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探索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刍议

2014-04-17陈明学

江苏高教 2014年1期
关键词:利益协同主体

陈明学,陈 洪

( 南京工程学院a.康尼学院;b.教务处,南京211167)

高校探索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刍议

陈明学a,陈 洪b

( 南京工程学院a.康尼学院;b.教务处,南京211167)

高校参与协同创新对高校自身、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国家的协同创新战略具有重要促进意义。文章初步分析了高校多样化协同创新模式,合理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协同创新的管理和沟通机制,考核评价和约束机制,长效机制等。

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机制

协同创新是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配合、相互补充、收益共享的一种管理创新[1],是解决当前科技创新中存在的分散、封闭、低效等突出问题的有效方式。

高校的基本任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2],但高校的教育资源不足以完成这些功能,高校只有通过协作创新,以“整合、共享、完善、提高”为原则,从内部打破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壁垒,实现校内各学科、专业、部门的资源共享、相互支撑相互渗透,改变目前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培养,使学生可以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以“开放、集成、高效”为原则,努力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体制机制障碍,与国内外其它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协同创新,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它各种创新主体的资源,提高教师科研教学水平、补充人才培养资源,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从而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协同创新要顺利地发展,各协同创新主体就必须根据创新目标探索适宜的协同模式,解决好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对协同的阻力障碍,施以良好的管理机制和畅通的沟通机制,并辅以科学的考核评价和约束机制促进协同创新主体行为协同,通过长期的协同合作,各协同主体逐渐建立起学习型组织,并形成共同的协同创新文化,提升协同创新的凝聚力与核心竞争力,促进协同创新持久良性发展。

一、探索多样化的协同创新模式

协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高校要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就必需依托协同创新平台,根据学校特色、区域经济、行业发展趋势和不同的创新目的,积极探索适合创新目标的协同创新模式。如以下诸种协同创新模式:(1)高校与政府合作的人才与政策结合模式。以政府科技政策、法规为导向,积极参与政府引导的技术创新活动,以国家目标为高校科研的重要选题来源。(2)高校与企业合作的联合攻关模式。根据不同的创新目的和主导作用,可以采用企业资助高校科研模式、企业与高校联合研究模式、高校参加企业科研的模式,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联合攻关,大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结合。(3)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的成果转化联盟模式。通过科研成果与资金的结合,发挥双方互补资源优势,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共担,促进校企科研成果转化为协同动力。(4)高校融入科技园的集成创新模式。高校充分利用科技园优惠政策、专业中介服务体系、风险投资等优势,融入利于科技创新、提倡合作的集成创新氛围,激发科研人员的市场意识,以使科研成果快速反映市场需求。(5)科研团队凝练研究方向的纵深发展模式。通过对技术发展动态的捕捉、学科发展趋势的把握而凝练出正确研究方向,配合团队领军人物组织协调、资源整合运作,推动原发创新的产生。(6)高校联盟的资源人才共享模式。以平等互利为原则,各高校的创新力量展开实质性协同合作,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补充教学资源,造就高端创新团队。

二、探索合理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

协同创新涉及到多个利益主体,需要根据不同协同创新模式探索合适的风险承担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以促进协同创新的顺利推进。

首先,要建立协同创新的风险分担机制。明确各协同创新主体的目标任务、责任和义务,制定相应考核指标,分层次、分阶段分解风险责任,以风险共担为原则,以相关政策为基准,综合考虑各方投入成本,协商并签订协议,明确风险分担机制。

其次,要完善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以鼓励合作、支持创新为出发点,明确分配依据,综合考虑各协同主体的投入和实际创新贡献,明确各协同主体利益分配比例和方法,并在运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协商调整,保证利益分配的客观、公正。在利益分配过程中,高校要以长远利益为目标,综合考虑物质回报、教学资源等显性收益和社会声誉、科研声誉、社会认可度等隐性利益,以宽广的胸怀,不与其它协同主体争利益;同时,高校要客观评价科研成果的价值,不能完全以其产品化后的市场价值来讨论利益分配,要充分考虑企业在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过程中存在的大量潜在的风险,让各个协同主体都能在协同创新中获得共赢的收益。

最后,高校要切实落实国家相关的利益分配政策,例如《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等,以“沿创新链条各个节点贡献的比例分配利益”为原则,充分肯定研究成果的经济价值,以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确保参与教师从协同创新中获得合理的利益分配,调动教师参与协同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高校协同创新的良性发展。

三、探索协同创新的管理和沟通机制

第一,高校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为协同创新提供人才保障。高校要采用多种人才流动机制,建立灵活的科研人员管理机制,形成专职、兼职相结合,固定、流动相补充的开放人才体系;建立多样化的创新激励机制,改变单一的成果考核办法;建立并强化激励和保障机制,做到人尽其才,为协同创新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

第二,高校要促成协同主体共同参与管理的组织机构的建立。成立类似联合办公的协同创新平台管理委员会,由各协同主体负责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对协同创新平台中各类资源的调配,建立和规范协同创新主体间冲突管理的协调机制和处理流程,以及各种冲突和工作任务的协调工作,以保障协同创新平台正常运行。

第三,要完善协同创新主体间的沟通机制,完成协同创新平台内的人际关系沟通和工作任务的沟通。协同创新平台内的沟通是一种合作性沟通,要以共赢为前提,以和谐为基础,以风险分担为保障,树立良好的沟通意识,制定详细沟通计划,选择合适的沟通途径,完善沟通网络,营造良好沟通氛围,以完善的协同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沟通能力、效率。

第四,加强文化建设,促进价值趋同。在协同创新平台的运行过程中,通过经常性的交流,消除习惯性的防卫心理,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各协同创新主体要树立“双赢、多赢”思想,促进协同、共享,消除因彼此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所产生的隔阂,树立共同的文化归属意识,促进协同创新平台可持续发展。

四、探索协同创新的考核评价和约束机制

协同创新平台管理机构要建立由第三方介入的平台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根据规划和任务分配计划分阶段评估,加强目标管理,并以考核评价结果为依据进行协同创新的利益分配和成员的考核。在建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时,要以提升协同创新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和良性竞争的文化氛围为导向,以公正合理为原则,改变传统的以论文、获奖为依据的单一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系统、鼓励竞争、动态发展的考核评价约束机制。同时,以合同的形式,通过考核评价机制,对失信行为、投机行为、违约行为,采取经济赔偿、责令退出、公布行业信誉度等手段进行约束;特别是对于企业,信誉是其在行业内赖以立足的根本,信誉的丧失也意味着生存空间的丧失。

五、探索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

管理、沟通、考核、约束机制促进协同创新平台规范、正常地运行,合理的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是协同创新平台长效运行的基础,学习型组织和协同创新文化是提高协同创新平台或团队绩效和竞争力的源泉,也是促进协同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首先,组织管理者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塑造学习型组织文化,不断增加成员的组织相关知识和能力的积累,从个人学习开始,成员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向团队学习发展,并最终形成学习型组织,提升协同创新团队和协同创新平台的创新能力和水平,提升平台或团队的绩效和竞争力。其次,协同创新团队管理者要从创新文化、和谐文化和团队凝聚力的建设三个方面着手,营造民主、宽容、信任、自由、公平竞争的学术氛围,促进成员的文化趋同、价值趋同,增强团队成员间的合作和满意程度,减少冲突,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从而提升团队的工作绩效。而绩效的提升则将进一步加强团队凝聚力,最终提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1]宁 滨.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N].人民日报,2012-04-19.

[2]王迎军.构建协同创新机制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2-04-23.

(责任编辑邱梅生)

G647

A

1003-8418(2014)01-0068-02

陈明学(1972—),男,四川南充人,南京工程学院康尼学院副研究员、硕士;陈 洪(1965—),男,江苏泰州人,南京工程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JYD014);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SJD880017);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205023);南京工程学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项课题(ZX201201)。

猜你喜欢

利益协同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