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量信息中寻找学习方法
2014-04-17余永庆
■余永庆
在海量信息中寻找学习方法
■余永庆
放眼社会,形形色色的信息几乎充斥了所有角落,如果没有一双“火眼金睛”,很难分辨出哪些信息有用,哪些信息没有用,而这些信息对人们的交流、思维和生活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一些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信息,如果不能有效筛选,将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背景下,针对信息化时代的特点,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革新显得非常必要。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模式也在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准确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呢?笔者结合中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实践,试图探讨如何在数学课堂上通过教学手段以及现代教学技术方法提升中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信息海
在笔者多年来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学生面对一些干扰性信息时,不知所措,主要表现为停留在无效信息的思考中、在判断运算方式时无法充分避免无效信息的干扰等,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充分把握有效信息,做出最精准的判断。那么,产生上述情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笔者曾做过一项调查,被调查的学生中,部分学生认为,数学习题中,不可能出现没有用的信息;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无法分辨出这些信息是否有用;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明确知道这些信息是无效信息,是用来故意迷惑答题者。通过上述调查,笔者了解到,大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无效信息是否存在的意义。实际上,在现实生活当中,尤其是在网络上,会有一些无效信息,但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并被这些信息所影响,最终走向迷恋网游、网恋等,不能自拔。
如何避免上述这些情况呢?笔者以为,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摆在自己面前的海量信息。一方面,从数学的教与学的层面,要明白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有用的,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一定要学会分析,利用所学知识,避开无效信息的干扰,在限定的时间内将问题予以解决。
从提高学生的自信能力入手
在上述调查中,笔者发现,面对海量信息,部分学生感觉无从下手。通过分析发现,有些学生之所以无从下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实已经判断出哪些是有效信息,哪些是无效信息,但是由于缺乏自信,便在无效信息上长时间停留,又不知道从哪入手,最终影响了学习效率。学生的自信能力是其成长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素养,如果缺乏自信,所谓的创新、发散思维等将无从谈起。只有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能力,才能使得学生在面对无效信息时“无所畏惧”。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自信能力呢?
首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引导学生在知识和信息的海洋里遨游,通过课堂教学、谈心、游戏等课内外教学方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其次,通过丰富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如果学生缺乏兴趣,被迫进入学习活动,势必影响学生的判断能力,甚至有可能将有效的信息当成无效信息来处理。
最后,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正确利用好网络信息资源,让学生在海量信息中,多了解一些与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信息,做一个“博学多识”的现代中学生,这样既可以提升自信力,也可以缩短判断信息是否有效的时间。
无效信息也并非“一无是处”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数学课堂教学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在知识的海洋里,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更多知识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在海量信息中以及干扰信息面前,做到科学合理地遴选。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避免无效信息的干扰后,对这些无效信息一定要做到非常了解。当然,这个前提是在完成当前学习任务之后。笔者曾遇到过一位学生在做一道数学题时,还是花费很多时间停留在对无效信息的思考。后来通过与该学生沟通,笔者了解到,原因是老师曾说了要对无效信息进行深入了解。所以,引导学生把握处理无效信息的时间显得非常重要。
在信息化时代,具备分辨有效信息或者有用信息的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把握课堂教学的优势,通过各学科课堂教学的特点,提升中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能力也是将来学生走向社会,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升判断能力。
数学课堂和其它学科一样,也具有多种优势,如何更好地利用数学课堂的优势,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需要探讨的空间很大,这需要教学的组织者,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当前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动态趋势,为学生的成长架起一座心灵的桥,让学生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甚至是将来在社会上都尽可能避免在海量信息中迷茫,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从容和自如。
(作者单位:陕西省韩城市新城二中)