校的大多数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如表2所示。
表2
这些数据比较充分地说明了参与调研高校的大多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了解和认同。
(3)绝大多数学生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研高校的所有学生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都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或者比较自豪。9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的21世纪,更应当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爱国主义方式”问题,大多数学生做出了理性的选择,76.8%的学生选择“努力学习报效祖国”,70%的学生选择“宣传以理性方式表达爱国热情”,18.5%的学生选择“抵制外来商品,支持民族产业”,只有1.7%的学生选择“参加示威游行”。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研高校的大多数学生高度认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94.9%的学生认为“我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85.4%的学生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会进一步发展,综合国力会进一步增强,国际地位会进一步提高”;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具有极高的爱国主义热情,并且能以理智的方式表达爱国热情;绝大多数学生认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绝大多数学生认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研高校的绝大多数学生认同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表3所示。
表3
上述四个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参与调研高校的绝大部分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点;同时这也说明,参与调研高校所采取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做法取得重要成效,对于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重要作用。
四、调研反映出来的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参与本次调查的20所高校普遍积极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并取得明显的成效,大部分学生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仍然还有部分学生政治信仰模糊、价值追求功利、诚信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抗挫折能力脆弱等。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效果还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而只有找到了这些难点与盲点问题,才能更好地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目标模糊。高校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实践过程中需要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更好地指明前进的方向。从一般性来说,这一目标要具有现实性,一方面,不能过于理想化和泛政治化,要符合当前社会的历史阶段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另一方面,不能过于一般化和空虚化,要有具体实现指标,具有可操作性。从特殊性来说,这一目标要具有区分度,要为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量身定制目标定位,具有直接指导性。目前,各高校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过程中,往往在一般性和特殊性两方面的目标确定上都有所缺乏;虽然各高校都在按照中央文件精神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工作,但是很多高校往往只是把文件要求原封不动地拿来加以落实,既未经认真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也未经紧密结合本校学生思想实际情况。这一问题的存在必然带来教育内容、方法、评价的主观性、随意性,从而导致教育工作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内容空泛。教育内容的通俗性、形象性和共鸣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本质要求,通俗性、形象性和共鸣性的缺乏必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效果。在实践中,各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教育内容还普遍存在照搬照抄文件条文、书本内容多于实践内容、宣传内容“一刀切”,典型树立“高大全”等情况,没有对教育内容进行广度拓展和深度挖掘,没有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并真正贴近客观现实,没有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生活面向,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内容做出调整和充实,没有及时了解并有效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导致教育内容模式化、停滞化,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难以使学生形成内驱力和自觉响应。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方式单调。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更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方式,持续增强教育效果。在各高校实际工作中,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并创新教育方式的工作仍然是长期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各高校仍然主要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通过显性教育的方式推进教育工作,由于缺乏有机整合和创新探索,这种教育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另一方面,各高校仍然主要以“单向灌输”教育方式为主,缺少“双向互动”的教育方式,这种灌输模式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容易引起大学生的疲倦甚至反感,即便学生认真去接受教育,这种方式也只是给大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理论体系,但却不能使其内化为大学生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外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行为。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践行不力。理论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不能指导实践,就不能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不可能有存在下去的生命力。在调查中,参与调查高校的大部分学生能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是,相当多一部分学生对近年来开展的学习教育活动的效果评价不高。对“学习教育活动效果的评价”,36%的学生认为“做做形式,没什么效果”,54%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只有10%的学生认为“效果很好”。学生们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各高校的学习教育活动的形式很认真,“认认真真走过场”,但在落实上却没有下功夫,有的虽然付诸行动,却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喊几句口号而已,被称为“实事虚做”。所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际效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根本所在。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评判标准缺失。高校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效果怎么样,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评判这些目标和效果?这是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问题,也是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目前,各高校却明显缺乏回答这一问题的能力,其原因就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评判标准的缺失。各高校尚未确立严谨的评价工作理念,尚未形成明确的评价工作思路,尚未构建科学的评价工作模型,无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目标实现程度和效果显示程度进行科学而严谨的分析。有鉴于此,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评判标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评价标准,是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